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王征兵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增速較快,但由于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貿易保護等制約因素,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發揮中國與中亞五國特色優勢、推進農業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農業資源高效配置和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分析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和農業科技與人才交流等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促進中國與中亞五國進行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及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當前,全球農業發展格局深度調整,氣候變化對糧食主產區影響不斷加深,農業持續增長動力不足、農產品市場供求結構顯著變化、農產品國際市場風險和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等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新挑戰(農民日報,2017)。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旨在依靠中國和沿線國家既有的多邊機制,推動沿線國家實現政策協調,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打造開放型世界經濟(農民日報,2017)。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開展對外農業合作,不僅能促進中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與路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還能促進農業產業轉移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特色農業資源優化配置(李富佳等,2016)。中亞國家與中國在農業生產技術、資金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方面具有互補性,促進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有利于促進區域內國家農業要素有序流動和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日報,2017)。
新時期中國農業面臨著農產品需求增長、自然資源退化、生產力增長乏力、勞動成本上升和價格波動等巨大挑戰(黃季焜,2013),農業產業發展處于轉型關鍵期。中亞五國地廣人稀,農業資源豐富,但存在經濟發展不均衡、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效率低和農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李豫新等,2010),中國農業在良種選育、節水灌溉、機械化技術、資金和管理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生產要素特征和農業合作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中國與中亞五國進行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與模式,以期為促進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二、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發展現狀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土地資源情況
中國土地遼闊,國土面積和土地面積分別為95629萬公頃和93882萬公頃,分別是中亞五國面積總和的1.2倍和2.4倍,耕地面積、永久性作物面積、永久性草場和牧場面積分別占農業用地面積的22.5%、3.0%和74.5%。中亞五國耕地面積、永久性作物面積、永久性草場和牧場面積較小。中國和中亞五國森林覆蓋率分別為21.8%和1.5%。中國內陸水域面積是中亞五國面積合計的2.3倍,灌溉總面積是中亞五國總和的7倍,中國農業灌溉設施完善,節水灌溉技術先進,中亞五國農業生產區域灌溉設施落后。
(二)中國農業發展現狀
中國農業生產資源和水資源豐富,光熱資源和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范圍逐漸擴大,投資總量不斷增加,從簡單的農業生產到農業種植、畜牧業養殖、投資設廠和農產品加工等領域。中國在農業現代化技術和創新領域不斷提升,注重依據各地區農業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如新疆的瓜果產業、內蒙古的畜牧業和東北的種植業。但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加之國際政治環境不穩定、投資環境多變和中美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加大了中國農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徐海俊等,2016),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三)中亞五國農業發展現狀
第一,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中亞五國在農產品市場、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條件等方面具有開發潛力(閆琰等,2016)。但各國農業土地利用率都較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種植、畜牧業養殖和農牧產品加工等土地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較為落后(閆琰等,2016),嚴重制約了中亞地區農業生產效率和規模化。
第二,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中亞地區降水量和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利用率普遍偏低。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擁有的地表水資源占到中亞五國的2/3,塔吉克斯坦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實際開發率不足10%,耕地可灌溉率僅為26.6%,嚴重制約農業發展。
第三,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結構單一。中亞五國農業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屬于粗放經營,主要為初級農牧產品,附加值較低。種植業以谷物、水果、蔬菜、油料和棉花等為主,畜牧業以羊、牛、馬為主,主要生產肉、皮毛和鮮奶。哈薩克斯坦農作物種植主要以小麥、玉米、大麥、水稻和煙草為主;吉爾吉斯斯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核桃林和野蘋果林(徐海俊等,2016);塔吉克斯坦主要以棉花種植為主,養蠶業較發達,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70%;土庫曼斯坦細羊毛編織業和棉紡織業很發達,烏茲別克斯坦畜牧業主要以養羊為主,棉花種植是其支柱產業,是世界第五大產棉國和第二大棉花出口國。
三、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
近年來,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的合作不斷加深,但規模還較小。中國主要向中亞五國出口糧食、水果、蔬菜、禽蛋和小型農機具等,進口主要以小麥、棉花、羊毛、皮革原料和紡織纖維等為主(閆琰等,2016)。中國農產品出口國家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進口國家主要為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進口主要為生皮及皮革、羊毛等紡織纖維,出口主要為谷物、水果和蔬菜等;與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進口主要為棉花、皮革和堅果等,出口主要為奶產品和蛋類、谷物、蔬菜和水果等,對烏茲別克斯坦進口主要為棉紗和棉花,出口主要為咖啡、茶葉和香料等(李婷等,2011)。
(二)農業投資合作
據統計,2016年,中國對中亞五國總投資和投資總量分別為10.75億美元和79.06億美元。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農業種植、良種培育、養殖加工和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均有合作,在吉爾吉斯斯坦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和投資農業產業合作區等。但中亞國家政治環境風險、法律和制度欠缺、經濟環境不穩定、基礎設施落后和對外開放程度低等因素制約了中國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如吉爾吉斯斯坦政治環境不穩定,投融資難度和成本較大;塔吉克斯坦交通、電力基礎設施落后,原材料及產品成本較高。
(三)農業科技與人才交流合作
中亞五國在農業育種、農產品深加工、病蟲害防治和節水灌溉技術等方面相對落后。目前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合科技平臺建設、高校科研合作、農業技術培訓、勞務輸出、人員培訓和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合作均具有較好成效,如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建立高科技農業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與塔吉克斯坦在農業育種推廣和農業技術等,與土庫曼斯坦在旱區農業和設施農業的技術和培訓等。
四、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重點領域
(一)加強農產品貿易合作
中國目前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應該通過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平臺,通過開展和參加國際農業峰會、論壇和博覽會等形式,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平臺,對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從初級農產品到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過渡,擴大農產品貿易種類和規模,形成農產品加工、物流、倉儲和貿易的一體化產業鏈,加強中國農產品現代供應鏈(王建華等,2018),提高中國農業科技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優化農業投資合作平臺
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農業投資目前主要以直接投資為主,通過建廠、購買土地、項目合作、技術引進和人才培養等方式對中亞五國進行農業投資,重視農產品供應鏈投資、人才培養和信息化平臺建設(王建華等,2018)。但由于中國投資者對中亞國家法律法規、市場信息了解程度尚不全面,投資力度仍然較小,中國應出臺對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的相關指導意見,構建多層次政府間的宏觀政策交流機制,通過簽署政府備忘錄和農業合作協議等推動區域間農業合作的長期發展,強化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扶持和建立科技示范園區項目(楊逢珉等,2016),推進建設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完善中國與中亞五國對跨境風險和金融風險的合作交流機制(溫源,2018),降低農業經濟貿易合作風險和不可預期性。中亞五國政府應該通過優化投資環境和投資保障機制,制定相應的農業投資政策及配套優惠政策,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如烏茲別克斯坦應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簡化審批程序;塔吉克斯坦應完善法制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深農業科技合作
中國在農業耕種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防治與檢測和牛羊育肥等方面具有先進技術,注重創新科技來引導農業合作,完善農業和科技融合的產學研平臺,通過農業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和農業企業之間多層次和深度合作,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加強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注重農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輸出,在良種繁育、節水灌溉、土壤改良和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領域與中亞五國進行合作。
(四)創新農業合作模式
中國與中亞國家應該在邊境建立自由貿易區和高科技園區,比如在中國的新疆地區建立農產品自由貿易區和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工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進出口貿易,構建有效的多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機制,向出口企業提供更加優惠的出口信貸和保險,加快跨境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網站建設、信息咨詢、市場信息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為中國企業提供最及時的信息,同時通過京東、天貓、拼多多和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和推廣中國農產品,降低貿易成本,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EB/OL].農民日報.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705/t20170512_5604724.htm.
[2]李富佳,董鎖成,原琳娜,程昊,陳楓,李宇,李澤紅,谷瑩瑩.“一帶一路”農業戰略格局及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06):678-688.
[3]黃季焜.新時期的中國農業發展:機遇、挑戰和戰略選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03):295-300.
[4]李豫新,朱新鑫.農業“走出去”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合作前景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31(09):42-48.
[5]徐海俊,武戈,戴越.“一帶一路”建設與農業國際合作:開放共享中的農業轉型——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2015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6(04):91-95.
[6]閆琰,王秀東.“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區域合作的重點領域[J].經濟縱橫,2016(12):67-72.
[7]李婷,李豫新.中國與中亞5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01):53-62.
[8]王建華,宋娟.面向“一帶一路”區域的農產品現代供應鏈構建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07):121-123.
[9]楊逢珉,丁建江.借力“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國農產品出口中亞五國——基于三元邊際的實證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3):84-92.
[10]溫源.打通“一帶一路”建設金融血脈[EB/OL].光明日報.http://news.gmw.cn/2018-09/26/content_31371338.htm.
*基金項目: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三變改革背景下的陜西省農村兩委干部激勵與制約體系構建”(項目編號:2018S04);西安交通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專項科研項目“陜西自貿區打造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2017008)。
(作者單位:王恒,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王征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