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陳鑫
摘要:本文從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背景出發,分析并歸納瀕危動物信息數據,介紹了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流程,提出了瀕危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實踐要點,進而探索出更為有效和可行的教學實踐研究。
關鍵詞: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教學實踐
一、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背景
信息可視化設計作為一門具有前瞻性的學科,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方向課,同時也是新時期設計學科領域發展的全新方向。目前,我國對信息設計學科的涉足,萌芽于二十世紀90年代。國內對于信息圖形化設計的研究,在公共場所導視和網絡媒介上都有所體現。近幾年我國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其中主要是各領域內不同信息的圖像化、視覺化的相關技術、設計方法、發展趨勢等方面的研究。信息化發展的優勢以及社會發展為信息可視化提供更多的搜集信息的平臺、設計話題和設計元素。目前,信息可視化設計已經應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簡單的圖表到地圖,從交互式網站界面到產品導航系統等都可以看到各個類型各個種類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涉及到了多種學科。數據的收集、信息的整合和處理和存儲方式,都改變著人們的行為認知和生活方式,將繁瑣的內容整合通過設計的手段和方法使信息的傳遞過程更加簡潔,以系統、邏輯、秩序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
二、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流程
(一)瀕危動物信息調研與資料收集
信息采集是信息可視化設計非常重要的基礎環節,學生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搜集各種有關瀕危野生動物的文獻、圖書、網絡資料等,為后期信息整理奠定基礎。由于瀕危動物信息涵蓋面廣、信息繁雜,需有針對性的進行提煉、概括和總結。本次課程改革瀕危動物信息的收集是其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第一步,首先對我國瀕危動物信息的現狀、瀕危原因進行分析,然后才能采用信息可視化的處理方式進行相應的設計,其中瀕危動物圖像元素的整理顯得尤為重要。
在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根據區域劃分進行瀕危動物信息的搜集,以班級為單位共分成7組,分別是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學生們將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通過移動互聯網、校圖書館等手段進行瀕危動物信息的調研。受新冠疫情影響,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校園采取封閉式管理,致使學生們不能去各地區采取實地調研,只能根據網絡數據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總結出各地區樣本的信息大數據。其次選取部分可信度較高的新聞樣本,配合小組數據完善設計邏輯。同時,學生們還需要收集大量優秀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作品,在這過程中提高設計眼界,進而為后期信息可視化設計奠定基礎。
(二)瀕危動物信息邏輯框架的建立
在收集瀕危動物信息資料的基礎之上,將瀕危動物信息進行梳理,從設計基礎、理論基礎著手構建瀕危動物信息設計的邏輯框架,分析了信息技術支撐的瀕危動物的各種數據信息設計表現,指出了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質。信息邏輯框架是對所采集的信息進行結構化的梳理,在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過程中,針對瀕危野生動物的種群現存數量、形態特征、繁殖方式、瀕危等級、瀕危原因和保護措施等一系列與瀕危野生動物相關信息進行探究、梳理與歸納,總結出信息的層次關系,提煉出有價值的瀕危動物信息,形成合理流暢的信息邏輯架構,傳遞更核心的瀕危動物數據信息,幫助人們高效地獲取和解讀瀕危動物信息。
信息歸類與分層是信息邏輯框架建立非常關鍵的一步。信息歸類與分層,其實就是把收集到的資料分門別類、分層分梯次整合,同時為瀕危動物信息后期圖形的設計轉換做好準備。以關于華南地區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為例,要求學生重點將瀕危等級、形態特征、瀕危原因三方面歸類,設計者需要根據前期的歸類、分層,構思策劃并尋找適合瀕危動物要求的類型與表現形式。瀕危動物信息具體邏輯架構分時序性結構、空間關系結構、推導性結構、系統組織性結構、關聯性結構以及綜合性敘述結構。一般來說,瀕危動物第一層次關系信息為主要位置,第二層次圍繞第一層次表達,第三層次緊跟上一層次,之后以此類推。構建邏輯框架需要學生用手繪的形式,把自己的創意思維、整體布局、圖形樣式、圖表類型等表達出來,以便后續進行瀕危動物設計實踐。
(三)瀕危動物信息整合探索與設計
瀕危動物信息的可視化設計要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并結合其他課程理論,設計出具有創造力和趣味性的圖形。運用信息可視化的設計方法,將圖像元素轉換為插圖,或使用柱狀圖、餅狀圖來表示數值,更加直觀、生動、形象的展示瀕危動物信息。對比也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常用到的表達方式,對比可以是在同類之間進行對比,突出差異化,并用熟悉的事物來進行形象地比較,能夠使信息更加有趣并易于理解。從設計師的角度對其動物圖像進行元素的提取和概括,進而促使自己能夠設計出具有藝術性和創新性的信息可視化作品。
人類的開發活動以及非法濫捕濫殺等因素嚴重威脅了野生動物的生存,新冠疫情的爆發也讓我們意識到,要時刻關注瀕危動物的保護。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是在信息可視化設計的學科基礎上,結合了圖形設計、插圖設計和字體設計等多門設計專業課程,囊括了信息圖形、知識可視化、科學可視化以及視覺設計方面的內容。在這種層次上,加以充分適當的組織整理,表達出更深層次的信息和內容。瀕危動物信息的可視化設計實踐過程中需要將基礎圖形與信息數據列表進行圖形轉換,進而突出視覺設計主題。此外,不同地區的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的特點也有所不同,選用的表現形式與類型也是完全不同的,要學會運用新穎的設計手法完成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的社會實踐。
三、瀕危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教學實踐要點
(一)線上教學平臺的信息資源共享
新時代移動互聯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的學習提供了良好技術保障,通過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將新型學習模式滲透到實際的教學中,從而實現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這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一種重大突破,成功的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格局,實現了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的創新,進一步突顯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同時可以使大學生在課堂以外借助移動終端設備采取線上學習的方式隨時隨地學習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相關知識,并借助學習平臺進行探討,同時與傳統教學方法做到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線下合作學習的互動與探究
合作式學習模式對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動機激發及決策技能有著積極的影響,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在信息可視化設計教學進度中的參與程度,有利于學生和同伴之間的相互促進。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將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中晦澀難懂的瀕危動物的相關知識在課前進行討論,同時根據實際的討論結果,制定出較為完善的計劃,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對于在信息可視化設計課堂上授課的內容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課后發起合作式探析,并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同時可以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法,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自主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團隊協作、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能力。
四、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踐
為了研究瀕危動物信息的可視化設計,提高人們對于瀕危動物信息的獲取,引導人們關注生物多樣性。此次教學改革以兩個教學班為單位,分別搜集了我國七個地區的瀕危動物信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瀕危動物信息調研和搜集,通過對中國各地區瀕危野生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將琳瑯滿目的信息分門別類,從而確立最終的瀕危動物信息內容。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野生動物的相關信息,從而達到瀕危動物宣傳保護的目的。在此目的的基礎上,對各地區瀕危動物現存數量、形態特征、繁殖方式、瀕危等級、瀕危原因和保護措施等信息進行提煉、分類,與相對應的瀕危動物進行匹配,整合出各地區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有效數據信息。
中國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實踐是本次教學實踐的最終階段,此階段是在前期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對整合后的瀕危動物信息內容進行視覺設計呈現。其中
以對比論證的方法詳細分析并解構了各類“瀕危動物信息”中視覺可視化的可取之處以及不足之處,同時使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科基礎課中的字體設計、圖形設計和版式設計等課程理論知識,制作出一套生動形象,滿足大眾需求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作品。
五、結語
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本質上是將抽象的動物信息數據轉換為直觀易懂的視覺形象的藝術。在當下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教學內容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將信息可視化與最新時事熱點有機融合,以達到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統一。做好信息可視化設計教學,需要教師在當前信息時代教會學生如何快速有效的整合不同類別的繁雜信息,以在高信息流、高復雜信息交匯整合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僅僅初步進行了教學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改革,不斷積累經驗和理論,不斷的在變化的新時代背景下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靈活多變的將時代需求與創新教學融為一體,同時提高信息可視化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來俊男.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研究[J].藝術教育,2019(6).
[2]余蕾.中國瀕危野生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1.
[3]王紹強.信息圖表設計:全球創意信息平面設計[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7.
河北美術學院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和諧·共生”主題下瀕危動物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XJG2020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