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知識要素,這就要求人們需要具備更高的數學素養,因此從小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數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首先講述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數感能力的重要性,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并解決生活中問題,數感還有助于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感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活情境中數量關系。最后討論研究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數感能力;重要意義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加強了數學要素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對人們的數學素養要求更高,對小學數學課堂加強學生數感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數學課程標準》中把數感學習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提了出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加強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字學習的熱情,循序漸進,最后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提高數學成績與能力,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
一、 數感的基本概述
數感是指對數量之間關系的一種感悟和理解,是一種能駕馭數的能力。在基于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課程內容的范圍可將數感分為數與數量、數量關系和運算結果估計三個方面,這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能掌握主要重點。對于小學生來講,對數字的理解是從學習數學并且對事物多少開始的,通過實際具體的情境,小學生循序漸進的對事物數量多少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理解數的意義后,學生就能一定程度的理解數量關系,而數學運算則是小學數學教程中重要的內容。
二、 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數感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應用的范圍極為之廣,人們可以借助數學來認識社會和自然。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是要為今后的學習做基礎,更是培養學生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和自然界的規律時,能具有一個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并能利用自己所學到的數學能力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例如:估計一個圖書館有一萬本書,工作人員每天可以整理100本書,那么需要多少天能整理完圖書館全部的書呢?還有一斤蘋果要5元錢,一斤桃子8元錢,要買五斤蘋果和五斤桃子需要準備多少錢呢?通過這些生活實際中會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能更好地將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二)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主要是學習一種數學思維,數感的能力培養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敏感性,激發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找到數學問題,并通過探究和思考去解決問題。不是一味地套用數學公式來應付數學考試,從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小汽車的速度是40公里每小時,從學校到家的路程是20公里,那么放學回家需要坐多長時間的小汽車?學生能從生活實際問題中找到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才是學習數學的根本,這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原因和意義。學會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具有數學意識,并能學會舉一反三,將數學思維運用到生活中類似問題中,從而用數學方法和思維意識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強大的數感來構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幫助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和表達
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學會思考問題的本質,構建一個數學思想,將抽象的數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感就是培養學生將抽象的數與數的應用聯系起來,用數進行推理思考,隨著對數的知識儲備量的增加,對數量關系的感悟逐漸提升,有助于接下來對更深層次的數學問題的學習。例如:火車票上的車次號數字越少表示車速越快,單數表示北京開出,雙數表示開往北京,那現在有一趟車的車次號為121,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信息呢?這些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都能讓學生意識到培養良好數感的重要性。
三、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數感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通過猜想的課程設計培養數感
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作用,幫助引導學生將教科書的知識結構轉向學生認知的結構,再將認知結構轉向智能。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嘗試、假設、操作和探究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除法運算”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口算“60÷3= 15÷3=”這些比較容易的題,然后讓學生自己編輯一些好算的除法題“80÷4= 60÷2= 90÷3=”在這個活動中,不用在意學生的猜想結果是否正確,主要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找到多種計算方法,讓學生體會探索問題的樂趣。在探究數學規律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數感,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通過操作教學實踐數感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參與教學活動,在實際操作中感悟知識,學到規律,通過良好的數學實踐體驗,使學生熱愛學習數學,喜歡數學課堂。將傳統的灌輸教學轉變成互動教學。在學習“周長”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比一比,畫一畫來讓學生感受到周長的概念,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一些實體演示,培養學生將形象思維轉向邏輯思維。還可以通過摸一摸、走一走來體驗周長。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感知意識,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體驗周長的概念,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學生自己親身的生活經歷和體驗,親自動手和摸索,讓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紙上談兵,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能讓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三)通過交流匯報鍛煉數感
學習的根本意義就是用已知的經驗來解釋未知的過程,學習是需要溝通與聯系的,需要自我發現的一個過程。學習數學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進行“再創造”,這是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來的,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學習的東西。教師其實就是起著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創造所學的知識。所以在教學“分數”的時候,如果教師直接通過“平分一個蘋果或者蛋糕,來告訴學生一份的概念,再用分數來表達整數無法表達的數量”,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會讓知識點不牢固容易忘記,不利于學生面對問題時主動探索和研究能力的鍛煉。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數字1和2自由組成運算并算出結果,在學生探究1除以2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8除以4等算式,讓學生思考他們內在的聯系,通過發現他們的關系,不自覺地就學習了分數的概念,對分數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這就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規律中積累著數感知識的經驗,不斷平衡著認知矛盾,拓展著認知結構,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四)通過反思強化數感
反思是可以培養學生數感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問題,并在活動之后要恰當的提出疑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產生質疑和反思,加強學生自覺思考的意識。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讓學生在質疑和思考中增加辨識力,增強學生的數感。例如可以進行這樣的練習:“小鴨子和小狗共有15只,它們的腳共有40只,猜一猜小鴨子和小狗各有多少只?”其中一個孩子猜測的回答是“小鴨子7個,小狗8個”。教師在這個時候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而是適時提出疑問:這個同學的答案正確嗎?讓同學們自己通過計算發現腳的數量不對,說明這個學生回答是錯誤的。學生在計算數學得到的答案經常會出現“某個動物園有21.5條狗,某個商場有45.3個導購員”這樣的情況,其實只要學生稍微對自己的答案進行一下質疑和反思,就能判斷出是否正確。而教師經常進行類似的訓練和練習,讓學生能有更多的思考和反思的機會,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強化學生的數感,更好地學習數學。
(五)通過師生點評加深數感
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都提倡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發展人才,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每個學生的各種素質都要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多層次、多角度的全面看待每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把小學生當成獨立的個體進行個性化教學,營造一個良好活躍的課堂氣氛,多鼓勵學生,讓學生之間也互相點評和鼓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側面加深學生對數學課堂學習中對數的感悟,既能鍛煉學生評價問題的解決能力,更能讓學生懂得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數感,讓學生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感悟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豐富自己的數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為今后無論是數學知識的學習還是在社會發展中都奠定強有力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要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基礎知識為出發點,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提供給學生自己探索和發現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和感悟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在生活中充分感知數學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積累自己的數感經驗,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智能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倩,呂世虎,韓繼偉.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小學生數感表現的比較研究:以比較分數的相對大小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6):65-70,91.
[2]吳彩鳳,馬曉娜.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運算教學設計:以“一元一次方程”練習課為例[J].林區教學,2020(8):82-84.
[3]鄧海英,魏亞楠,嚴卿.小學四年級學生數學情境問題解決能力調查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20,29(4):52-57.
[4]盧江.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介紹[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2004(Z3):6-9.
作者簡介:林彩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西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