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昊天 張應青 代倪平 韓顏
摘 要:由于信息化、社交化時代的到來,不同群體的睡眠質量受到職業、睡眠時間、睡眠問題、睡前活動等方面的影響,以至于大多數人的睡眠質量不佳、具有睡眠障礙等問題。與此同時,睡眠市場的需求開始迅速擴張,市場體量逐漸增大。為此,通過問卷調查法以及文獻調查法對不同群體的睡眠質量進行調查研究并分析結果,并提出相關干預對策。
關鍵詞:睡眠質量;睡眠障礙;改善睡眠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42
1 研究背景
隨著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的不斷發展,社交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和相處方式。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也在逐漸滲透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睡眠質量不佳、睡眠障礙等問題的誘發因素。賀瑩瑩表示,睡眠是人體的基本活動,睡眠質量也與人體健康相關聯。良好的睡眠質量給身體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擁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也是大家所追求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睡眠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因此,本文在對當前社交信息化時代下人們的睡眠質量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并針對不同群體的睡眠質量進行因素分析和干預對策分析。
2 相關理念概述
2.1 睡眠
睡眠是高等脊椎動物周期性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和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睡眠可以使人們的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復。
2.2 睡眠質量
睡眠質量是人們用來判斷睡眠程度的優劣,本文基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將睡眠質量這一抽象概念進行量化。PSQI量表可用于評定答題者近一個月的睡眠質量,量表得分范圍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反之則睡眠質量越好。
2.3 睡眠改善
睡眠問題指人體在入睡時遇到的睡眠障礙以及睡眠質量差,常見的睡眠問題有失眠多夢、睡眠不足、入睡困難等。美國作家奈杰爾鮑爾在《改善睡眠》一書中認為改善睡眠是一種治療睡眠的手段,改善睡眠可以使人們克服睡眠障礙,進入深度睡眠,有效提高人們的身心健康。
3 研究方法
3.1 問卷調查法
根據內容需要,設計問卷、修改問卷、完成問卷,最后發放問卷,對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用戶使用服務成效及問題進行調查,形成可靠的數據依據。并用Excel等相關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為論文設計做實踐準備。
3.1.1 問卷設計
研究發現,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被睡眠占據的。良好的作息習慣對睡眠質量有很大的幫助,當作息習慣失去平衡的話,睡眠質量就會下降。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睡眠方面都存在失眠,而且中國人就有3億人存在失眠。由此,根據不同群體的睡眠質量不同,對其進行的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涵蓋兩部分:一部分是調查對象背景資料,像年齡段、工作類型、睡眠時間等問題;另一部分是調查對象是否有睡前活動、午覺習慣、睡眠建議等問題。關于問題的設計,采用了多項、單項選擇的定性方法和開放問題等。設計問卷過程中,考慮到不同人群,所以經歷了小組討論——得出相關問題——測試是否合理——修改——再次測試——得出問卷過程。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段、職業、睡眠時間、睡眠建議等11個成分。該問卷調查設計采用的是匿名制度,確保問卷實施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1.2 調查基本情況
問卷調查時間為2020年6月12日-2020年7月1日。首先是調查方式主要為線上調查,通過團隊組織推廣問卷。其次是線下調查,線下調查大多為走訪,更多利用學校開展校園活動等進行調查。調查方法采用簡單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青少年。再次是中年人、未成年等。本次關于睡眠問題的相關調查共352份,有效答卷數為352份,回收率100%。問卷共設11個題目,從人們的職業、睡眠時間、睡眠問題、睡前活動等方面進行調查。
3.2 文獻研究法
通過圖書館、互聯網、電腦等途徑查閱相關書籍,對相關文獻下載、查看、整理、分析等。了解睡眠質量及改善睡眠的相關概念及理論,對研究睡眠的科研成果以及市場體量、市場反饋等情況進行了解,充分了解改善睡眠理念的發展歷程、實際應用等。
4 問卷分析
4.1 調查結果分析
此次調查對象大多為青年人(18-30歲的占比88.92%),少數為中老年人及兒童。數據顯示,60.8%的人睡眠時間是6-8小時,8小時以上的人數占比28.69%,其余的人數在4-6小時甚至更少的失眠時間占比較少。從這個結果來看,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都屬正常,但仍有一部分的人作息時間無規律。調查還表示有51.42%人認為自己的睡眠時間不夠,48.58%的人認為自己的睡眠充足。從調查的睡眠不足原因來看,其中多夢占比44.89%,入睡困難占比42.9%,睡眠不足占比38.35%,失眠占比28.13%,其他占比20.45%。且77.84%的人表示睡前沒有放松活動,只有22.16%的人表示有睡前放松活動。而研究證明,睡前放松有助于更好的睡眠。最后,調查對象還給出了相關睡眠建議,調查得出,大多數人的建議是睡前運動、早睡早起、聽歌、喝牛奶等,毫無疑問,這些建議是可行的。
本次的問卷調查研究,我們發現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人群的睡眠質量都不太樂觀,都存在睡眠問題。
4.2 睡眠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1)相關研究表示,人體健康情況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身體健康的人睡眠質量往往高于患病者。(2)作息不規律是人類最大的惡習之一,頻繁熬夜會使我們的作息系統紊亂、生物鐘失調、人體機制功能破壞等,對睡眠質量有很大的影響。(3)調查表明是否運動也是影響人的睡眠質量的因素之一,運動可以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使人體快速進入睡眠狀態。(4)王志成表示,患有和睡眠障礙的人中大部分飲食不規律。飲食的習慣不僅要規律,還要注意飲食的健康。(5)心理因素是影響睡眠質量的內部因素,焦躁、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遠低于常人。(6)環境因素也是決定睡眠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溫度、光照等。
5 改善睡眠對策
5.1 改善外部因素
(1)經過科學研究表明,最適合人體睡眠時的室內溫度是在15.6攝氏度至22.2攝氏度之間。根據實際情況可利用空調、風扇、暖氣、火炕等調控室內溫度。
(2)睡眠時,保持室內處于暗光或者無光狀態,人體在睡眠時如果受到光照,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研究表明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著人體的睡眠質量,褪黑激素分泌收到抑制時,人的睡眠質量也會降低。
(3)降低噪音的干擾,人體在睡前和睡眠時受到噪音干擾,會增大睡眠障礙、睡眠質量降低等問題。可使用耳塞、隔音玻璃來降低噪音對睡眠的干擾。
(4)拒絕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手機、電腦產生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降低人的睡眠質量。
(5)選擇適合自己的床上用品,如床墊、枕頭、被子等,材質選用排氣透汗的較好,如有皮膚病患者或過敏患者,則應該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選用適合自己、舒適的床上用品。
(6)朱志春、廖亮英等人表示,有氧運動對于患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是提高睡眠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運動和睡眠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在適量的運動過后,大腦會傳輸休息的信號,這樣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5.2 改善內部因素
(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造成很多人睡眠障礙、睡眠質量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克服心理因素將會使人更加容易進入睡眠狀態,提高人的睡眠質量。主要可采用睡前聽舒緩的輕音樂放松緊張的心情;適當的運動也可緩解焦慮和壓抑等負面情緒;積極的與身邊人溝通交流來尋求別人的幫助。健康積極的心理能極大程度提高人的睡眠質量。
(2)養成良好的生物鐘:睡眠是屬于生物鐘調控的一部分,良好的作息規律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人們的睡眠質量。養成良好的生物鐘主要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作息以及飲食。提倡人們在作息上做到早睡早起,控制入睡時間與睡眠時長,入睡時間應在晚上23點之前,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時長應在7-9小時之內。飲食方面則提倡人們保持健康飲食,拒絕暴飲暴食以及夜間進食。
6 總結
睡眠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睡眠“疾病”理應值得重視。本文基于社交信息化時代下社會日益嚴重的睡眠健康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的睡眠質量不容樂觀,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睡眠障礙。針對睡眠質量不佳的人群,本文給出了一些干預對策,從內部和外部因素入手。通過調節睡眠環境的溫度,降低噪音干擾、拒絕睡前使用電子產品等來改善睡眠的質量;內部因素可通過聽音樂、適量運動等來緩解不同的心理壓力,養成良好的生物鐘、飲食習慣來調節穩定且規律的作息習慣。
參考文獻
[1]肖雪.睡眠消費潛力無限[N].人民日報,2020-10-19(005).
[2]賀瑩瑩,李潔涵,于文郎,等.不同睡眠類型人群睡眠特征的比較研究[A].2018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會議暨“科技創新與運動生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北京體育大學: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教研室,2018.
[3]孫明華,王繼勇,董雷,等.睡眠經濟——入睡的法寶不止數羊[J].創新世界周刊,2020,(09):36-37.
[4]王志成.現代人睡眠障礙的十大癥狀[J].青春期健康,2020,(16):40-43.
[5]朱志春,廖亮英,譚屏,等.有氧運動改善睡眠障礙合并癥患者睡眠質量效果的Meta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0,11(2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