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裕
摘要:新時期的小學體育教學中,老師越來越重視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身體素質。在國家“減負”的背景之下,各個學科都在進行教育教學方面的調整和創新,體育也不例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在不同的行業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因此,小學體育教學應當加大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在整體上為提升小學體育教學的質量而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調整。本文主要以小學體育為例,探究信息技術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信息技術;整合教學
前言:傳統的體育課上,老師扮演著主導訓練時間和節奏的角色。在這種模式下,老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感受,缺乏對學生的指導,不僅不利于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還會在這樣長期的訓練中讓他們對體育課產生應付了事的消極態度。因此,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老師應當優化信息技術的運用策略,以此帶動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參與興趣,從而全面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體育素養。
一、開展情景教學,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也在教育里發揮了越來越關鍵的重要作用,獲得了教學工作者的深入認識和普遍關注[1]。然而,想要從根本上提升教學的質量,老師還需要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和適用范圍進行一個全面的理解,并要結合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從而讓體育教學變得更加具體而生動,讓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不再停留在表面。比如,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籃球教學之前,可以以翻轉課堂的模式將涵蓋了籃球比賽規則、動作規范等內容的視頻上傳至班級文件夾,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抽取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預習,從而讓學生在課上進行籃球練習時能夠有更加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也能節約老師上課的理論時間來對學生的動作進行規范、對共性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全面的了解籃球要領,還能增強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讓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組織自主學習,加深學生知識印象
小學的體育教學中,老師要在認識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和優勢的基礎上,建立相關網絡平臺,如QQ、微信群等,上傳教學的內容,實現教學課件和內容資源的共享。同時老師還應當完善教學的計劃,通過網絡的平臺將計劃下發至學生,讓學生結合體育訓練應該達成的目標而進行學習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從而提升學生體育項目學習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識。比如,在有關“體育與健康”內容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六年級學生在身體發育方面的一些特征,進行教學,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查詢與該課程內容和六年級學生發展情況相結合的資料,在整理好資料之后,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的表述,從而完成體育課程的有效學習,并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內容的印象。
三、規范學生標準,強化學生項目練習
小學六年級階段的學生,在身體的協調功能上已經相對較為成熟,因此老師在進行體育項目動作教學時,只需要讓學生掌握規范化的運動姿勢即可。由于運動教學作為動作范圍較大的內容,通常需要在戶外進行訓練,因此老師在開始課程之前,可以提前在教室通過視頻播放的方式,讓學生對動作的要領和技術動作的講解進行一個大致的熟悉,之后帶著對動作的記憶進行戶外練習[2]。比如,老師在羽毛球教學中,通過利用偶像的力量首先給學生播放一段我國運動員在國際羽毛球比賽中的視頻,能夠點燃學生對羽毛球訓練的熱情,同時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對規則、姿勢進行大致的了解。然后在學生情緒高昂,記憶深刻的時候及時進行戶外訓練,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調整、再練習的過程中逐漸達到技術動作的規范化。
四、鞏固教學結果,梳理團隊合作意識
體育項目和其他學科學習相同,在完成之后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鞏固學習,從而實現體育教學的預期目標。比如,老師在教學完成乒乓球的相關內容之后,可以以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將教學的內容進行綜合練習,并將學生比賽的全過程進行細節化的記錄,在課后的時間進行分析和后續教學方案的設計,讓教學跟上學生的發展要求和能力提升需要。同時,老師還可以將課件上傳至班級群,讓學生出現知識模糊或者動作遺忘時進行復習。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給學生創建一個學習平臺,讓學生在網站上進行項目的學習和相關視頻的查看,同時還可以在平臺上與同學進行體育運動心得的交流和討論,加深同學之間的優異,促進各自在運用能力與技巧方面的提升,從而讓團隊合作的意識得到建立和牢固。
結論
信息技術對于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而言,具有明顯的提質增效作用,能夠讓學生在對體育產生興趣的基礎上,積極的參與到體育訓練中來。因此,老師要合理化的使用信息技術與體育項目教學融合,為學生創建出良好的運動環境。同時,老師需要明確的是,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一種方式,老師在充分利用其優勢之余,還應當保持和傳統體育教學的聯系,以最大化的發揮小學體育教學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建茂.加強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分析[J].體育風尚,2021(09):219-220.
[2]林少鋒.關于小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設計與制作要點分析[J].新課程,2021(3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