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淑貞
摘 要: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推動農業的整體經濟發展,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從過去的粗放扶貧優化至精準扶貧政策,扶貧對象精確到每個區域、每個農戶家庭中?;诖?,本文闡述了精準扶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提出幾點建設性的實踐建議,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業經濟;實踐路徑
前言:精準扶貧是指針對貧困區域的不同環境、不同農戶的家庭狀況,采用科學的分析流程開展精準識人、精準幫扶的治貧技術,本著誰貧困扶持誰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開展扶貧工作。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對農業經濟乃至農村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準扶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農業經濟的主要貢獻來源是農村地區,其農業種植和畜牧業種植的占比最大,但農村由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人才常選擇去城內發展,留下的只是老幼病殘的農戶。農業產業競爭力明顯趕不上城市,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為了平衡這一社會矛盾,推動鄉村農業產業建設,針對貧困地區,國家會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只有精準扶貧才能提升扶貧治理的效果,才能有效解決當下的社會矛盾問題。
在我國,扶貧機制從改革扶貧-開放扶貧-定點扶貧-精準扶貧進行了一系列的演化過程,原因就是過去粗放式扶貧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扶貧工作缺乏一定的“精準度”[1]。也就是說現在的扶貧政策,講求實效性,誰貧困幫助誰,只針對真實有實際困難情況的農戶,開展扶貧工作。在農村新的經濟形態發展下,客觀點講有促使農戶脫貧的作用,再加上精準扶貧政策,更有助于增強經濟自我發展能力,有效的推動貧困實現脫貧夢,更有針對性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
二、精準扶貧的實踐現狀
精準扶貧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有效的工作開展,需要工作人員走到千家萬戶去了解情況,從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但貧困情況各有不同,實施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扶貧關注的對象基數大。尤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涉及的扶貧領域有很多,如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扶貧工作量大,需統籌的資金量隨之增加。并且扶貧對象人數眾多,對其情況無法摸清底細,很多扶貧對象的數據來源是通過抽樣調查得出來的,對于農戶真正的情況沒有科學的數據支撐,無法針對性的采取扶貧措施,是扶貧工作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精準扶貧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實踐路徑
(一)完善精準扶貧機制
完善農村精準扶貧機制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基本需要,因其不是一個單一的政策文件,而是要將扶貧工作落實下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據此,下面就完善精準扶貧政策的實踐路徑做簡單探討。
首先,需完善精準識別機制。在農村地區由于外地務工人口多,對農戶收入情況沒有辦法客觀的掌握,導致識別的貧困戶脫離現實情況,這樣展開的扶貧工作是沒有精準度的,亦缺失公平性。因此,要對貧困戶識別技術進行優化升級。如何優化?建議在以單一收入為標準的基礎上,從不動產、支出水平等方面,完善建檔立卡信息,通過改革以單一收入為識別方式的傳統路徑,建立多維度的識別方式。優化識別技術,多方位的了解農戶的吃穿用度、醫療保障和住房需求等問題,使其更有針對性的開展扶貧機制[2]。
其次,還需加強建立精準扶貧的監督體系。監督體系的建立是對扶貧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合理性的基本保障。在監督體系的建立中,可以根據農村地區的貧困進行跟蹤調查,以保證其信息的真實有效,考察扶持對象的檔案是否透明,并結合與相應部門的溝通交流,提高扶貧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建立電子信息庫,增強監督體系的網絡化、公開化。
(二)明確扶貧對象提高政策效能
做好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找到真正的貧困對象,扶真貧,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去達成。窮和富是相對的,貧困戶可以通過農田的經營過上好日子,富戶也可能因為主觀原因返貧,貧困是相對而言動態的,貧困對象也是有進有出的,如果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扶貧,扶貧的精準度就大打折扣。其如何更好的識別并設計退出機制,是相關部門應考慮的重點。合理構建扶貧對象的退出機制,科學建立退出標準,依據人口脫貧的程序嚴格把控各個環節并加強審查機制,建立科學公開的數據網絡,確保數據指標的真實可靠,并在篩查的過程中向社會公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建立評估考核體系,從而提升精準扶貧的政策效能。
(三)強化基層扶貧治理能力
在農村地區,地方的基層政府是執行機構,其職能不僅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還需基于人民的委托,為人民服務,提高基層政府現代化治理的理念。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基層政府應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切實為人民群眾服務,加強基層政府的監督考核,保證精準扶貧廉潔高效地運行。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資金與物資是其最大的制約因素,很多基層政府存在扶貧資金或物資挪用等腐敗現象,這是監督考核體系不夠完善所導致的。對于基層公務人員,在體制內,應加強其素質綜合能力的培養,并通過監督考核體系進行監管,在扶貧的各個環節,不斷對行政問責機制進行完善,從行政職責、問責權限以及懲罰辦法等方面規劃,使之更加規范化并將問責的結果向大眾公布,促進社會對其監督。在體制外,應發揮社會輿論的優勢,對政府相關的基層公務人員進行監督制約,建立信息公開制,讓社會群眾能夠實時的對基層要員進行監督,并在群眾中選出代表,參與到基層扶貧的治理工作中,進而加強大眾對基層政府和工作人員的監督力度[3]。
(四)創新精準扶貧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工作中,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新要求?;谶^往的扶貧經驗,創新扶貧思路,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從轉變扶貧理念開始,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必須進行創新布局。
首先,是創新精準扶貧的體制,以扶貧問題為導向,首抓考核評價體制。因其直接關乎扶貧工作是否有成效,將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作為主要指標,指導相關部門的領導班子把扶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堅持聽從中央的指揮,將扶貧工作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聯系起來,駐村工作,加大監督力度,杜絕一切走形式、走過場的現象發生。其次,創新教育扶貧的機制,教育扶貧是阻止貧困代代相傳的重要手段,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教育扶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工作。為提高其精準度,對于貧困戶的子女應建檔立卡,并將信息精確到每一農戶家庭實施動態管理。從小學到中學的教育階段,實施學費全免、家庭困難補助金等扶持政策;對于未考高中者,可在本地縣級學校接受三年職業技能培訓,并給予學費補貼等。
其后,精準扶貧還要通過對農業產業的扶持,使大量農戶通過辛勤勞作改變貧困狀態。根據農戶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將優勢培育成特色產業,通過政府經濟的大力扶持,打造能源產業基地并結合互聯網+發展智慧生態農業,智慧旅游等,進一步為農戶實現脫貧而做努力。
結論:綜上所述,農業地區的精準扶貧政策,要想具體有效地落實下去,需從農戶自身出發,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升級優化,使農戶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貧困戶的經濟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才是精準扶貧政策的重點。同時,還應通過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扶持力度,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創收能力,從而實現貧困戶脫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易靈芝.我國精準扶貧研究脈絡、熱點及展望——基于中國知網可視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1):16-18.
[2]武祥偉,趙平,孔令富.農業科技精準扶貧中的工作創新與可持續途徑——以云南農業大學扶貧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08):256-258+261.
[3]丁增全,李學武,呂春霞.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現狀與路徑選擇[J].山西農經,2020(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