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人們開始注意到教學的生活化問題,認為教育應該與生活相聯系,為生活而服務,而不是僅僅讓學生掌握很多知識,同時這些知識又只在考試中發揮作用,無益于學生的生活。對于包括小學數學在內的各個學段和學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建立起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找到適合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本文嘗試從設定生活化教學目標、提出生活化學習案例和創造生活化課堂情境三個主要角度,對生活化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教學應用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生活化理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小學生得到了更加物質保障,但同時也受到了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些家長的過度保護或者一味在物質上妥協,導致部分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缺少獨立意識與能力,生活經驗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了很多數學知識技能,也很難在生活中加以靈活有效地應用以滿足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些需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這就極大降低了數學學科的實際價值。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生活化理念出發改造小學數學課堂,以追求更高且更全面的教學效果。
一、設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只有設定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師生雙方才能向著確定的目標前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教師一般需要充分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領悟教材意圖。而在生活化理念下,教師還要明白學生在生活中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存在哪些需求以及如何在教學目標中體現這些需求,將學生的思維導向生活化的知識學習與應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會在課堂上漫無目的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并達到生活化教學的預期目的。
例如,在學習與時間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設定這樣一個生活化目標:大家回去之后,要注意觀察時間,看一看自己大概在哪些時間段會進行哪些活動,然后記錄下來并分享給其他同學。由于小學生具有探索生活的天然好奇心,所以他們對這個目標會很感興趣。而這個目標本身就意味著學生不僅要學好本課知識,還要學會怎樣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此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用自己一天內的時間安排為例為學生進行示范,進行知識滲透,為學生此后的生活化知識應用打好基礎。
二、提出生活化學習案例
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理解抽象概念有較大的難度。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往往會通過給出具體案例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生活化理念下,教師提出的案例也應生活化,要實現促進學生知識理解和知識生活化應用的雙重目的。在剛才的例子中,教師用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舉例,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化的學習案例。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根據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案例。相對于其他人的案例,顯然來自于自身情況的案例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大家平時有沒有玩過搭積木?通過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回憶。然后再給出具體的案例:某位同學在搭積木的時候,積木總是“不穩當”,稍微碰一下就會倒下來或者嚴重變形。教師一邊介紹案例,一邊親手示范,搭出的積木總是很容易就倒掉。接著教師再次搭積木的時候加入了一點小變化,這次積木竟然變得很穩定。在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后,教師請學生觀察教師到底做了什么,積木與之前有何不同,最終引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展開對三角形的探索。
三、創造生活化課堂情境
教師要想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必然要在課堂上添加生活化元素。這種元素既可以是生活化的學習案例,如上文的例子就能讓學生聯想到自己以前玩積木的場景,學生頭腦中會自動勾畫出相應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帶有濃厚生活化色彩的某些細節,能夠讓學生感到課堂仿佛就是自己經歷過的某個生活場景。為了讓這種生活化情境更加真實,對小學生更有吸引力,教師應該多傾聽學生的建議,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對生活化課堂情境的構筑中來,同時也能為學生此后對知識的生活化做好準備。
例如,在學習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一個農貿市場的情境。學生分角色扮演菜販、肉販和普通的消費者,要想正常完成蔬菜或肉類的交易,大家就必須認識重量單位,學會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并了解它們所適合的應用場景。整個課堂就此變成了一個生活化的游戲情境,隨著教學的推進,學生不斷以更深入地方式參與到游戲模擬中,解決越來越復雜的問題。課堂教學完成時,學生就已經能夠解決生活中有關重量單位的判斷與換算問題,可以在生活中進行嘗試,鞏固理解,提升學習興趣與信心。
總的來說,生活化理念對于小學數學教學非常重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如何,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看他們是否能夠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只有后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才代表數學知識技能成為了學生認知體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李俠.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 2019(84).
[2]秦芳霞. 借助數學生活化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 考試周刊, 2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