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玉
摘要: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課后習題里加入了類型豐富的寫作環節。中考甚至高考,作文分數的占比之大自不必說。所以教材中加入寫作訓練對學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隨著最近幾年素質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基于寫作手法在初中語文課后習題中的作文教學,也在不斷的深入探討。幾經修訂,有了今天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本文淺談初中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謹望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教學參考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后習題;寫作訓練
引言: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課后習題往往都是有寫作訓練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編排?因為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去學習寫作的方法,在寫作中能夠做到深度地閱讀。本文基于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總結歸納,并進行梳理,對寫作任務進行分析。讓寫作和閱讀相互促進,在讀與寫的結合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與提升。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中的寫作任務,巧妙地將閱讀與寫作要要結合起來。主要總結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一、初中語文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的意義
經梳理發現,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包括七、八、九年級教材的課后習題中,分別有10課、14課等,共計34課編排了寫作訓練。這些寫作訓練內容是非常全面的,訓練方式也是非常靈活的,意義在于有效提高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在寫作中深化對閱讀的理解。為將來的中考作文和閱讀理解打下堅實基礎。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多了,寫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培養了學生們的綜合素養。
二、提高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效果的策略
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后習題中寫作的訓練效果,首先,我們要把“寫”落實到課文中去,這樣有利于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加強寫作的知識積累與訓練,進而穩步地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與此同時,寫作任務的設定也在引導著教師們正確地把握閱讀教學的教學內容與學習方式,可以運用多媒體的廣泛性與多元化,為孩子們的寫作錦上添花的去做升華,想象力和創作力的提升,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早年就有論者提出了建議:“在使用語文教材的同時,要努力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開通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淺析。
(一)依循課文文章架構,完善學生行文脈絡
教材課后寫作習題,主要分整篇寫作和片段寫作。整篇寫作主要以記敘文、說明文及議論文等常見的寫作形式為主,除此之外偶爾還有閱讀筆記和散文等寫作形式。學生可以從課文中去學習和分析文章架構,然后根據自己的命題去完善自己的寫作流程。比如:閱讀后結合課文的內容寫一篇閱讀筆記。我們就可以去參照課文內容和結構。去寫自己的閱讀筆記。從而鍛煉學生文章架構組建能力。片段寫作,教材課后寫作習題的片段寫作一般二三百字較多,種類也不一。比如,“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晉夫婦在船上發現已經成為百萬富翁的于勒,他們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這就需要學生集中敘述他們的表現,只寫這一個片段即可。
(二)參照課文修辭手法,提高學生作文文筆
初中語文課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擬人等。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包括仿寫、改寫、續寫等多種形式。教師應當在課文學習中就將文中所有修辭方法標記,并反復逐個訓練,仿照例句進行造句。久而久之到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熟練的加以運用,從而讓自己的寫作更加生動、形象、有趣,并富有感染力。課后的寫作習題,既有一句話的精雕細琢,也有片段寫作的個性展示,更有整篇文章的即興創作,以多樣且靈活的訓練方式帶給學生新鮮感。比如引領學生以寫比喻句為切口,積累寫作技巧。“作者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你怎樣理解這些比喻?你還能發揮想象,另寫一些比喻句來描繪春天嗎?”(《春》,七年級上冊)。
(三)模仿課文情感表達,鼓勵學生表達自我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4課《背影》這篇課文中,通過學習,學生們可以清晰的體會到文中父子之間的情感表達,其中包括父親的責任感,兒子的愧疚感,以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那么教師就要有感而發的在帶領同學入境的同時,去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表達自己和某一位親人的真實情感,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記敘文,均可。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結語:
課后習題中的寫作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現代化教育應該進行教學的重要授課內容。寫作能力的水平高低可以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觀察、思辨、想象、表達和記憶等能力,寫作也是檢驗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學生情商和價值觀最好的方式。它能夠將學生的真實水平和情感表達出來,為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寫作貴在積累,厚積薄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引導學生融入生活,體會生活,用心感悟。
參考文獻:
[1]唐永紅,歐小青.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寫作內容生成學習支架搭建的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12):39-43.
[2]張助良.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學周刊,2021(35):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