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夢雨
開學不到一個月,班級的各項工作有序展開。同學們忙著競爭班干部、申請入團,等等,唯獨一個叫亞亞的女孩最沉默。她的沉默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忍不住問她:“你怎么不參加競選?學校社團很有趣的。”結果,卻被亞亞的一句“沒意思”噎得說不出話。
我開始重點關注亞亞每天的學習生活。亞亞個子比較高,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課堂上,她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幾乎從未在我的課堂上主動發言,課間也很少跟同桌說笑。她的成績一直不溫不火,雖然平時能按時完成作業,但這樣沉默的“乖孩子”,卻讓我有點擔心。
她似乎與這個班從未有過交集。學校德育特色活動“溫馨教室”讓整個班沸騰起來。有的同學忙著策劃教室布置方案,有的同學自告奮勇采購裝飾品,只有坐在最后一排的亞亞用一種事不關己的眼光“欣賞”著其他同學的忙碌。這次我又按捺不住問她:“亞亞,一起參與‘溫馨教室活動吧,你肯定也有一些想法!”“沒感覺。”亞亞果斷的回答再一次讓我吃了閉門羹。
兩次被拒,我開始思考:是什么原因讓亞亞對班級和同學一點感情都沒有?又是什么原因讓亞亞完全沒有融入集體的熱情?
在批閱亞亞的周記時,我發現了隱藏的小秘密:“在這個班里,我一點都找不到感覺,還不如老家的學校,那個時候多開心。”“最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心里沒有目標,覺得做什么都沒勁。”“爸爸很疼愛弟弟,最好的都留給他,上次我的眼睛撞傷需要縫針,爸爸很生氣地說又要花錢,我很不高興地懟了回去。”看到亞亞的周記,我有些震驚,原來,沉默的亞亞心里竟藏著這么多的委屈。
一次課間休息,我看到亞亞一個人在畫畫,走近一看,發現一幅有故事情節的漫畫快完成了。
“亞亞,你畫得很不錯,能把故事講給我聽嗎?”我輕聲問。
“我畫的是一個小房子,小房子問小鳥:‘小鳥,你想要一個家嗎?小鳥說:‘對不起,我有家了,我的家在大樹上。小房子又問小老鼠:‘小老鼠,你想要一個家嗎?小老鼠說:‘對不起,我有家了,我的家在地洞里。小房子又問大象:‘大象,你想要一個家嗎?大象說:‘對不起,我有家了,我的家在森林里。也許,真的沒有人需要小房子……”聽完亞亞的故事,我的心里不禁一酸,我多么想問亞亞:“這故事里的小房子是你嗎?”
借著周記和與亞亞聊天的機會,我逐漸了解到,亞亞之前一直在老家讀書,爸爸很早就來上海做生意,因為奶奶身體不好,便把亞亞接過來了。亞亞還有一個五歲的弟弟,可愛的弟弟吸引了全家人的注意,忙于照顧弟弟的媽媽,沒有太多時間關注亞亞,爸爸重男輕女的思想更是讓亞亞覺得自己很多余,特別是眼睛受傷的事情,讓亞亞感覺自己變成了家里的負擔。
作為姐姐的亞亞被迫獨立,不僅是生活上的獨立,更是心靈上的獨立。這種“獨立”讓亞亞變得封閉,缺乏安全感的亞亞不得不給自己尋找一個“藏身之處”。特別是在家鄉生活十幾年,忽然來到新地方,強烈的陌生感讓亞亞在集體里找不到歸屬感,也缺乏融入的勇氣,而沉默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
一幅“小房子找家記”的漫畫提醒我:亞亞需要關愛。我開始努力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給予亞亞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渠道送去愛和溫暖。
課堂上,我試著與亞亞有更多的目光接觸,時常走近她。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不時給她一個鼓勵的眼神。原來一直耷拉著腦袋的亞亞漸漸把頭抬了起來。每當我靠近亞亞時,她就會偷偷地挺直腰板,目光隨著我移動,似乎在尋找鼓勵。終于,亞亞在我的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了!我激動地表揚了亞亞,同學們也給亞亞送去了掌聲。
我要求學生每周要上交周記,它記錄著學生一周的學習和生活,對亞亞的了解也源于這本周記。于是,我開始在亞亞的周記里“做文章”。有時我會勾出一句話,在旁邊寫上“對白”,批語的最后總是畫上微笑或鼓勁打氣的表情。這本周記就像一個溫馨小家。漸漸地,我成了亞亞信賴的好朋友,在我們共同打造的這個“小家”里說著悄悄話,我也借著機會給亞亞提了很多建議。比如,如何與他人交往,如何與父母溝通等。這樣的“悄悄話”似乎也像一劑催化劑。我看到亞亞身上的變化,她開始與周圍的同學說笑,在班上找到了好朋友,還經常與順路的同學一起回家,臉上的笑容也變多了。
亞亞的“小房子找家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因為畫里滲透著亞亞的心聲,還因為那幅畫很漂亮。
我向宣傳委員推薦了亞亞,很快,亞亞參與了黑板報的創作,而且負責板報很重要的一塊。這部分要用蘸水的粉筆擰上去,費時費力,但亞亞總是能高質量完成。亞亞會主動跟我匯報黑板報工作的進度,還提醒我督促其他成員盡快完成,好參與月底評比。
此后,班級活動中經常能看到亞亞的身影,她開始很主動地參與班級建設。現在的亞亞已不再是以前那個“沒意思姑娘”了,多彩的活動給亞亞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也激活了亞亞的熱情與責任心,讓亞亞走進班級、融入集體。
誠然,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滿人情味的心靈交融。班級中也許還會有像亞亞一樣缺乏家庭關愛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俯下身去尋找各種渠道和機會為他們送去溫暖,幫助他們融入班級。(文中學生為化名)
(作者單位:上海群益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