李曉茹 劉銳 郝冬林



摘要:目的?研究芪龍風濕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6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隨機納入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治療予美洛昔康7.5 mg qd po,芪龍風濕丸8 g tid po;對照組予美洛昔康7.5 mg qd po,療程3月。觀察治療3月各項指標變化。結果?2組總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2組指地距、晨僵時間、BASDAI,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縮短晨僵時間、降低BASDAI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血沉(ESR)及C反應蛋白(CRP)均較前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芪龍風濕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能縮短晨僵時間,改善癥狀,降低BASDAI評分,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芪龍風濕丸;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684.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1-0058-03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慢性炎癥的脊柱關節炎,常伴有外周關節受累、眼炎等,疾病后期可引發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AS的患病率高,約占我國總人口的0.32%,男女患病比約為3:1,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該病起病緩慢,病程長,致殘率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和工作。西醫治療方面,非甾體抗炎藥及控制病情藥物副作用較大,生物制劑價格昂貴,經常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和臨床療效。中醫中藥在本病的治療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芪龍風濕丸為蘇州市中醫醫院院內制劑,臨床應用多年,療效確切,副作用較小,研究用芪龍風濕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來源?2018年5月—2019年12月,就診于蘇州市中醫醫院風濕病科門診及病房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依據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選取病例數為60例,隨機納入觀察組和對照組。
1.2?一般資料?觀察組:男28例,女2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36.57±13.253)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5 a。對照組:男27例,女3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38.14±12.671)歲;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20 a。
1.3?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大僂(強直性脊柱炎)診療方案”中證候診斷標準。腎虛督寒證:腰骶、項背疼痛,痛連頸項,伴有晨僵感,活動不利,惡寒,天陰加重,得溫痛減,舌淡苔白或白膩,脈細弦或沉遲。西醫診斷標準:1984年修訂的AS紐約診斷標準。
1.4?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神志不清不能回答提問者。(3)診斷不確切的患者。(4)妊娠期和準備妊娠的婦女,哺乳期婦女。(5)過敏體質患者或有食物、藥物過敏史的患者。(6)合并有精神病者或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1.5?治療方法?觀察組:美洛昔康7.5 mg qd po,芪龍風濕丸8 g tid po;芪龍風濕丸組方:黃芪、地龍、知母、青風藤、石斛、桑寄生、雞血藤、桂枝、桑枝、狗脊、川斷、生地等。對照組:美洛昔康7.5 mg qd po,療程3月。芪龍風濕丸:蘇州市中醫醫院自制產品,美洛昔康: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1.6?觀察指標?臨床觀察指標:晨僵時間、指地距、BASDAI;實驗室檢查指標:血常規、肝腎功能、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2組治療前后均記錄。
1.7?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如果是正態分布的數據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簡單相關分析進行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分析,2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有差異,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依據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治療前后指地距、晨僵時間、BASDAI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指地距、晨僵時間、BASDAI,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縮短晨僵時間、降低BASDAI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指地距的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2組治療前后ESRCRP比較?2組治療后,血沉(ESR)及C反應蛋白(CRP)均較前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2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2例胃腸道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3例胃腸道反應,未出現肝腎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目前發病機制不明確,可能與環境、感染、遺傳、免疫異常等相關。目前本病的西醫治療方法有非甾體抗炎藥、生物制劑、慢作用抗風濕藥、外科手術等,非甾體抗炎藥胃腸道副作用較大,若服用1種NSAIDs治療2~4周療效不明顯,可改用其他類別的NSAIDs,不宜同時服用2種以上NSAIDs[1]。生物制劑價格昂貴,給患者造成較大經濟負擔,AS晚期常伴隨骨質疏松和脊柱生物力學的改變,致使脊柱易發骨折[2],或者出現股骨頭壞死,需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因此本病需早期干預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AS)在中醫學中屬“痹證”、“大僂”等范疇,本病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導致腎虛督空,筋脈失養,外邪乘虛而入,氣血凝滯,筋骨不利,廢萎不用而致病。AS的主癥為腰痛,黃帝內經曰腰為腎之府,說明了腎和腰的密切關系,腎主骨生髓,腎虛則腰府、經脈、關節不榮,不榮則痛,則出現腰痛、頸痛、外周關節疼痛等癥。《素問·骨空論》云:“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空虛,髓不得充填,骨不得溫養,若外感風、寒、濕之邪氣,經脈痹阻,血流不暢,則骨胳經脈受損,形成畸形。王振強[3]認為本病核心病因病機為“肝腎虧虛,瘀血阻滯”,病性為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熱等外邪為其標,并重視瘀血的存在。治療上以“培補肝腎,活血化瘀,柔筋壯骨”為原則。佃澤鈿等[4]總結文獻,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外邪和內因之分,內因為先天不足,肝腎虧虛,陰血不足以致筋骨失濡養,屈伸不利;外邪為風、寒、濕等邪氣,濕邪又多夾熱,而濕熱又多引“毒”,眾多邪氣直中伏脊之脈,合而發為痹。多數專家認為大僂的發病是因“陽氣不得開闔,寒氣從之”而形成。腎督虧虛是本病的發病之內因,感受風寒濕等邪是發病之外因,痰瘀是發病的關鍵[5]。總結文獻資料發現,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腎虛、督寒、血瘀相關,治療當以補腎強督散寒通絡為大法。許東云[6]根據發病特點,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通絡為基礎治法,如偏寒濕者加麻黃、羌活、桂枝、細辛等,偏濕熱者加板藍根、連翹、蒲公英、黃芩等。蘇君等[7]用銀質針導熱聯合獨活寄生湯口服治療腎虛督寒型強直性脊柱炎,內外合治、針藥配合,療效較佳。
本研究應用的芪龍風濕丸是有20余年的臨床使用經驗的院內自制藥品,是風濕科高忠恩主任綜合歷代中醫特別是吳門醫學診治痹證的經驗,結合自身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具有鮮明吳中醫藥清靈平和的特色方藥,全方以桑寄生、川斷、生地、狗脊補肝腎,桂枝溫經散寒,桑枝、青風藤祛痹通絡,吳門醫派代表人物葉天士提出著名的“久病入絡”學說[8],一是其發生的關鍵在“久病”或“久痛”;二是其病位在絡。肢體之絡脈病變,則見肢體痹痛、不仁、痿廢、瘀斑、肌膚甲錯等癥。治療上,主張“宣通之”,風濕頑痹需加用蟲類藥物搜風剔絡,故方中選用“廣地龍”,可使“血無凝著,氣可宣通”。組方中石斛、知母佐以養陰。現代研究表明,川斷是治療骨損害的主要藥物,和狗脊、桑寄生配伍起到補肝腎、祛風濕、扶正祛邪功效。青風藤主要成份為青藤堿,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鎮痛、降血壓等藥理作用[9]。桂枝有提高腎上腺皮質分泌素的作用,有抗炎作用。有研究表明,黃芪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強雙向調節作用,其提取物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可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0],達到抗炎的效果。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前后指地距、晨僵時間、BASDAI、血沉、C反應蛋白均明顯改善,具有統計學差異,與對照組比較,在降低炎癥指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在縮短晨僵時間、降低BASDAI評分方面優于對照組。其次,除了輕微的胃腸道反應,無其他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總的來說,芪龍風濕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及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帆,劉健,端淑杰.Th1/Th2平衡漂移及與強直性脊柱炎關系的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11):66-68.
[2]劉齊,閻崇楠,王歡.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脊柱外科雜志2019,17(2):145-149.
[3]孫哲,王振強,李振彬,等.王振強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淺析[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8):91-94.
[4]佃澤鈿,鄭雪霞,邱曉嵐,等.中醫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2):146-148.
[5]李滿意,劉紅艷,陳傳榜,等.大僂的源流及臨床意義[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9,8(7):39-63.
[6]朱麗芳,俸一然,許東云.許東云主任診治強直性脊柱炎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38(10):11-12.
[7]蘇君,陳美華,謝彬.銀質針導熱聯合獨活寄生湯治療腎虛督寒型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8,39(8):57-58.
[8]劉銳,劉秋紅,李晶晶,等.芪龍風濕丸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及對外周血miR-146a、miR-155、miR-124a水平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9,25(23):4752-4756.
[9]詹志來,楊衛彬.具有抗類風濕活性的中草藥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1):68-73.
[10]潘遠安,劉江紅,張志超,等.中藥黃芪與五指毛桃的免疫調節機制及臨床應用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5):141-143.
(收稿日期: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