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在參與教師設置的多種類型美術活動時可以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并在此過程嘗試多種材料、工具與制作過程,維持探索美術知識欲望和興趣。尤其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美術教師應用的灌輸式教學已不適用于現代美術教育趨勢,更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當前美術教材收錄的部分知識內容與版畫有關,在講解此方面知識時引入生活情趣化教學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創造意識和學習興趣,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美術;農村;生活情趣化;版畫;教學策略
美術是一門培養學生審美素質和素質學科,更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因子。小學美術教學目標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和拓寬視野,尤其對于農村學生而言,通過學習美術能體驗和感悟到豐富多彩的世界,并對美術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高效配合教師設置的各種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情趣化教學即將學生已有生活體驗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豐富學生對美的認知和感悟,全面提高美術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一、 做好教學導入,讓生活情趣化版畫教學更高效
導入是課堂教學重要環節之一,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相關研究指出,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美術教師應緊抓課堂前15分鐘創設生活化情趣導入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所學新知,降低學習美術知識枯燥感與沉悶感,提高教學效率。無論哪個學段學習都需要以激發興趣為重點,因為興趣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驅動力,小學美術更是如此。因為小學生年齡偏小、性格活潑,普遍喜歡感興趣的事物,教師需結合學生此心理特征開展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深入學習。生活化情趣教學是小學生普遍喜歡參與的活動形式,應用于美術教學中能拉近學生與美術知識的距離,更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征。也有教育者指出,強制性教學不能稱之為成功教學,甚至還會激發學生潛在的逆反心理。高效的教學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在于鼓舞、喚醒與激勵。
小學美術教師可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學習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等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化情趣教學相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學會自主創作后,美術教師就可對其引導并為其選取不同主題,讓學生暢游在藝術創作海洋,發揮想象力,釋放壓力,打破以往為了作業而作業的情況。例如學生在學習繪畫動物時,美術教師可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或熟悉的動物自由發揮創作,不設置條框限制。每個季節快要過去時,教師可讓學生圍繞季節變遷展開創作,春日的柳樹,夏日的西瓜,秋天的落葉和冬天的雪花都可以是學生的繪畫內容。學生在繪畫時會傾入內心情感并掌握相關活化技巧,如此一來方能為作品增添獨特的色彩。常言道,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教學導入時運用生活情趣化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活躍創新思維,站在藝術的角度觀察生活。以《花花綠綠的糖紙》教學為例,教師可先為學生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即自己所處的時代受各種因素影響,不可能每天都有糖果吃,只能在家中有好事或過年的時候品嘗下糖果的味道。正因對糖果的期待感和喜歡,小時候很喜歡收集各種顏色的糖紙。通過為學生講述小時候的故事吸引其注意力,再借勢引入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以較好的狀態參與到學習當中。
二、 優化教學方式,讓生活情趣化版畫教學更高效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單一陳舊的教學方式轉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與實踐操作等多樣化學習方式轉變。版畫教學有著不同于其他教學內容的優勢,自然而然成為美術學科閃光點。與此同時,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課程過于集中現狀,強調課程對學生、學校、地區等適應性,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生活化資源,美術教師也會更為自由地處理教材。版畫在美術教學中強調多樣化和靈活化的教學內容,結合學校現有條件和地區特征選取版畫教學內容、教學工具與材料。學生在教學中主動思考和參與制作,充分體現主體作用,也對版畫教學內容產生極大的探究興趣。如果缺乏學生自主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即使美術教師為學生灌輸再多知識都無濟于事,更無法成功畫出一張版畫作品。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知識內容,學生也會深刻體驗民主、自由、平等、建議、指導、信任等并在此過程中形成美感和積極兼具的體驗與人生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對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當前大部分教師都具備創設情境能力,但創設的情境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出現為了情境而情境的現象。課堂教學依舊為學生灌輸大量知識,無論學生聽懂與否或強制性讓學生跟隨自己繪畫或直接模仿教材圖片,毫無自主創新意識。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對美術學科產生厭煩和抗拒情緒,影響教學質量。現實生活聚集大量知識,巧借生活資源有利于提升美術教學效率。對于小學美術教學而言,生活則是最佳學習陣地,教師可發揮生活資源優勢,讓巧借學生在生動愉悅的氛圍中高效掌握美術知識,并借此強化學習能力。每一位小學生都具備較大的直觀思維潛能,激發學生潛在的直觀思維能讓學生對美術知識產生探究興趣并對提出質疑。
對此,教師可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基于此創設生活情境,促使學生高效學習。相關研究指出,學生處于生動愉悅的氛圍中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小學美術教學更需要良好的課堂氛圍作為支撐。如果缺少良好的課堂氛圍,即使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再過精彩也無濟于事。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背景下應改變教學理念,將自身看作學生學習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將學生看作課堂教學主體,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創造生動、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緊貼學生學情豐富課堂互動內容,合理選擇互動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達到預期互動效果。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性地對學生發號施令,學生做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形式又陷入學生被動聆聽和學習現狀,無法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自然無法達到教學效果。對此,美術教師為學生做出相應的知識講解后可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空間和時間。甚至可讓學生發送命令,教師做出相應的動作。以《有趣的拓印》教學為例,美術教師可提前尋找現實生活拓印物體并提前拓印,之后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展示并提出問題:“有哪位學生可以看出上述物品是審美物品嗎?”“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圖案和這些物體有哪些不同?”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相互討論,再邀請學生上臺演示。當小組無法談論出結果,美術教師可直接為學生示范拓印方法并再次邀請學生上臺演示,深化學生對所學拓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 重視課后作業,讓生活情趣化版畫教學更高效
作業在于幫助學生鞏固復習課堂所學知識,屬于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途徑。生活情趣化并非只能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課后作業同樣可引入生活情趣化,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完成作業興趣,改變學生應付作業心態,深化學習效果。而小學美術作業則可以從課堂走出課外,以實踐形式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切實感受知識形成過程,激發學生潛在的探究知識動力,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實現深度學習。美術是一門藝術性和審美性兼具的學科,傳統課堂教學無法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美術學科很多素材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如果脫離生活就仿佛魚兒脫離活水。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后作業拓展時也要善于運用生活化資源,帶領學生走出班級和校園,來到戶外感受大自然和生活氣息,激發學生美術創作靈感,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創造性思維。除了課后作業,教師還要善于對學生展開評價,以往評價中經常存在根據學生臨摹物體相似度評價其作品,正是這種缺乏真情實感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形成抑制,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可利用生活情趣化作業優化評價模式,積極鼓勵學生在評價中發表內心想法,增強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學生從美術教材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習能力和水平,可借助課后實踐對所學美術知識的理解,并借此感悟到美術知識特有的樂趣與魅力。首先,小學低段學生可借助游戲體驗版畫趣味。小學低段學生年齡偏小,認識事物時不可避免會存在片面性和情感性,尤其在造型方面會掙脫真實生活束縛。對此,在學習美術版畫時會帶有最為原始的興趣,例如會將顏色涂抹到手指上再印到紙上,或運用樹葉和玩具等進行實物蓋印,或下雨天在地上踩出自己的腳印;其次,針對中段學生美術版畫教學。學生在該階段基本能緊抓事物典型特征,此時教師在開展課后實踐時可以黑白版畫或封印版畫為切入點,其中黑白版畫即以大面積的純黑色并按照相關規律呈現版畫作品形象,促使學生充分感悟版畫特有的簡潔和簡練,再引導學生想象作品,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在粉印版畫方面,該繪畫方面不單單能培養學生獨自創造造型和繪畫能力,更能讓學生在調色印刷時掌握水粉顏料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與此同時,粉印版畫有著顯著的視覺沖擊力和裝飾效果,學生在制版和印刷時能體驗到美術特有的魅力和樂趣。最后,針對小學高段學生可借助探究實踐。該年齡段的學生已提升寫生表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在版畫學習中不會局限于傳統版畫表現形式,會朝著拼貼版畫或揉紙版畫等方向不斷練習,提升想象力。
總之,農村小學因受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在教學硬軟件方面都無法和城市小學生相比。此時就需要教師運用自身教學經驗和專業素質彌補農村教學存在的不足,尤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因為要應用各種工具,農村因條件有限無法實現,再加上學生自身也沒有較多的書畫,無形中會對美術知識產生陌生感。運用生活情趣化教學能巧妙借助學生已有生活資源,促使大膽想象美、感悟美和體驗美,增強審美能力,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銀根.農村小學美術課堂開展“生活情趣化”版畫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219.
[2]張丹丹.農村小學美術課堂開展“生活情趣化”版畫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3):184.
作者簡介:鄭亞娜,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永春縣吾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