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文章主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優化與完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具體措施,從多個角度出發,提出具體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問題與措施;教學策略
從目前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部分教師專業能力不足以及缺少對學生的綜合性培養等。教師需要進一步落實好深度學習的具體要求,結合問題成因,制訂更為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收獲成長。因此,文章針對存在的問題,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很多問題,但首要問題仍是學生興趣低下的問題。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在面對枯燥乏味的學習時,他們理所當然地會表現出抗拒。同時,小學生受限于思維的成熟度與個人經歷,也無法準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對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二)部分教師專業能力不足
作為教學工作中的兩大主體,教師的專業能力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果。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此,也需要校方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定期組織教師研討大會,鼓勵優秀教師發言,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同時,還可以組織學校之間的聯動,開展更大范圍的教師交流,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三)缺少對學生的綜合性培養
在新課程改革后,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的綜合培養。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小學生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也承載著智力的發育,以及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引導小學生認識生活、感知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品格。但是從目前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仍難以達到這一目的,仍處于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還是建立在學生分數這一基礎上的。同時,即便存在一些教師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家長也可能不理解教師的想法,認為自己的孩子去學校就是為了學習,就是為了取得高分的,從而造成了教師與家長的矛盾。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當前教學工作的窘境。
二、 優化與完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具體措施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深度學習
互聯網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在與教育工作的融合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對此,便需要教師進一步提高對多媒體技術的認識,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對教學的展開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同時,就深度學習的要求來看,也不僅僅是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多的還是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要通過數學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例如,在教學“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時,學生們的主要問題在于無法在腦海中形成立體思維。對此,教師便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視頻實際演示一遍二維圖形向三維圖形轉化的過程。以圓柱體為例,便可以簡單看作矩形圖形在彎曲連接后所圍成的圓形空間。而圓柱體的體積也可以理解為在這一空間內存在著多少個和底面平行的圓形,并將其面積求和。待教師播放完視頻后,也要將這樣一種思維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嘗試自行總結體積公式。那么屆時問題的難點便轉移到,到底存在多少個這樣的圓形上了。不過很快便會有學生想明白,圓柱體的高便代表著有多少個圓形。因此,圓柱體的體積公式便可以得出為底面積乘以高。相比于過往教學中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一種公式記憶是學生在自行總結和剖析后得出來的,理解效果要更好,在今后運用的過程中也會更加的靈活。同時,在學習了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嘗試自行總結其他圖形的體積公式,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出深度學習的作用。
(二)巧妙設置問題,開展深度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后,一再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建立以學生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教師主要擔任引導者與觀察者。對此,教師也需要完善問題的設置,通過問題設計來開展深度學習。但是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過往的問題設置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雖然在過往教學中,教師也經常性地設置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難免過于直白,或者是存在既定答案。教師設置問題的目的,也并不是延伸學生的思維,而是希望借助問題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查,或者是通過問題來讓學生說出教師想要說出的東西,以便繼續接下來的教學。對此,便需要教師對傳統的問題設置方式進行優化,通過問題來鼓勵學生進行思考,開展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面積與周長”的知識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在正式教學前,向對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先去思考周長和面積的關系,二者是否可以相互轉化。以一根簡單的繩子為例,當這根繩子首尾相連后,必然會圍成一個圖形。那么這些圍成的圖形面積是否相等呢?如果不相等又該如何保證面積的最大?當教師提出問題后,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通過所學內容對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同時,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們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討論、進行思維碰撞。其實這樣一個過程,在經歷了假設、驗證假設、推翻假設以及得出結論后,便也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了培養。最后,教師再讓每個小組分別上臺展示,并說明自己的理由。期間,有一個學生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他給出的理由則是“三角形的結構是最穩定的”。且不論這個答案是否正確,但是僅憑學生能夠聯想到圖形的穩定性,便是學生思維的一次解放,便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體現。之后,教師在告知學生“周長相等,越接近圓形面積越大”的道理。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普及了數學知識。
(三)通過微課制作知識信息庫,開展深度學習
從過往的教學工作來看,學生群體在面對數學學習時,會經常性地感到困惑,也會遇到很多共性問題。而這些共性問題也大都是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且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即便教師經過了反復的講解,學生的記憶依然不理想。對此,也需要教師針對這些共性問題,做到更為有效的教學干預。
一般認為,良好的教學應該是具有整體性的教學,它不僅僅體現在教學的課堂上,也體現在學生的課堂后,是教學從課上走向課下的一次延伸,是系統化的教學體現。但是從實際的教學工作來看,教師對學生課后學習的干預仍然十分有限,這也是導致共性問題持續發酵的原因之一。因此,便需要教師利用好微課視頻,提高學生課后學習的效率。并制作共性問題知識庫,加個深度學習的質量。
例如,在筆者的教學工作中,首先會與其他數學老師進行溝通,通過交流來總結各自教學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并連帶解決方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出現教師理解的分歧。一般認為新教師的方法比較具有新意,但受限于教學經驗的束縛,可行性仍有待商榷。同樣的道理,老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同樣容易受到經驗的限制,出現“經驗主義惰性”的問題。對此,也需要針對新老教師的不同觀念,做好篩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當形成完整的教學方案后,教師可通過微信、QQ等平臺與學生分享,形成共性問題的知識庫。
在與傳統教學模式相對比的過程中,微課教學具有更多明顯的優勢。首先便是微課視頻的時長比較短。一節微課視頻大都能夠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壓力,也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門檻。同時,一節微課視頻大都對焦一個知識點,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深度,達到深度學習和共性問題解決的雙重目的。
(四)理論結合實際,開展深度學習
知識原本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萬事萬物的總結和歸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知識的最終去處也必然是回到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此,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好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既要在課堂上開展教學,也要在生活中開展教學,延續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成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科學手段。并在這一過程中創建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基本運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以給學生創建一個“聯歡會”的生活情境。一方面聯歡會是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興趣點會更好。另一方面在聯歡會中導入生活元素,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推動深度學習的進行。對此,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先行思考“假如我們要舉辦聯歡會了,那么都需要準備哪些物品呢?”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們踴躍回答,可能會想到要準備小零食、小玩具等。對此,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運算。但是這樣一種初步的運算并不是結束,反而是開始。教師要通過簡單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然后再去增加難度。期間,教師可以加入一些生活中折扣、滿減的元素。而問題也要從簡單的求和轉變為“如何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東西”等一系列探索性問題。深度學習始終是和探究綁定的,只有學生進行了探究,才能夠提高學習的深度,才能夠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才能夠實現對學生的綜合培養。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優化與完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巧妙設置問題、通過微課制作知識信息庫以及理論結合實際等一系列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目前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方法,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策略。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收獲成長。
參考文獻:
[1]高麗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1):1.
[2]張月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J].數碼設計,2019,8(7):231.
[3]平麗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J].西部素質教育,2019,5(3):254.
[4]韓春瓊.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J].南北橋,2019(12):203.
作者簡介:
陳雅婷,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埭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