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玲
摘要:明確閱讀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閱讀學習是閱讀和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能徹底扭轉學生被動的局面,讓學生自主學習,由讓我學變為我要學,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關鍵詞:閱讀;動手;經驗
一、小學數學閱讀學習的特點
小學數學閱讀學習除具有閱讀這一本質特征外,還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思維特點: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師以直觀的行動思維,具體抽象思維為主,并與抽象邏輯思維互相促進的過程。小學生正處于有具體形象思維像抽象邏輯思維的過度階段,具有較強的直觀性。他們對語言文字不是很理解,而是對自己動手操作比較容易接受,借助于這一特點,數學教材應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加強動手操作。
2、情感特點: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如學習數學的動機與態度,對學習對象的喜好,成功的學習經驗分享。
3、數學學習經驗的特點: 小學生數學學習時以經驗為基礎并不斷與自身數學認知結構相融合的發展過程。數學是關于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數學的經驗性就是集中的表現在數學是對現實經驗的描述。數學的經驗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小學數學閱讀學習的組織形式
1、個體獨立閱讀。即活動的過程僅僅是由學生個體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究、去發現。個體獨立閱讀能使學習者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加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小組合作閱讀。以4-6人小組為基本形式,個體與集體活動包含在小組活動之中。這種活動向學生提供了可以進行橫向交流與多向溝通的網絡環境,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與合作,總結經驗、共同提高。合作閱讀能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
3、 "沙龍型"--班級集體閱讀。對于一些具有共同閱讀主題的個人或閱讀小組,常采用"沙龍型" --組織班級成員集體閱讀,以"頭腦風暴"的方法,圍繞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相互啟發,形成共識,集中解決難點,從而促進個人或各閱讀小組的閱讀過程。
三、小學數學閱讀學習的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閱讀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通過兩年來的理論學習、調查閱讀和教學實踐,我建構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主動閱讀、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即"創設情境--自主閱讀--明理內化 --反思評價"的小學數學閱讀性學習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修正、完善。構建的小學數學閱讀性學習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問題導入階段--創設情境,誘發好奇心提出閱讀主題。
第二階段:嘗試閱讀階段--選擇合理閱讀形式和方法,組織閱讀活動,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揭示學習規律。
第三階段:明理內化階段--指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等學習能力,開發創新思維。
第四階段:評價、實踐階段--反思評價過程,嘗試運用知識,獲得實踐體驗,提升數學思想方法。
四、小學數學閱讀學習的實施策略:
綜合國內外的綜合實踐學習的設計與實施看,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創設的學習情境也是多樣化的,如"問題情境"、"動態情境"、"實驗情境"、"應用情境"、"歸納概括情境"等。下面僅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四種閱讀學習方式作以討論。
1、聯想式的閱讀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最終以‘能夠探索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教學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以學生認知結構范圍內的富有啟發性的常規問題或已知的數學事實為材料,可創設鋪墊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一能使學生從上課伊始就明確本課學習目標,二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這種問題情境可為學生的聯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啟發和可靠的基礎,產生聯想式的閱讀學習。學生往往從原問題出發,通過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聯想,變化發展出不同類型的新問題,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既拉近了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這種情境適宜于引起同化反應的新知教學。其一般的教學程序是:對問題觀察--聯想--回憶舊知--利用舊知進行閱讀--問題解決,在教學中強調化歸思想、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
2、猜想式的閱讀學習
以富有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且處于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非常規性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在接觸新知的過程中發現與原有舊知的矛盾,并提出有矛盾的地方,為進一步閱讀新知確定思維的方向,這樣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可創設認知沖突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教學中采用學生讀、學生聽,學生改、師生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互相幫助、師生共議等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產生猜想式閱讀學習。這種問題情境適宜于引起順應學習的新知教學。其一般教學程序為:觀察--猜想--檢驗--結論,在教學中強調"猜想+驗證"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想。
化思維的需要;這樣的情境無疑成為學生猜想創新的土壤。
3、反思式的閱讀學習
小學生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對學生來說,獲得數學知識需要每個人再現類似的創造過程。學生學習數學不是被動地吸收書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的過程,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而且知識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生在形成知識的過程中常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沖突,思維產生偏差時;②在理解、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常易各種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或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見解時出現的錯誤;③對易混易錯的相類似的概念、法則、性質等知識,對有共性的難點,對數學概念或結語中的關鍵字、詞等進行辨析……若從這些辨析正誤中選擇素材,讓學生進行辯論,在辯論中產生問題、提出問題,有意識創設試誤碼率型的問題情境。借此為學生嘗試錯誤提供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式的閱讀學習,反思錯誤的原因,提出批駁型問題,可加深對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和警戒,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其教學程序一般為:考察——辨析——歸納——總結,在教學中強調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分類討論思想等。
4、建模式的閱讀學習
數學教學最終以使學生能夠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為目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知識的課外延伸,從社會熱點、市場經濟、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等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中獲取材料,創設應用型問題情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建模式的探究性學習,改變應用題教學脫離時代、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現狀,改變一例一題一練的重技能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其一般教學程序為:獲取素材——分析——應用——建模,在教學中強調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轉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