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苓
摘要:美術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學生既可以將其視為一門技能,也可以將其視為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和情操的一種方式,從而也能夠在緊張的學習生涯中有所緩沖,放松自己身心的方式,以便在勞逸結合的過程中促進自身學習和生活上的進步。對此,本文從“巧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精彩程度”“結合生活實例,鍛煉學生觀察意識”“開展實踐創作,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三個基本點出發,對如何在新課改下開展職高美術多元化教學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索。
關鍵詞:職高美術;新課改;信息技術;生活實例;實踐創作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實施,高職階段美術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所認可。對此從教師而言,就要及時提高自身的專業教學素養,要充分利用現有教學條件去設計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從而充分發展學生們對于美術學科的長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而言,其就要正視美術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要充分了解美術學科和傳統基礎學科間的有效聯系,從而能夠將美術學習和其余學科的學習有機地聯合在一起,最終有效實現整體上進步的學習目標。
一、巧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精彩程度
高職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大量的圖片展示,這時教師就可以巧妙運用信息技術來提升課堂的精彩程度,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此外,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將課本上原本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內容,這樣一來就可以調動學生們更多的學習器官,尤其是手工類等知識版塊的教學,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步驟分解,大大提升知識的直觀程度,進而在知識的理解難度的基礎上有效促進學生們對知識核心本質的把握。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有關“墻壁小裝飾”的手工課時,就可以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去搜集一些不同風格類型的墻面裝飾圖片,并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進而利用多樣的、趣味化的裝飾圖片有效的激發學生對于本課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有效的為學生的手工提供了靈感。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的將自己的想法運用到手工當中,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和互動,或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一些手工視頻,使學生可以更加認真的投入到手工中,有效的提升了課堂的精彩程度。
二、結合生活實例,鍛煉學生觀察意識
很多著名的美術家創作的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很多普通人的認可,其根本原因便是他們的作品是對于人們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人們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悟出更多的人生經驗。對此,高職美術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一些學生們相對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更快地去接受知識,同時也可以有效鍛煉學生們在生活中的觀察意識,要真正促使學生從真實生活的場景中去尋找更多創作的靈感,從而為學生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有關“民間藝術”的手工課時,便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哪些有趣的民間藝術作品呢?”進而利用生活化的、學生較為熟悉的藝術作品引起學生之間的思考和討論。然后教師便可以向學生展示出一些常見的民間藝術手工作品,如剪紙作品、編織作品、黏土作品等等,并引導學生觀察不同作品的特點,進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觀察意識,最后教師便可以教學生去親手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民間手工作品,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
三、開展實踐創作,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俗話說:“說千遍萬遍,不如動手做一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亦是如此,向學生解釋再多,不如去引導學生展開實踐創作,進而促使學生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而有效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對此,高職教師也要敢于打破室內課的限制,帶領學生們來室外,促使學生結合大自然給予自身的啟發而創作出更好的手工作品,從而也使得作品給人更多的栩栩如生的感覺。與此同時,學生們在實踐創作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自身更多的不足,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及時加以糾正和彌補,最終切實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有關“陳設藝術”的手工課時,便可以舉行一場主題為“陳設造型大賞”的活動,進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親手做出一個陳設模型參加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設計作品,并且可以監督學生制作作品的整個過程,給學生提出一些具有價值的意見,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鍛煉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高職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更加獨立的學習意識,教師也就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變革,要更多地去出發學生們內心深處努力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切實加強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能夠結合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去不斷豐富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要真正幫助學生明白創作作品要貼近生活這一規律的真諦,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敢于打破現實的束縛,具備更加天馬行空的想法,從而促使學生在這兩者的巧妙結合間真正實現自我美術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玉杰. 新課改背景下的美術師范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J]. 美術教育研究, 2020, 000(007):112-113.
[2]李相春. 藝術素養在高職美術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分析[J]. 參花:上, 20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