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活動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反思三個方面,對中國古建筑中的“斗栱”這個知識點進行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以期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的路徑,共同構建立德樹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關鍵詞:斗栱;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重要指示要求,我校積極組織師生共同探索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斗栱"是筆者所在學校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仿古建筑設計》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以此教學活動為案例,探索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
一、教學分析
《仿古建筑設計》是本校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大二年級的核心課程,本節課知識點隸屬于第五章——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在學習“斗栱”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古建筑的功能類型和建筑風格、古建筑的平面布局設計、古建筑的立面造型設計等內容。具有基本的中國古建筑常識,但是對其認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缺少深層次思考。當今全球化形勢下,學生價值觀受到中外多元化文化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正確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文化自信等方面有一定的盲區和斷點。
期望學生通過該知識點的學習,不僅能夠掌握斗栱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且關注建筑深層的人文和歷史要素。這是學生作為準職業人所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進而實現高職學生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獨具匠心、責任擔當、德藝雙馨、技藝精湛六大職業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思政教學策略
(一)通過案例介紹,引入課程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課程通過中國著名建筑師梁思成夫婦尋找現存唐代木構建筑——佛光寺的案例的引入。1937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艱難的一年,日本不僅發動侵華戰爭,甚至企圖連文化一同蠶食。日本學者曾得意的斷言說:“中國已經不存在唐代的地面木構建筑,要想開開眼界就必須要到大日本帝國的京都和奈良去。”這一論斷,讓全體中國人既羞辱又憤怒,急于反駁,但卻拿不出實物證據。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憑借多年的考察經驗和理論知識,堅信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一定還存在著唐代木構建筑。懷揣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克服了重重困難,梁梁夫婦一行四人終于在1937年的夏天找到了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筑,其檐下碩大的斗栱承托著巨大屋檐,彰顯古樸大氣的唐朝盛世風范。日本人狂妄的定論不攻自破。
林梁夫婦是知識分子,他們沒有拿刀拿槍,卻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守護著我們的國家,守護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案例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時期斗栱特征來判斷古建筑的年代產生興趣,從而對本專業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斗栱間諸多構件的制作和連接,體現了匠人精神的方方面面。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間,通過一層層出挑,承上啟下的平衡了龐大屋頂的荷載。看似薄弱的木質結構組合,不僅有著強大的承載力,其榫卯連接方式還有著緩沖地震力的重要作用。這樣的建筑構件在世界建筑史上獨一無二,散發著強大的藝術魅力。
斗栱間如此多的木質構件全部通過榫卯結構咬合固定,榫卯之間多一分會松動,少一分會無法插接。中國古代工匠依靠代代相傳的精湛手藝,令斗栱間嚴密扣合。不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極強。《易經》中有言,“一陰一陽謂之道”,意思是世間萬物都要遵循陰陽、盈虧的道理,互補共生,缺一不可。一個小小的建筑構件,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智慧。
(三)斗栱在當代的應用,是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方式。
斗栱符號是我國最早的建筑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的標記,也是當代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栱早已成為中國古建筑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不少現代設計都將斗栱以現代技術呈現了出來。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就是以斗栱的形象作為建筑外觀,用立構手法對傳統的斗栱元素進行現代轉譯。斗栱層層疊加,向上展開,看似零碎的部件,卻有難以估量的承載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濃厚的中國氣韻。堆砌的結構象征著作為命運共同體的中華兒女,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教學反思
單純講解知識,往往不會令學生印象深刻。我們通過愛國主義故事代入課程,引發學生對于如何通過斗栱來判斷建筑年代產生興趣,進而更加深入的學習每個時代建筑的不同表現形式。本校的古建筑實訓室中有不同時代的斗栱模型,學生通過親手拆裝,不僅清楚的學習了斗栱的構造,同時,面對復雜而精細的建筑構件,贊嘆古建筑匠人精湛的手藝和不畏艱難的意志和決心。最后,通過學生所熟識的現代建筑案例,體會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方式和意義。這都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夠“如鹽入水”般得利益到每一位學生。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卻又最為深奧的部分,它所創造的建筑空間與力學特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并將其應用到現代建筑之中。除此之外,斗栱的設計、制作和安裝無一不是對于建筑匠人慧心、耐心、恒心的考驗,中國從古代延襲至今的匠人精神,以及對于建筑嚴謹認真的職業態度我們定要世代傳承。事實證明,通過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自然的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實現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許博文,成莞莞.建筑類課程思政教育滲透的方法與途徑研究 ——以《建筑構造》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03.
[3]蒲曉芳,李莉萍.唐宋至明清時期斗栱的演變與發展[J].建筑與文化,2018-09.
作者簡介:
張琦(1988-),女,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建筑。
基金項目:2021年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第一批課程思政試點課程項目,(項目編號:KCSZSD202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