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朋格,董琳曼,慕瑩瑩,劉 毅,孟 亞△
(1.黃河科技學院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新鄉醫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預防接種作為防止傳染病流行和傳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傳染病的發生,在醫療衛生革命中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1]。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大學生集體居住環境特殊,且個體對不同傳染病的免疫能力不同,容易導致乙型肝炎(乙肝)、肺結核等傳染病在校園內的發生和傳播。多數大學生思想觀念逐漸開放且正處于性成熟階段,性行為發生率升高,大學生感染和傳播乙肝、患宮頸癌等生殖系統疾病的風險也大大增加[2]。近年來,高校肺結核暴發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提高大學生對肺結核防治知識的掌握水平成為防治青少年肺結核的關鍵措施之一[3]。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接種各類相關疫苗無疑是最安全、有效的途徑。本研究通過對宮頸癌、肺結核和乙肝3類高校常見傳染病現狀進行分析,旨在強化接種知識和行為,提高預防接種率,為高校預防接種教育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1.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鄭州市某民辦高校醫學院與非醫學類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2 000份,回收1 829份,回收率為91.4%,剔除關鍵變量缺失等無效問卷229份,獲得有效問卷1 600份,有效回收率為87.5%。調查對象平均年齡為(21.1±1.7)歲;醫學專業學生1 085人,非醫學專業學生515人;大一626人,大二及以上974人;女938人,男662人。
1.2方法
1.2.1設計調查問卷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宮頸癌、肺結核和乙肝的基本知識,綜合其傳染因素和預防措施來制定調查問卷初稿,經專家咨詢和預調查后修訂問卷,形成終稿。
1.2.2調查內容及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調查、宮頸癌、肺結核和乙肝3種傳染病的認知態度、相關知識、預防措施及對乙肝患者的歧視情況。采用現場調查方法,調查員需提前告知調查對象填寫的注意事項,減少信息偏倚。問卷及時收回,進而對問卷進行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篩選整理、匯總分析。

2.1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調查在校大學生1 600名,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2.2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宮頸癌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宮頸癌與人乳頭瘤病毒(HPV)的關系知曉率均較低,分別為38.8%、19.2%;醫學生與非醫學生關于推薦他人接種疫苗的比例較高,分別為66.1%、54.4%;醫學生對宮頸癌的知曉率明顯高于非醫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184,P<0.05)。見表2。
2.3不同性別學生宮頸癌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 不同性別學生宮頸癌接種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學生對宮頸癌的知曉率均較低,高危因素如“性生活過早”“多個性伴侶”的知曉率僅為46.4%和52.9%;臨床癥狀如“陰道排出腥臭味分泌物”的知曉率僅為48.4%;女性對宮頸癌的接種意愿(76.2%)較男性(33.8%)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肺結核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 非醫學生對卡介苗知曉率與醫學生相比較低,其中32.0%的非醫學生不知道卡介苗;卡介苗的接種率醫學生普遍高于非醫學生,接種意愿方面兩者均較高,其中醫學生占86.5%、非醫學生占79.0%;臨床癥狀如“發熱”“咳嗽”“咯血、痰中帶血”的醫學生知曉率分別為75.5%、81.3%、70.6%,而非醫學生分別為58.1%、65.2%、54.4%,二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的知曉率均在60%以下,其中非醫學生對乙肝的傳播途徑知曉率僅為38.6%;醫學生與非醫學生的疫苗接種率分別為64.6%、54.0%;接種意愿方面醫學生占75.4%、非醫學生占61.7%。二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n=1 600)
2.6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患者歧視現象比較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會遠離、歧視乙肝患者”所占比例較低,分別為12.5%、13.2%;但仍有35.9%的學生“會介意與乙肝患者共同進餐”。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患者歧視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2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宮頸癌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n(%)]

續表2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宮頸癌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n(%)]

表3 不同性別學生宮頸癌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n(%)]

表4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肺結核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n(%)]

表5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的知曉率、疫苗接種率和接種意愿比較[n(%)]

表6 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患者歧視現象比較[n(%)]
大學生群體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預防接種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4]。近年來,大學生的預防接種關注度日益上升。國內外關于大學生預防接種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研究呈增長趨勢。本研究對常見的傳染性疾病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群體對預防接種的知曉情況,并幫助其正確認識預防接種的重要性。
宮頸癌是世界上最致命但可預防的女性癌癥之一[5]。大學生正處于18~24歲性活躍時期,是HPV易感人群,也是接種HPV疫苗的適齡群體,故對HPV及其疫苗的認知水平是影響其接種的首要因素[6]。本調查結果顯示,非醫學生中僅有48.5%聽說過HPV疫苗,相較醫學生少了23.2%,可見非醫學生對宮頸癌基本知識了解匱乏;男性和女性對于宮頸癌的癥狀和高危因素的了解均低于60%,由此可見,無論男女對宮頸癌的臨床癥狀認知都很短缺。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的一種慢性和緩發的傳染病[7]。本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就如何預防肺結核的有效途徑,如勤通風開窗、不隨地吐痰、咳嗽和打噴嚏時捂住口鼻等行為的知曉率均高于85%,故說明大學生群體對肺結核的預防有一定的警惕性,但其二者關于卡介苗的接種率均低于45%,尤其非醫學生僅占25.0%,反映出卡介苗的接種率和普及效果有待提高。我國屬于乙肝高流行區[8],高校大學生乙肝感染率高達6.0%~8.0%[9]。作者在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乙肝知曉率和疫苗接種意愿的調查中發現,二者對乙肝基本知識的了解率均低于60%,但接種意愿均高于60%,說明大學生對乙肝的重視程度尚可;就對乙肝患者歧視現象的調查結果顯示,70.9%的大學生表示不會遠離、歧視乙肝患者,但仍有35.9%的大學生介意與乙肝患者共同進餐。就上述乙肝的調查情況可得知,大學生的乙肝知識結構體系并不健全,歧視問題仍然嚴峻,高校仍需重視這個問題并加強乙肝相關知識教育。
本調查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對宮頸癌、肺結核、乙肝等傳染病知曉情況、疫苗接種意愿和預防途徑均存在欠缺現象。高校對這些疾病防控方面宣傳力度仍應加大,需結合相關防疫政策對大學生進行傳染病相關知識普及,可通過二課活動、宣傳講座、校園廣播等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傳染病的了解及重視程度[10];學生群體也應做好自身防護工作、提高
自我防范意識、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牙刷、毛巾、餐具等私人物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傳染病的傳播[11];政府方面應根據高校具體傳染病情況采取相關預防措施,制定一系列傳染病管理制度,開展合理有效的衛生主題活動,為傳染病相關知識普及和疾病防治提供良好的校園基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