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維 陳媛媛 金亞云 丁亞利 張山華 范凡
摘 要: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新趨勢,本文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入手,對基于混合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網絡資源優勢,通過對教學模式構想、教學流程及線上線下課程特色進行分析并探討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旨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貫徹落實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發展的理論要求,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特點,分析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對如何實施課程思政與機械設計基礎有效融合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人探索。
關鍵詞:信息化 課程思政 機械設計基礎 課堂教學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Huang Aiwei,Chen Yuanyuan,Jin Yayun,Ding Yali,Zhang Shanhua,Fan Fan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era,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basic courses of mechanical design, explores and research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ased o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platforms and network resource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and offline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is discussed, which aim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theoretical requirements of various college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 majo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asic mechanical design courses is analyzed. In-depth explor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implement classroom teaching that effectively integrat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1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教學手段也需要與時俱進,特別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迫在眉睫。此外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高校如何培養人、還有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等這些根本問題,都有著緊密關系。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貫穿,以及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方位育人以及全程育人,把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開創新高度,讓高等教育發展出新局面。所以當前很多高校專業課的教師會把課程思政當做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零件的設計計算,并能夠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但很多機械專業的學生很少接觸人文社科課程,也不能主動關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就必須要把機械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適當的結合,這樣才能夠全方位的育人,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2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簡介
(1)《機械設計基礎》的發展歷程。《機械設計基礎》以力學與機械工程為主干學科。機械設計的發展史按時間來分:第一就是機械設計起源和古代機械設計階段,時間是從古代社會到17世紀。第二是近代機械設計,時間是由17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三是現代設計階段,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直到現在。按其內容來分:有三個階段,第一,是直覺設計,第二,是經驗設計,第三,是理論設計。發展史和內容史的劃分是相對應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劃分的。不同的階段在制造工藝設計理論等多個方面都有自身的特點。
(2)《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學習模塊及教學內容的確定在機械類各專業課程體系中,本課程是專業主干核心課程之一,屬于崗位核心能力訓練層次,也可作為專業群內其它專業的核心課或選修課。本課程是基于機械類產品的設計、開發、改造,以滿足各種需求的基礎知識課程,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有關課程、標準和規范等知識進行機械設計的初步能力。培養學生能圍繞工程實例,采用“教、學、做”三位一體化的方式,把理論教學所獲得基本機械工程設計理論基礎知識應用于實訓教學中,使學生不僅有較高的理論基礎,而更重要的是有較高的工程實踐技能。
3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機械類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將是國家未來工業技術發展的最核心部分,這些人才應當掌握熟練的技術操作方法,擁有充足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同時,還必須具備人文素養,比如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人格品質、團隊協作意識、集體觀念以及奉獻精神等。在人才培養中,機械類專業學生側重于工程學科的學習,比如力學、工程圖學、機構學等,對于人文、社會這些學科的學習比較少。但大多數學生擁有較好的科學基礎,較為敏銳的學習能力邏輯思維,希望能夠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及國家的政策,并以此作為人生前進的方向。所以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開展的同時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能夠達到有效的立德樹人的目的。
當前有很多專業院校在開展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時,過分注重專業知識的講授,不注重學生的學生觀價值觀這些方面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專業能力較高,掌握的專業知識點比較多,但卻并不能主動地探索,不明白為何而學,也沒有團隊協作意識,甚至缺少未來發展的動力,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在步入社會后也不能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行自我調整。所以必須要在課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想。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機械發展史中的奇聞異事、大國工匠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等等。這種方法既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機械設計知識開闊眼界,還能夠接受價值觀的引領,從而擁有正確的三觀、擁有肯為國家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并學會團結協作。
4 《機械設計基礎》線上線下課程特色
線上、線下模式結合,課程內容系統、完整,在機械類各專業課程體系中,本課程是專業主干核心課程之一。該線上課程建設緊密結合當前機械應用的現狀,把機械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知識及主要應用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內容上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完整與連貫,在深度與廣度方面又以教學案例、圖片等方式加以體現,使學生能直觀、形象地了解機械的應用。
線上內容運行有序,反饋及時、有效,線上課程建設完成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行登陸測試系統,做相應的測試,測試結束后,系統能即刻將測試結果顯示出來,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效果。
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就是把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既能引導并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能夠讓學生自己找到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而有更多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設置課程思政模塊,思政內容突出。
打造線上線下交叉融合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線上課程建設完成后,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網絡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活動效率,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積極性。并在教學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5 課堂教學探索與實施
5.1 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思政教育
教師要細心的挖掘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利用這些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這樣就能夠在課堂上全方位的進行教育教學。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機這一事件就體現了主人公在機械發展史的道路上勇敢的探索,不怕艱難,并最終成功的推動了機械設計的發展。這個過程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學會艱苦奮斗勇于探索;在螺紋連接前,人們往往需要確定兩個被連接點的準確定位,通過這一事件,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人生的發展。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現了思想偏離,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矯正,就會逐漸的影響到自身的行為。也就是說,人生如果出現了錯誤的決策,不能及時的改正就會影響到整個人生軌跡。所以,每個人都要時常反思,確定自己的定位,這樣才能明確人生的發展方向;在齒輪轉動時,如果一個齒輪失效,那么就會影響到整個齒輪系統,從而無法繼續工作。通過這一事件,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如果個人的思想素質不符合標準,可能會給整個集體帶來影響。所以要想讓一個集體有較好的發展,那么集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有較強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與此同時,如果集體的效率運轉較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刺激他們發展。在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要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齒輪轉動的過程中,材料的應力值超出了彎曲疲勞極限。就會出現疲勞裂紋。在不斷積累擴展的過程中,這些裂紋就會讓整個齒輪疲勞折斷。通過這一事件能夠讓學生認識到量變和質變之間的關系。一旦出現量變質變,就是必然的結果。所以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不斷的堅持就要不斷的積累。
5.2 以教師自身所見所聞為切入點進行思政教育
要想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所以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時,可以把自己當做教學的切入點或是教材樣本。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講一講自己的人生閱歷或是科研經歷,提煉一些,做人或是做事的道理。這樣能夠逐步的引領學生的思想,還能夠利用其中的故事情節,打動學生的心靈。這樣也能夠防止一味說教造成學生的反感。
5.3 結合大國重器、大國工匠等開展思政教育
隨著我國高科技大型機械裝備越來越多,而且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包含很多能工巧匠,蘊含了一些工匠精神。其中有一些機械設計的例子就可以當做課程思政的教學元素。通過這些例子,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大國工匠,并讓學生擁有廣大的志向,激發學生的報國熱情等。
6 結語
混合教學模式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教學形式,它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把機械設計基礎和課程思政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實現全方面的玉人。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擁有奉獻精神,學會團結協作等。而教師要在課程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不斷的嘗試課程思政的教學新方法。并在課堂上適度的融入思政元素,這樣才能夠立德樹人,培養出符合國家標準的高素質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
(通訊作者:黃愛維)
基金項目:《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校級+“課程思政”專項課程建設項目+2020JKS021。
參考文獻:
[1]張俊玲.將“課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專業課堂教學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46):49-50.
[2]陳榮.“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制約因素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10):97-98.
[3]肖紅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職業技術,2016(07).
[4]周元凱,左雪,樊玉杰.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途徑探討[J].教改教法,2018,(43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