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素斌
摘 要: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信息的不斷進步,一些新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得以凸顯,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層面存在范圍過窄以及行為主體認定局限性等問題。文章基于反不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和制度關系,提出相應的完善策略,以實現對社會主體法制體系的健全。
關鍵詞:反不正當競爭法;知識產權;關系;保護
一、反不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
從二者的理論關系來看,主體對知識財產的專屬性權利是知識產權的主要表現。國家為促進主體進行知識創新,保障市場經濟主體合法知識權益。主體提托創立的知識權益享受由此帶來的競爭優勢,其在法律體系上具有相對明顯的壟斷性權益特征。從私法領域來講,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市場主體在利益遭受損害時請求救濟的一種途徑,它賦予市場主體以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權利。反不正當競爭法在一定層面上體現的是權利的救濟性,它來派生自原權利。可以說,從理論關系上二者屬于就給與被救濟的關系。
從二者的目的上來分析,知識產權法致力于對智力創造成果以賦權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一種終止以此保障正常的經濟發展秩序。二者在目的上具有共通性,都體現在對知識產權主體的智力、勞動以及財產權益的保護,對保障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具有重要意義,在原則體現上都具備誠實守信與利益衡量。
從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功能性上思索,中國的知識產權法體系已經相當完備了,設置有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嚴格劃分了私有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界限。在這些私有利益的范圍內,優先適用專門法,也就是知識產權法;額外地,關于那些尚未被知識產權法規定的智力成果,它們處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模糊地帶。對于這些智力成果,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發揮獨有的“兜底”性補充保護的作用。
從二者的制度關系來看,二者屬于一種彼此配合,互相補充的關系。知識產權法更多的是作為一項基本權利法,依托專有權形成的主體、客體、內容、取得、行使、限制等的專門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則是作為一項行為規制法,主旨體現在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方面,是一種秩序的維護。所以二者并不存在制度上的沖突,更多的是體現在相互補充和完善。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較窄
在知識產權相關保護的法律制度上目前存在規范性不足等現象,雖然對不正當競爭活動存在規制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新型經濟手段的產生,不正當競爭活動的手段不斷翻新,缺乏規范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在靜態環境下無法有效應對。結合目前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條例來看,在立法層面存在相對寬泛的現象,由此導致無法有效涵蓋知識產權保護的全面性,特別是一些新型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例缺乏法律規范,在司法實踐中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導性,導致部分不法侵權者鉆營法律漏洞,亟需進行完善。
(二)執法機構的權威性有待提升
結合目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內容不難發現,雖然對執法機構的相關部門進行了規范,賦予了其一定的執法權限,但是對于各部門權力范圍和監督職能存在模糊、權限較低等問題。主要包括工商管理、質量管理、商標管理、專利管理等諸多部門,各部門的管理職能受到一定局限性。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復雜,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涉及因素越來越多,涉及主體也不再單一,侵權案件跨度較大,涉及領域較廣,現有的執法部門難以單獨有效應對且對不法分子缺乏足夠的威懾力。除此之外,部分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專業能力有所欠缺,面對相對復雜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無法有效應對。
(三)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主體的認定存在局限性
通過梳理現有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與行為主體的認定相關的條文發現,其概念是指經營者在法律許可范圍以外侵害他人正常經營活動,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但是我們不應忽略其經營主體的限制作用,即盈利行為的法人、機構或者個人。在實踐中,該經營主體的認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未進行商品經營或者不具備盈利性服務的主體如果侵害了知識產權又該如何認定,這雖然是一種特殊的主體侵權行為,但是在實踐中是確有發生的,不應對其忽視。即如果行為主體為非經營者,且不具備利益關系的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其規制作用較弱,相關侵權問題也無法有效應對。
三、加強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一)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
在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帶來諸多新技術的產生與應用,那么原有的知識產權侵害范圍的認定也必須不斷的動態化的做出相應調整,以確保對新型知識產權侵害案件得到有效規制。通常來說,對于經營者而言,一般條款的知識產權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可行性上也具有瑕疵。結合現實情況來看,經營者對法律要求一般是無法充分掌握的,特別是對于一些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以外的情況,由此可能導致生產經營環節出現意思的錯誤領會,導致正常經營活動受阻,或者將非法經營活動錯認為正常經營。所以說,應在立法層面不斷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特別是一些新型和一些非典型性的侵害知識產權行為及時納入相關規制范圍以內,通過對相關法律體系的健全保障司法實踐中有法可依,確保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免遭侵害。
(二)合理提升執法機構的相關權限
目前我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已經設立了相對健全且獨立的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作出有力規制,保障了知識產權免遭不法侵害,為我國市場經濟有序運行夯實了法治基礎。但是實踐中執法機構因為部分問題仍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間,例如,現有法律對執法機構所享有的法律地位、執法權限等與實際工作范圍是不匹配的,部分案件中由于執法機構的權限不足導致調查取證遇到困難,難以有效全面的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侵害。除此之外,因部分執法機構工作人員專業水平的欠缺也可能會導致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出現瑕疵。基于此,筆者建議應在法律層面基于市場發展現狀對執法機構的相關權限做出合理提升,同時對執法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考核,通過執法機構的整合優化,執法人員水平的提升保障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
(三)細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
正如前文所言,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活動與固化的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形成發展之間的矛盾,反不正當競爭法亦需進行不斷的完善和補充,特別應該在現有的不正當競爭活動的類別的基礎上進行細化,面對新型侵害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應做到精準識別,并盡快納入到相關法律條款中。立法過程中我們無法有效預測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可能會帶來何種知識產權侵害行為,那么法律條款的制定通常會采用概括性的立法手段,利用一般條款對特殊的知識產權侵害行為進行規制存在較大的變數。基于此,筆者認為,應在現有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框架以內,對新型的侵害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精準識別和有效梳理并將其納入相關法律條文,最大化的保障知識產權,有效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吳漢東. 知識產權多維度學理解讀[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2]王朋文. 加強反不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J]. 企業改革與管理, 2021.
[3]陳朝. 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在網絡游戲侵權案件中的適用[D]. 江西財經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