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 呂伶俐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要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的要求。但目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問題。文章研究了社會分層對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特別是階層屬性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從該視域下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法,以使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能夠適應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
一、研究背景
筆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民辦高校,通過對本校在校大學生調查研究后發現,很多“00后”大學生的三觀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受到自身家庭階層屬性的影響,不同的階層背景使同學們對自身的身份有了不同的認識。雖然高等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逐漸普及,但是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大學生想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改變自身的階層屬性依舊困難,容易導致年輕一代群體產生焦慮以及對未來的迷茫。
國外社會分層研究領域代表人物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韋伯提出了財富、權力、聲望“三位一體”的社會分層理論,將社會分成上層、中層和底層三個不同階層。我國社會分層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陸學藝,他提出了當下中國社會階層主要由“十大階層”構成,他的劃分標準本質上是參照韋伯的觀點進行進一步細分。目前,中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來源主要是農村地區。通過抽樣調查本校在校大學生的來源發現,本校在校大學生來自農村地區的比例接近80%,而且他們的家庭基本都是中低收入家庭。
二、階層因素對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與其家庭的社會階層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本校在校生抽樣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家庭環境對自身的三觀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社會階層屬性對于大學生三觀的影響體現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已經具有對于自身階層屬性的認知,特別是來自農村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有著打破自身階層屬性的內在想法。通過對本校159名在校生抽樣調查發現:有近84%的大學生并不想重復父母的生存狀態,但對于目前的社會現狀又感覺自身能力無法改變固有的階層屬性,這就會使他們內心產生很多負面和消極的看法,對他們的成長過程非常不利。
通過對本校在校大學生的實際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由于家庭階層屬性的影響呈現出以下思想狀況和特點。
(一)重利思想,金錢至上,價值觀扭曲
民辦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金錢是重要的,這無可厚非。因為從他們入校開始,就深刻感受金錢的重要性。由于民辦高校不像公辦高校有財政撥款,只能靠學費支撐辦學,所以民辦高校的學費,普遍要比公辦高校學費高,讓本就不寬裕的家庭感受到經濟壓力。很多民辦高校大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勤工儉學,這有積極的一面。但有的同學甚至占用寶貴的學習時間去工作,把工作賺錢放在了比學習更重要的位置,舍本逐末,忽視了自己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學習,存在功利思想。
(二)缺乏積極人生目標,對自身沒有明確的要求
有些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因為本身成績很差,能夠進入大學學習主要是由于高校擴招,外部大環已經達到心理預期,根本就不愿認真學習。
(三)貪圖享受,過度消費
民辦高校有些個別家庭條件好的大學生在學校無心學習,專注享樂。有的男同學沉迷游戲,在游戲上過度消費,購買昂貴的電子產品;而有些女同學購買昂貴的化妝品和服裝。有些貧困家庭的同學也受到影響,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欲望,甚至貸款消費,最后面臨無法償還的困境。
(四)心理調適能力差,不善于與人交往
部分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家被父母嬌慣,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與人相處,無法妥善解決各種問題。同時,承受不了學業壓力,抗壓能力差。學習、情感與就業很多問題交織出現,導致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偏激,心理抑郁的情況并不少見。
三、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學校自身來看,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同樣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思政教育隊伍的能力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中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主要是在日常教學中開設思政有關課程,由專職教師授課,同時校黨委、團委和輔導員、學工干部也承擔部分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的框架形式上已經搭建,思政教育隊伍也存在,表面上看民辦高校參與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員似乎不少,但水平參差不齊。思政教育的主力是輔導員,但他們普遍年齡較小,社會閱歷與理論知識都不太豐富,思政教育的專業技能欠缺。同時,思政教育者的理念不符合時代要求,不適應現在大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體現在:第一,對不同時代大學生的差異了解不夠,還在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第二,思政課教學手段單一,以說教為主,缺乏事實依據,大學生接受度低,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思政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家長的交流不夠,學校與家庭缺乏聯系。目前,民辦高校管理者和大學生父母潛意識里都把教育看作學校單方面的工作,忽視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正確導向和影響。其實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希望與父母有更多的溝通與交流,希望父母能夠提供更多的建議。
四、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改進的建議
針對以上實際調查結果,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改進。
把思政教育融入所有課程,使每位教師都成為思政教師。思政教育不應該局限于思政課程,其實每一門課程的課堂都能成為思政課堂。這樣可以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學習效果。當前思政教師授課基本為理論說教,與實際脫節,學生較為抵觸。相比較,言傳身教的授課方式學習效果更好。例如,筆者所在的南昌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已經邀請知名企業的管理者或者成功創業的校友來校宣講,這些生動鮮活的實例對學生的激勵作用遠比理論說教接受效果更好。
思政課堂不應局限于線下教育,更應拓展到線上,在線上搭建學習平臺。這也是目前課程改革的趨勢。傳統的線下思政課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授課效果難以持續。如果通過線上提供微課、慕課等形式,就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靈活性與自主性,從而 提升學習效果。
搭建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聯系。例如,可以構建家長微信群,定期或不定期與家長交流。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學校和家長缺少溝通,很多家長對大學生在校的思想狀況并不清楚。學校應當督促父母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三觀形成的正面導向作用。
五、結語
思政教育與其他課程教育的內在要求是一樣的,同樣需要進行學情分析。學生特點的差異性是學情分析需要關注的焦點。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家庭階層特點決定了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狀況有其鮮明特點,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有針對性地改進當下思政教育不合時宜的方面,循序漸進地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高校黨建課題規劃一般項目“基于社會分層視閾下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建思政工作改進研究”(編號:18DJYB06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