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寒來暑往,很多人成為這片貧瘠土地上的匆匆過客,有人卻停下了腳步。他們甘之如飴,陪伴內心孤獨、求知若渴的孩子。將莊稼地變成探索自然的沃土,讓孩子們馳騁在知識的海洋,近距離感受植物的生長與凋零。學校前的空地就是快樂農場,讓孩子們當起“農場主”。他們把別人眼里的荒蕪用“活”了,依托僅有的自然資源構建教育體驗活動課程,為孩子們創造充滿生機的教育。吳利云,就是這鄉村三尺講臺的堅守者之一。
桃花鎮,這個帶著幾分詩意的地名,不免讓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那里,該有山巒跌宕,芳草萋萋,碧波蕩漾。很多老師從遠方考來,為一睹這聽上去如仙境般的“十里桃源”。當他們跋山涉水踏上這片土地時,眼前的桃花鎮,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作為河北最高峰小五臺山腳下的偏僻農村,這里沒有一朵桃花,只有幾棵桃樹在桃花鎮中心學校門口立著。這座村小的環境更令人詫異:廁所是露天的,水電不便,還要靠生爐子來取暖。有些老師無法忍受,當時便辭職離開了。
“我會教好家鄉的孩子,成為你們的驕傲”
“回鄉做教師,不代表我比別人差,職業沒有高低之分,我會努力教好家鄉的孩子,成為你們的驕傲。”曾經,吳利云信誓旦旦地跟反對她回鄉教書的父母這樣說。蔚縣桃花鎮,吳利云在這里出生、成長、走出,考入河北師范大學。培養女兒走出農村,一直是吳利云父母引以為傲的事。
大學假期回鄉,吳利云發現,因為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沒有青年教師愿意留在桃花鎮,教師大多在50歲左右,中年教師短缺嚴重,骨干教師更是多年零增長。從那時起,她萌生了回鄉當教師的念頭。畢業后,她主動申請回到母校任教,這個決定惹得父母反對,同學也十分不解。走出鄉村不易,父母不愿讓她再回來過苦日子。而同學眼中,品學兼優的她從鄉村考出來再回去是一種“浪費”,也是“屈才”。
身邊人的勸阻沒能攔住倔強的吳利云,揣著對家鄉割舍不下的情懷、對教師職業的向往,她毅然回鄉。
鄉村教師之路并不好走。吳利云的家離學校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從蔚縣回家只能走國道,四周是山,道路又窄又堵。一周回一次家,還經常堵到只能在車上待一夜,那時的吳利云懊惱過自己的選擇??墒钱斂吹胶⒆觽兊男δ槪械臒烙譄熛粕⒘?。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幾年。
職初教師時期,對吳利云而言是苦樂參半。大學剛畢業,她就接替生病的老師帶起了畢業班,學生并沒有十分認可她。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學生喜歡自己和自己的課。接下來的半年,吳利云逐個了解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情況,因材施教,用心為每個學生分析知識缺漏,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能力。她的努力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有一次,吳利云嗓子疼卻堅持用沙啞的聲音給學生上課。第二天,她的辦公桌上就出現了一包金銀花和提示“每天喝5-6朵”的留言。有個學生還讓當醫生的爸爸給開了藥,認真地告訴她應該怎么吃。這些貼心的舉動,讓吳利云淚流滿面。被認可、被關心的溫暖,至今仍讓她感到幸福。與學生們的融洽關系,也讓吳利云覺得沒有任何職業比教師更幸福。
“愛是最好的教育,讀書能改變人的性格”
留守兒童比較多,是村小的普遍現狀。這些孩子多半自卑脆弱、性情冷漠孤僻、缺乏信心、厭學情緒嚴重。學生小樂在父母離異后,逆反心理嚴重,經常惹是生非。吳利云悄悄記住了他的生日,在當天組織全班同學一起為他慶祝。收到大家的祝福和禮物,小樂喜極而泣。那天晚上,他找到吳利云,傾訴了父母離異對自己的打擊和對家庭的渴望。吃著老師親自下廚做的熱騰騰的飯菜,小樂打開了心結。幾經周折,吳利云找到了小樂媽媽。接通吳利云電話后,小樂媽媽帶著哭腔表示,自己確實對孩子關心不夠,以后會經常和孩子聯系溝通。有了老師和媽媽的愛,小樂有了學習的動力,如今已經成長為陽光積極的初中少年。改變一個孩子的生活態度和成長軌跡,讓吳利云覺得美好而有意義。
學校200余名住校學生,像小樂這樣的不勝枚舉,吳利云將課余的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學生。閱讀指導課上,她發現學生不喜歡看書,便對三到五年級的學生假期讀書量做了調查。結果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讀過課外書,這與自己的孩子擁有700—800本書的閱讀量差距巨大,吳利云很著急。在她看來,閱讀是理解能力的基礎,閱讀能力的缺失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她決定推薦好書、組織學生們把書讀起來。
這時,如何改變家長的觀念,成為擺在吳利云面前的難題。家長覺得兒童文學和小說是“閑書”,不愿意給孩子購買。溝通無果,她只能發動老師捐贈,也得到了一些社會支持。教室外面的院子就是閱讀長廊,每天早上6點半,孩子們在這里進行一小時的課前讀書,按時出勤就能得到一張卡片,積累起來可以換取獎狀。在這樣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坐不住到可以捧著一本書讀到上課。吳利云也親眼見證了閱讀給孩子性格帶來的改變:她曾安排一個出了名的調皮學困生幫助自己組織晨讀,責任的督促下,這個孩子每天不到6點到校,下雨天也堅持穿著雨衣在閱讀長廊讀書。讀書不單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更培養出他堅毅的品格和責任感,他的改變讓家長詫異又欣慰。
用鄉土資源撐起孩子的求知夢
鄉村教師短缺,教師們代課精力有限,學生每周的音、體、美課安排較少,學習內容枯燥影響了學習興趣。為了改變現狀,吳利云帶領學校老師們組成校本研修團隊??紤]到學校資金短缺,老師們自己研發了一系列的課程,如剪紙創意畫、小小棋盤大世界、國學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調劑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拓展了他們的視野。
蔚縣盛產的小米,曾被列為“四大貢米”。吳利云利用這一鄉土特產開設了五谷糧食畫課程。學生從家里拿來糧食,師生共同設計作品,從十二生肖到冬奧冰雪項目,把梅蘭竹菊融入其中,為冬奧助力。吳利云在課上講解糧食畫的歷史及粘貼方法,帶領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種子,教大家對種子進行染色處理,一粒粒種子在學生們的巧思下成為充滿生機的藝術品。在吳利云看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是密切相關的,她希望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全面鍛煉,而糧食畫恰好提供了這樣的契機。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培養了求知與探索精神。親手制作的糧食畫擺到學校走廊、擺到電視臺,學生們也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體驗。
也許,偏僻貧瘠的土地無法讓鄉村孩子像城市孩子那樣擁有光鮮亮麗的生活,但是利用好鄉土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孩子們該掌握的能力、該學習的知識以及童年該享有的快樂,一點都不會少。
扎根農村杏壇,拓荒教育熱土,轉眼已有十余載。吳利云見證了村小的變化:平地起高樓,添置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師生辦公學習的硬件有了質的提升。對于一心撲在鄉村教育事業、愛生如子的她而言,未來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她將研發更多讓學生展示自我的課程,為學生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改善校園生活與學校環境;為更好地實現家校共育,建立“孩子入校家長入學”機制,做好家長的再培訓再教育,為提升鄉村家長的素養出一份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鄉村教育的守望者,努力做好教師培訓,為學生們留住教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