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摘要】當代小學生,仍有不少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的溺愛往往造成學生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同時,隨著人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大,致使愈來愈多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因此,很多學生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從小得不到有力的監管,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給學生本人、家長以及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此,如何對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進行有效的干預,是現今家長、教師以及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此,以本班為例,對小學生不良行為的表現、成因及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表現;成因;對策
一、概念
(一)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心理學詞典》將心理學中關于行為習慣的含義概括為四種:(1)一般指一種習得的動作。(2)通過重復而自動化了的、固定下來的且無需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實現的活動模式。(3)對藥物的癖嗜,常用術語是藥物依賴。(4)指特定動物物種的特征性行為模式,如,“狒狒的習性”。
(二)不良行為習慣
不良行為習慣指在自身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偏離或違反日常行為規范,不良行為習慣是不良行為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重復的行為形成的表現。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沒有一項研究是不需要查閱文獻的。這次研究,筆者收集和查找了許多有關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整理。
(二)個案分析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接觸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案例。因此,個案分析法為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分析和有效干預奠定了基礎。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2月26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四項主要任務之一是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此外,還提出“對小學生重點是規范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要養成好習慣。以下是筆者在教育教學中對筆者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提出了對策。
三、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
(一)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在生活上的表現
小學生在生活上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也不太會做家務,零用錢用在不恰當的地方,買零食或者玩具,粗心大意、丟三落四,作息時間不規律,沉迷于手機、電視、游戲,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心理脆弱、接受不了父母和教師的批評,不合群、性格孤僻,等等。
例如,開學初,為了更好地了解和關愛留守兒童,筆者對班里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家訪。在家訪期間,筆者發現了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小亮的爺爺奶奶年紀大,父母不在身邊。開學兩個星期,小亮在學校的表現一切正常。當筆者去到他家里時,卻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他奶奶在床底下找到了他,他奶奶能夠在床底下找到他。這說明這一行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雖然筆者執教時間不長,但在筆者執教期間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最多只是學生性格內向、怕生,很少跟教師交流。這一行為使筆者感到很驚訝,也有點猝不及防,束手無策。這次家訪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之后,筆者多次與小亮的媽媽溝通。經過了解,小亮在四年級時轉入我校,由于性格偏內向,適應能力比較差,出現過不愿意來學校的情況。但是這個情況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總覺得時間長了,孩子就能適應過來。然而,小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在筆者接手他之前,學校心理教師對他進行了干預,效果不明顯。小亮上五年級后,就出現了躲在床底下不出來,因為爺爺奶奶做的飯菜不合胃口生悶氣不來學校,因為找不到尺子不愿意來學校等問題。當筆者打電話給他爺爺了解原因時,他爺爺也表示很無奈、無助。因為小亮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又不知道他心理到底想什么,只能事事順著他。了解了情況之后,筆者觀察了小亮幾個星期,發現他在班里的交際范圍很狹窄,只限于同桌和前后的同學。筆者在班里進行了調查,小亮不喜歡別人跟他開玩笑。當別人跟他開玩笑時,他很容易生氣,自尊心較強。
(二)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在學習上的表現
小學生在學習上同樣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不按時完成作業、拖拖拉拉,作業馬虎,字體潦草,學習方法不對,學習很被動、求知欲不強、不懂也不會問,粗心大意、錯別字多等等。
例如,小沈的家長在開學時就很積極跟筆者溝通交流,直接把小沈的缺點和優點開誠布公地告訴了筆者。作為班主任,筆者很是欣慰,能有家長這么積極跟教師互動,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當時,筆者采納了家長的建議,畢竟筆者剛接觸學生,家長的建議對筆者來說非常寶貴。當第一次作業交上來時,我筆者特意找到小沈同學的作業,打開一看,大跌眼鏡。這樣的字體是最“忌諱”的,且字跡潦草。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小沈在課堂上的表現真的如他家長所說,不動口、不動手、不走心。古人談讀書,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可小沈一樣都沒到,除了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不回答問題,小沈的每次作業幾乎都要教師催,還被其他科任教師投訴不按時交作業。經過家訪了解到,在家做作業時,不會的不僅不問成績好的姐姐,反而對幫助他的姐姐發脾氣。
四、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
小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習慣不可能沒有原因,經過查閱資料并結合筆者班上面兩位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筆者總結出下面幾個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于很多父母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留守兒童從小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在心理上容易產生自卑、偏執、極端、情緒化等問題。留守兒童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交流上有代溝,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小心思,開始有青春期叛逆的現象。因此,缺少父母的監督和愛,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同時,父母總覺得虧欠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也造成了學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便亂發脾氣的不良習慣。
2.當前,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對孩子無節制的溺愛,使得學生養成了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學生在學習上不勤奮,作息時間不規律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生活上沒有條理,作業馬虎、字體潦草。
(二)社會不良因素
當前,小學生面臨的最大社會問題就是沉迷于短視頻和網絡游戲,特別是疫情期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家長很難監管到孩子用手機的時間,自制力低的學生便會沉迷手機,到最后手機成了小學生一種“新型毒品”。
(三)教育工作上的失誤
1.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不當
陶行知先生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貝爾發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幼兒園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萌發地,比如,學會保護自己,學會愛自己愛別人,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著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力的事,愛護公共衛生,不亂扔垃圾,愛惜糧食,遵守交通規則,早睡早起,不挑食等良好的行為規范。然而,由于社會和家長的壓力,幼兒園并不是著重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規范,而是過早的小學化,很難糾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
2.學校、班主任、科任教師不重視
在學業成績的壓力下,并非所有的學校都能平衡成績與學生良好習慣培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些班主任認為,只要學生不違反班規班紀,不會過多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科任教師覺得管理學生是班主任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便不理會。因此,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一直得不到解決,甚至越來越嚴重。
五、糾正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對策
針對上述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和產生的原因,結合筆者班的具體情況,筆者總結了幾點關于糾正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對策。
(一)學校教育方面
1.加強德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結合我國“培養德智體等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目標,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上,應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學習。學校的管理者必須意識到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并將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列入教師考核機制,教學崗位和育人崗位同樣重要。
2.與幼兒園行為習慣培養銜接好
幼兒園教育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提前打好基礎。幼兒階段的幼兒就像一張白紙,在幼兒期進行習慣的養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小學與幼兒園應該多進行交流活動,及早關注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及時糾正,正確引導,嚴格要求,強化訓練。這樣才能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加強教師的培訓,特別是班主任,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班主任
學校要多組織教師培訓活動,特別是班主任的培訓活動,因為在德育中班主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多支持班主任工作,讓班主任成為一個優秀、有責任心、有愛心的心理教師。班主任也應該多關注不良行為的學生,用愛心去感化他們,及時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
筆者班的小亮出現的這一情況,在筆者跟家長、心理教師了解了情況之后,筆者并沒有馬上找他,因為怕他有心理負擔,而是繼續觀察他的行為,通過一次不經意的作業輔導,開始我們之間的談話。筆者并沒有特別安排一個很正式的場合,而是在走廊上,我們邊走邊聊。在這一個過程中,筆者的手一直搭在小亮的肩膀上,就像好朋友似的,讓他放松,讓他并覺得老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一開始,筆者也只字不提他不愿來學校的事情,而是問問今天有什么開心的事。剛開始,他不愿意說話,經過筆者的引導,他慢慢參與到筆者的話題中來。筆者開始跟他探討來學校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跟他探討如果堅持來學校,希望父母和教師給他什么獎勵。我們這一次的交談非常愉快。通過這次交流,小亮每天都堅持來學校了。筆者看到他有時候與同學玩耍,臉上露出天真浪漫的笑容,筆者比他還高興。
小沈聽課不認真、字跡潦草的不良習慣,筆者也是想了很多辦法。當然離不開的是談心,從心理說服他,感化他,在課堂上提供機會讓他表現,及時鼓勵,及時強化。最后,小沈在期中考中進步非常大。
因此,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班主任要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心,學生一定會被感化的。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第一堂課。家長應該言傳身教,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同時家長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最后,家長要與學習的教育理念相對接,達成共識。多反映孩子在家的情況,善于發現孩子不良行為的苗頭,及時與教師共同糾正,以免錯過時機。
(三)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小社會,社會是小學生成長的大課堂。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不成熟,自我意識弱,控制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作為家長,應該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作為學校,應該明確小學生行為準則,《中小學生守則》就是一個很好的規范,除了準則,更多的是教育,教育學生做一個德智體美勞都優秀的人。社會層面應當引導大眾傳媒多傳播一些正能量的信息。研究發現,文字印刷與廣播類型媒體的正面效應大于電視、錄像、游戲機等。因此,政府可以通過一些工藝廣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收益終身。
參考文獻:
[1]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9.htm.
[3]陶行知.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J].中國農村教育,2008(3).
[4]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教育教學出版社,2005.
[5]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