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摘要:跑步是小學體育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跑步運動能鍛煉學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學生的身體耐力素質,也能鍛煉學生在跑步中的堅強意志,對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積極作用。但是,很多小學生在跑步中遇到一些情況就容易放棄。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進,從而實現讓跑步教學更有效。本文以小學體育跑步教學的有效性探究為題,從創新教學形式、進行有效指導、發揮情感作用等三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體育;跑步教學;有效策略;教學探究
體育作為鍛煉學生身體、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的學科,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影響。小學生處在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體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對學生進行適度的體育訓練,發揮體育教學的價值。跑步是一項基礎運動,也是小學生應當掌握的體育運動能力。在跑步過程中,學生的肢體協調和心肺機能能得到有效發展。但是,由于跑步會讓人產生呼吸急促、肌肉酸痛的不良感覺,很多小學生容易堅持不下去。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在跑步中的問題,積極創新跑步教學方式,讓學生能更加主動的參與跑步運動,得到身體與精神的健康發展。
一、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跑步興趣
很多小學生喜歡戶外運動,但是遇到跑步訓練,學生的興趣就明顯不高。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興趣在體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小學生積極活潑,富有朝氣,喜歡有趣的體育活動。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創新多種跑步形式或是游戲活動,讓體育課既有趣味性,又有競技感,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跑步興趣,激發學生的身體潛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跑步運動的魅力,能更喜歡跑步運動,積極參與跑步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組織小學生進行團體接力跑。教師先將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的差異,將學生合理分組,使每組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處于均衡狀態,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團體的接力賽跑。教師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每個小組自行安排接力棒次。哪個小組運用的時間短則獲勝。在接力中,每位學生的跑步距離不會太長,不會讓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同時,接力賽能讓學生感受到跑步運動的魅力,激發學生內在的跑步興趣。
二、進行有效指導,提升學生跑步技能
跑步有一定的技巧,不是隨意的邁開步伐、擺動手臂的跑,對此,部分小學生也存有一樣的誤區。如果沒有掌握跑步技巧,那么學生容易在跑步運動中出現意外傷害,也會影響學生跑步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學體育跑步教學中,教師要對跑步運動進行有效指導,從熱身到跑步結束,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要為學生講解到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展開練習,通過不斷練習,讓學生的跑步技能不斷提升。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跑步運動,教師可以先在室內開展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全面了解跑步運動。然后,為學生講解跑步技巧。從跑步運動前的熱身開始,如何拉伸,如何熱身,讓學生有充分了解。然后,講解跑步中手臂的擺動幅度,以及腳步落地的方式。接著,為學生講解跑步后的拉伸運動。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戶外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進行熱身運動,為學生進行跑步技巧示范,同時,教師要糾正學生錯誤的跑步方式和習慣,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跑步方式,避免運動傷害,提升運動體驗。
三、發揮情感作用,培養學生堅強意志
跑步的過程非常消耗學生的體力,對學生的精神意志是一項重大考驗。有的學生在跑步中由于意志力比較弱,就直接“半途而廢”,放棄跑步訓練。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和同學的鼓勵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在跑步途中,出現情緒低落狀態或是瀕臨放棄,在排除學生身體不適的情況后,教師應當積極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讓學生接受教師的情感傳輸,從而增強意志力,堅持跑完全程,達到理想的跑步訓練目標。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一起跑五百米。每位學生的跑步運動水平和身體素質都不一樣,有的學生跑得快,有的學生跑得慢。在跑步后程,部分學生容易出現懈怠,出現邊跑邊走的情況。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已經跑完的學生跟自己一起,為他們加油吶喊,鼓勵他們繼續堅持一鼓作氣跑到終點。教師和同學的鼓勵為他們帶去了情感力量,尚未跑完全程的學生能增強動力,從身體到意志,學生都能得到有效鍛煉。以此形式,充分發揮情感在體育教學中的價值,讓情感力量成為培養學生堅強意志的重要基石。
總體而言,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可知,教師的有效策略能讓學生有更高的熱情參與跑步鍛煉,能讓教師達到更理想的跑步教學效果。在新時期下的小學跑步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提升自身的體育教學能力,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采用多種趣味性與競技性兼具的方式激勵學生,讓學生能更喜歡體育課,更喜歡跑步運動,達到鍛煉身體與提升體育運動能力的雙重效果,發揮跑步教學的獨特價值,推動小學體育課堂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升菲.淺談小學體育課堂中跑步訓練的策略[J].灌籃,2019(12):82.
[2]姚志青.小學體育教學中跑的有效性教學探析[J].才智,2020(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