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河南省首屆最美教師,主要著作有《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做一個優秀的中職班主任》《智慧應對班級棘手問題》等,被教育界和多家媒體譽為“新時期優秀班主任的代表人物”。
近幾日,朋友圈被徐州一位女教師刷屏:因為學生不寫作業,她對班里30名學生揪耳朵、扇耳光,巴掌打得啪啪響。家長自然不樂意,追著學校要說法。于是,女教師被停職……
情節老套到只看第一句就知道結局。
網上有不少人這樣評論:現在的孩子真是打不得罵不得。我上學那會兒,可沒少挨打,我爸媽都說只要不聽話,盡管打……再看看現在,我淚流滿面……這樣的評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現狀。
猶記得,去年一個關于母子互懟寫作業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甚廣。視頻里的孩子大概三四歲,因為母親輔導作業態度不好,小萌娃哭得梨花帶雨,撕心裂肺:“從今以后,你的女兒就不是美女,是個笨蛋了……”“以后你不要叫我小美女上車了,行不?”最后更是悲哀又無助地感慨:“就你這樣的媽媽,我還能要嗎?你還怎么教我,我還怎么學……”
細看這個小萌娃的言語、表情,她并不笨,而且邏輯思維能力超強——數學就看邏輯思維;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一流——語文注重語言表達。媽媽氣急說:“是我給你氣哭了還是你給我氣哭了?。课逸o導你一個多小時,你一個都沒有學會……”孩子卻對媽媽哭喊:“我不要這個題!我要別的簡單的題……”小萌娃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你給我出這么難的題,我當然不會,你給我拿個高三的題讓我做,輔導一年我也不會啊!
平心而論,這樣的孩子智商低嗎?一個三四歲的小萌娃,因為媽媽輔導作業態度不好,她竟然連親媽都不想要。等上了小學、中學,教師的態度差點兒,她會怎么想,怎么說?教師還能用“打”的手段來教育她嗎?
我非常理解那位女教師因學生不寫作業而氣憤和惱怒的心情。但是,我們不要將情緒只停留在抱怨感慨上,而應該認真思索:為什么我們的孩子不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服從教師?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里指出,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樣服從、順從的根源之一是人權運動。家庭教育專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當父親失去了對母親的控制權時,父母雙方也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蹦赣H也好,孩子也罷,自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壯大,讓他們不再愿意輕易受到他人的控制。
因此,當家庭中堅持“誰說得對,就聽誰的話”的時候,母親就給孩子做了一個榜樣——誰說得對,聽誰的。故而,孩子在青春期,就算他做的說的都是錯的,但他自己認為是對的,自然也不愿意聽從教師、家長的話。這本是社會的進步,卻讓教育變得更為棘手。
憤懣、抱怨現狀,留戀、羨慕過去,都是沒有用的。教師、家長動輒打罵孩子的那個時代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學生不再順從、服從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在于他們沒有從師生的交往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曾有一位即將退休的同事回顧自己二十年前的教育方式:學生不好好學習,便用腳踹學生……最后學生考上了大學,還專門返校來感謝他:“如果沒有老師的大皮鞋,我不可能考上大學。”
為什么?過去的孩子都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透過分數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而現在的孩子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感受到了老師眼里分數的存在。
針對以上兩種原因,我們遇到類似的學生問題,可以運用情緒管理的正念療法來解決:面對它,接納它,解決它,放下它。
當學生出現不交作業的情況時,我們所能做的首先是面對這個現狀并接納它。我們的學生,考不上大學也可以有很多選擇,這就是現狀,我們要面對并接納。接著,認真追尋不交作業的原因:是作業太多還是難度太大?是學生課余沉迷網絡還是家庭出現了問題?是孩子身體不舒服還是人際交往有困惑?……每一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不寫作業。我們在面對它、接納它之后,才能有的放矢思索解決的辦法。有的問題是教師可以解決的,比如作業多、難、人際交往等,那就積極解決,解決完了,放下它,輕裝前進;有的問題是我們解決不了的,比如孩子身體、心理、家庭出現問題,那我們就關心他、溫暖他,然后將問題放下,繼續努力。畢竟班里那么多學生,千萬不可因為一個孩子讓自己每天都氣急敗壞、暴跳如雷,這對其他學生是不公平的。
無論如何,揪耳朵、扇耳光一點用都沒有。
情緒管理保持正念的4個步驟不僅僅可以運用到收作業上,也可以運用到其他事情上。
比如,前段時間我輔導學生參加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主持人大賽。當這個賽事出來后,我所做的首先是面對它,其次是接納競賽的各種要求,接納學生現有的素質水平;第三步,解決它——一點點培養學生的演講、應變能力,提供多種平臺機會讓學生鍛煉;最后帶他們參賽。倘若成功了,放下它,因為競賽已經過去,關鍵要看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倘若失敗了,依然放下它,因為競賽已經過去,還是要看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又如,對于學生打架現象,我們也可以面對它、接納它,積極應對解決它,然后放下它,往前看;參加優質課比賽,我們同樣要面對它、接納它,積極備課提高自身素養解決它,無論結果如何都放下它。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有的國家不愿意直面現狀,人們上街不戴口罩,照常聚會,導致疫情大面積暴發。而中國,卻做到了面對它——疫情已暴發,就承認它;接納它——病毒會人傳人,我們沒有抱怨,沒有惱怒;解決它——全國人民戴上口罩在家隔離,一旦發現有感染者,整個城市居民做核酸檢測。疫情控制住,就放下它,繼續工作、生活。個別地區沒有完全控制住,時不時地冒出一兩個,也放下它,小心謹慎之余,工作、生活還得繼續……
面對它,接納它,解決它,放下它……也許這個情緒管理的正念療法不完美,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因為最后的“放下它”,不至于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