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杜瑩 趙樺樺 王娜 朱曉晨
摘要:互聯網下的教學模式是基于傳統意義教學方式上的一種創新融合。其主要目的在于著力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個體素養智慧課堂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教學,它能夠幫助學生建構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有利于培養拓展力及想象力,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智慧課堂教學時,教師會在一定時間內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文本、圖片、音視頻資源豐富多樣,課堂具有趣味性,符合學生需求,也不會完全脫離傳統課堂,脫離課本教學。教學時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效果,更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高效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聯系也隨之緊密。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將文字、圖片、視頻等素材進行整合,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也大大提升了課堂趣味性,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教師要結合當前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出高效生動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
1.豐富的教學資源。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媒體應運而生,大量的資源充斥在人們的眼前。想要將更多的資源帶到學生面前,就要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網絡,我們可以將更多的文字、更豐富的圖片、更動聽的音頻和更精彩的視頻放入教學設計中,這些多元化的資源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助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學書中給學生展示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一篇課文可能只配有一到兩張插圖。在學習《海底世界》一課中,對于學生未知的世界,即使老師用再多的語言和課外文字去敘述,學生的理解和感受還是非常有限的,而將一段精彩的海底視頻帶給學生,勝過千言萬語。
2.提升教學趣味性。語文學習中,有很多生硬的知識,比如拼音、生字的識記等,大量的重復、機械性的練習,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在傳統的課堂講解中加入游戲、互動、練習環節,讓傳統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有趣,學生在游戲互動中識記練習,大大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信息技術的使用還有利于課堂創設情境,讓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更容易被課堂吸引。
3.創新教學方法。傳統的語文課堂就是三尺講臺、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課堂中使用上信息技術,就可以打破傳統課堂,更好的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參與到課堂中來。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獲得實現。在傳統中,教師提問學生會有主觀因素存在,在智慧課堂中可以通過機選或抽號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全班學生都能被調動起來。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
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的特征,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提升教學和學習效果,是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該課題組成員通過研究“智慧課堂”中的教學案例,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給學生提供了綠色網絡環境,打破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開發和利用更多的語文教學手段,做到了用在互聯網上教語文、在互聯網上學語文、在互聯網上共享語文成果,形成了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了“課前預習、課中互學、課后鞏固”的“三段式”教學法。
1.課前預習,實現自學
課堂活動開始前,教師對即將要教授的知識進行充分分析,在以生為本,遵循學生個性化的原則下,利用電子教材、微視頻、導學案、資源庫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講課前預習任務分解,進行高效便捷的“自讀、自探、自疑”的自主化學習。
2.課中互學,開闊視野
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有充分的空間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智慧課堂”通過“搶答”的形式,將被動提問變成主動展示,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臺,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練習實現人人參與,“智慧課堂”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特征,將學生課堂練習效果精準、快捷的統計分析出結果,學生在大數據統計中能更好的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基于數據的反饋和評價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線上聽寫、課堂展評,還能實現個別化學習和指導,生生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不斷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律性。
3.課后鞏固,提高效率
課堂教學后,通過線上布置鞏固性作業,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布置專屬作業。學生網上提交作業,客觀性題目自動批閱,主觀性題目教師線上評改,優秀作業、問題作業實現多維互動,學生可以相互學習,互相借鑒。教師使用微視頻進行作業輔導,保證當天學習任務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真正實現了家校互動。教學中的課堂練習、小組協作、高效筆記,可以形成電子記錄,課后復習鞏固。
一課三段,學用并舉,師生共進。一篇課文學完后,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有意識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以更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解讀方式讓更多的學生通過線上課外讀物、視頻資源等,積極主動地從語文教材看向更廣闊的傳統文化中,使語文學習超越課堂、超越時間、超越空間。
三、信息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
1.教師觀念滯后,信息技術應用不足。信息技術本身不能改變教育,它只能做到更好的服務教育,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師。信息技術更好的運用于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從自身觀念上去變革,從自我能力上去提高,用創新的思想觀念和創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去變革,否則再先進的技術都將成為擺設。
2.學生對信息技術過于依賴。學生對各種動態視頻和圖片知識過于關注,學習精力完全不在文本上,思維變得更加混亂。學生缺乏自律性或自覺性,使課前預習效果大打折扣,影響課堂互動效果,直接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
3.數字化設備、網絡服務器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實現課堂高效運作。在“智慧課堂”教學中,網絡卡頓、硬件死機等問題亟待解決。同時,課程資源、軟件系統開發需要更多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參與,讓更多師生體驗到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帶來的變革與革新。
參考文獻:
[1]陳靜怡.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應用的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2]趙光輝,楊燕.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應用的幾點認識[J].小學教學研究,2020(15):29-30.
[3]盧向琴.試論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46.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的策略與應用研究》(課題立項號:145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