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的生活導致一些教師的判斷能力降低,在教學中急于求成。教育工作者需要冷靜思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要怎樣培養孩子”“教學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等問題。吳非在《致青年教師》一書中提出了“慢教育”,他強調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就是“慢”的藝術。“慢教育”關注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關注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從教育的結果來看,“慢教育”培養的是完整的人。“慢教育”不是說教師什么都不做,而是讓教師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幼兒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等待幼兒的成長。在慢教育視角下,教師可以回歸教育本真,帶著發現和期待的眼光對待幼兒。
“科藝融合課程下幼兒創造力啟蒙的研究”是我園的十三五省級規劃課題。我園一直致力于研究幼兒科學教育,在科學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并形成了特色課程,即科藝融合課程。我園在科藝融合的基礎上,聚焦幼兒創造力的啟蒙,深入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本文以科藝融合課程為例,分析了慢教育視角下,如何進行幼兒創造力的啟蒙。
(一)靜下心,沉淀文化底蘊
有一句諺語說:“讓我看看你在讀什么書,我就能說出你是什么樣的人。”教師應以“慢”為師,靜心閱讀。在每學期初,教師可以對閱讀書目進行有目的地規劃,在閱讀主題“書伴花香行更遠”的指引下,圍繞“幼兒游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分享閱讀體會。幼兒園可以組織好書共讀活動,讓教師進行閱讀交流,通過多種形式調動教師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讓閱讀逐漸融入教師的生活。教師可在每兩周一次的教科沙龍中,講述自身的教學故事。此外,幼兒園可以建立閱讀激勵機制,進行“年度最佳閱讀團隊”“年度十佳優秀閱讀之星”“年度十佳優秀閱讀作品推薦之星”等獎項的評選。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用發現的眼睛記錄活動的瞬間,用專業的知識解讀幼兒的行為,在碰撞中激發思維的火花,在互助中走向專業成長。
(二)再出發,重構課程框架
教師應持有長遠的目光,在進行課題研究時,不斷總結和反思,在原有創造力課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教師應依據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理念,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教師要重新梳理各年齡段的關鍵經驗,構建六“創”園本課程的框架。
教師在設計具體內容時應具有以下三種意識:第一是“全局關照”,教師要從課程架構的頂層俯瞰全局,立足兒童,圍繞“創造力啟蒙”開發不同的項目。在進行課程的設計時,教師既要考慮整體性,又要考慮實際情況。教師要根據不同項目課程的特點及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個體差異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師在操作時持有全局意識,能對課題研究起到引領和推進的作用。第二是“洞悉關聯性”,教師要清楚地看到各個方面的相互關聯性。第三是“當下和長遠相統一”,教師要立足當下的課程,不斷地進行拓展和延伸,開發和建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園本課程,為課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三)細品味,注重創造力培養
幼兒對周圍的客觀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創“心”主題課程開發園本主題課程和班本課程時,教師應立足實踐經驗,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和創造力發展特點,打破原有的課程架構,細心觀察,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我園教師在原有科藝融合課程的基礎上,開發生成了一系列更具創造活力的特色課程。例如,大班教師從百草園入手,開發了“墻角的芭蕉林”“我們的石榴樹”等班本主題課程;中班教師從自然角入手,開發了“密封生態瓶”“菌菇生長記”等主題課程;小班教師從小動物入手,開發了“螳螂”“可愛的小蝌蚪”等主題課程。研究發現,科藝融合課程與幼兒的創造力密切相關,幼兒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四)有耐心,實施個別化教育
教師要設計互動性的環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活動項目。例如,在“魔方天地”活動中,幼兒可在圖示上用夾子表示自己的學習進度。教師可通過圖示了解班級所有幼兒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有效的指導。同時,幼兒能在自我評價以及與同伴的競爭中,逐步提升學習能力。教師應每周開展跟進性研究和記錄,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探索、思考、實踐,使幼兒充分發揮創造才能。教師還要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幼兒受挫需要幫助時,教師應提供情感的支持、理解和包容,優先解決幼兒的情緒問題,再糾正幼兒的行為,幫助幼兒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促進幼兒的成長。在活動中,教師還應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并對幼兒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肯定,使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

細節決定成敗,在課題研究中,教師要關注細節,從每天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出發,鼓勵幼兒主動探究,體驗探究的樂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關注周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例如,在幼兒園每天晨間的“科藝播報”活動中,小小播報員們向全班幼兒播報百科知識,并結合播報的內容向幼兒提問:“為什么石榴樹上會有很多側生的樹枝?”“人們是依靠什么來預警地震的?”“人的血液是紅色的,為什么蝦的血液是淡藍色的呢?”在一次次的追問中,幼兒不斷思考;在一次次的交流和探討中,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對科學的求知欲被充分激發。教師要促使幼兒進一步開展探究活動,進行深度學習。在游戲時間,幼兒充分利用各種廢舊材料進行多米諾游戲,他們在自由構建、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教師可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有目的的指導,向幼兒提問,如“怎樣讓骨牌鉆山洞?”“磁帶能推動餅干盒子嗎?”“在樓梯上投放什么材料比較合適?”幼兒躍躍欲試,“我想擺成一朵花的形狀!”“我想讓這個小球滾進山洞。”“老師,快來看我們的多米諾游戲,馬上要啟動了。”幼兒能在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入發展,教師在觀察幼兒游戲時,要做到心中有數。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提到:“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慢教育,才能快成長。我園每兩周舉行一次“科學爸媽進課堂”活動,圍繞班本主題或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和幼兒一起進行實驗活動,探索科學知識。良好的互動及豐富的家長資源,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助力。
此外,在“自然共享堂”“神奇科學堂”項目活動中,我園建議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走進科技館,體驗科學的奧秘;暢游生態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參觀海事局、木材實驗室、電信發展陳列館和蔬菜基地等,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享受親子活動樂趣,陪伴孩子慢慢成長,獲得豐富的收獲。
“慢教育”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規律;“慢教育”不是磨蹭,而是潛心修煉。慢是一種姿態,只有慢下來,才能領悟竅門,厚積薄發,蓄力前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教師應慢下來,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等待花兒綻放;教師應讓幼兒慢下來,使其盡情享受快樂的童年時光;教師應讓家長慢下來,精心陪伴幼兒,收獲成長。
(江蘇省“十三五”教育規劃立項課題“科藝融合課程理念下幼兒創造力啟蒙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D/2020/02/410。)
(作者單位:蘇州市張家港市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