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依
[摘? ? 要] “互聯網+”醫療因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支持得到迅速發展,作為“互聯網+”醫療的關鍵環節,醫保的移動支付為患者節省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技術水平,但同時也涌現出一些問題,只有規范過程管理,拓寬就醫渠道,加快技術革新,建立監管機制,完善相關立法,才能推進醫保移動支付的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醫療;移動支付;醫保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1. 01. 050
[中圖分類號] F840.684?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1)01- 0125- 03
1? ? ? 研究背景
“互聯網+”醫療是指依托互聯網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來開展的與疾病診斷、治療等活動相關的醫療衛生服務,后來這一定義引申到與個人健康相關的一切,除預約掛號、診斷治療之外,還包括康復保健等領域,目前相對熱門的有春雨醫生、好大夫、丁香園、微醫等等,這幾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業務主要集中在網絡診斷。
我國的“互聯網+”醫療起步約在2011年,在2015年后加快發展,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互聯網+”醫療的發展,2018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發展互聯網醫院,拓展實體醫院的服務半徑和范圍,2019年8月,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對于“互聯網+”醫療的支付政策做了明確規定。2019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去醫院就醫增加了患病感染風險,出門的限制致使獲取醫療服務十分不便,“互聯網+”醫療便成為群眾近乎唯一的選擇。隨著5G技術的不斷成熟,在大中型城市基本已經普及,網絡的發達,使“互聯網+”醫療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提及“互聯網+”醫療,就不得不談到醫保移動支付,“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離不開醫保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與推廣,而醫保移動支付也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與“互聯網+”醫療不同,傳統醫療服務主要發生地在醫療機構,人們掛號、問診、治療、康復等都在醫院進行,隨著移動支付的推廣普及以及人們更多樣化的對于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醫保移動支付的呼聲也愈加強烈。政府鼓勵各種形式的醫療服務創新,利用互聯網技術改善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保移動支付也就應運而生。
2? ? ? “互聯網+”醫療背景下醫保移動支付現狀
國外“互聯網+”醫療起步相對較早,多是通過研發一個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對某類疾病進行遠程診斷治療,例如2009年美國的遠程中風治療與護理指導系統、德國的遠程皮膚病學信息系統等。其移動支付多采用向醫生、患者及保險公司收費的形式。
我國的“互聯網+”醫療移動支付早期支付功能相對而言不太完善,主要支持未購買醫保的就診患者,這些患者多采用自費的方式,例如全國首家推行“互聯網+”醫療的廣東佛山中醫院,后來發展到醫保移動支付可以扣除個人賬戶金額,但是無法從統籌賬戶中扣款,再到如今的費用自費、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都可以實現扣款,才算是相對完善。然而,醫保移動支付到現如今仍然不夠普及,電子社保卡在很多地方功能過于單一,只有查詢功能,醫保移動支付的發展空間仍舊很大。醫保移動支付的模塊及運行模式如下:
2.1? ?模塊構架
醫保移動支付主要包含幾個模塊:個人中心(綁定社保卡)、在線診療、住院服務、繳費服務等。其中,個人中心包括綁定社保卡、實名認證、添加就診人、查看就診記錄等;在線診療包括預約掛號、預約取號、在線問診;住院服務包括住院清單、住院押金、出院小結等;繳費服務包括門診及住院繳費、費用賬單等。
2.2? ?運行模式
現有的醫保移動支付主要連接了醫療機構、第三方平臺(微信、支付寶等)、社保部門,采取建立醫療服務APP、或是依托微信、支付寶等平臺、設立專門網站等模式,將實名制的個人醫保信息與在線診療等信息連通,達到醫保線上的即時支付,這就在傳統的自費診療基礎上,使個人賬戶和統籌部分能得到相應扣除,這無疑對信息技術的要求更加精準。
3? ? ? 醫保移動支付的意義
3.1? ?節省成本
“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體系后,使得“互聯網+”醫療服務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一方面,能夠為患者減少了時間成本,患者可以不用去醫院,省去排隊流程就能實現掛號、問診、支付、查賬乃至報銷等手續,同時,住院報銷、遠程就醫也不必去醫保服務大廳辦理報銷手續;另一方面,遠程診療使得患者可以不必去外地醫院就醫,省去了出行、住宿等開支。
3.2? ?提升公共服務效率
醫保移動支付即時結算是無紙化辦公的另一種形式,可以大大提高醫保部門工作效率,簡化流程,使得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3.3? ?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醫保移動支付推進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醫保移動支付使得醫保結算更為方便快捷,患者實現就醫如同利用網絡購買其他商品或服務一樣;并且,患者與醫生的交流更為便捷,患者對于就醫的咨詢以及特殊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使得產業的個性化服務化水平得到提升;同時,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病情選擇合適的醫生,更快捷地得到更好的專業診治;實現遠程診療可以緩解醫院接診壓力和病房壓力,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3.4? ?促進技術水平提升
醫保移動支付對于技術水平的要求較高,要做到醫院系統、支付系統、醫保系統三者的連接,數據的傳輸以及接口的設置是必須克服的問題,同時,擴大醫院、醫生的范圍,提供微信、支付寶、銀聯、醫保賬戶等多種支付方式使用對于技術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就促進了技術水平的革新進步,也促進了大數據的互聯互通。
4? ? ? 醫保移動支付存在的問題
然而,醫保移動支付的發展雖然有著眾多積極影響,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4.1? ?隱私泄露
由于患者在使用“互聯網+”醫療服務時,必須進行實名認證,填寫身份信息及聯系方式,同時需要綁定社保卡,而網絡平臺上的個人信息、就診記錄、處方病歷、醫保卡賬戶等信息都可以查詢,這些信息因為互聯網的特點容易被惡意盜取、濫用,患者的個人隱私存在泄露風險。
4.2? ?技術風險
例如醫保結算信息未能及時更新,因地方醫保與銀行之間結算的時間差異性,醫保賬戶金額更新甚至長達一個月,醫保移動支付時未能獲取最新賬戶信息,導致患者結算失敗等問題;由于信息阻塞,各區域醫療機構可能出現重復入駐、建設醫療服務平臺,這就導致資源的浪費;由于網絡安全與技術水平息息相關,企業用戶、醫生及患者的信息都需要技術手段進行隱私保護,謹防黑客利用網絡安全漏洞竊取信息,盜取銀行賬戶、醫保賬戶資金。
4.3? ?道德風險
由于現有的“互聯網+”醫療發展已經相對完善,綜合性平臺諸如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丁香園等已經擁有眾多受眾群體。患者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完成掛號、診斷、開藥、付費等一系列操作,而我國對于“互聯網+”醫療方面的監督手段相對有限,難免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欺詐現象,諸如醫保卡盜刷、冒名頂替、價格失信等;再者,由于簡化了問診流程,同時醫保移動支付的興起降低了患者就醫成本,這就可能導致一些無效的醫療服務,過度消費導致醫療費用過快增長,基金安全難以保障。
5? ? ? 醫保移動支付的改進與發展
5.1? ?規范過程管理
第一,平臺對于進駐的醫院以及醫生要嚴格把控,從資質上保證就診服務質量,防止莆田醫院、假冒教授專家現象發生。第二,對每一位使用醫療服務的患者應該要求其進行實名認證,通過身份證信息、手機號、支付寶等驗證個人身份。第三,平臺應該建立相應規章制度約束醫生的問診行為,嚴防亂收費、泄露隱私等行為發生。第四,應在問診過程、處方查看、藥品配送等環節設置流程追溯,方便責任認定。
5.2? ?拓寬就醫渠道,加快技術革新
第一,除第三方平臺外,國家醫保部門應該自主建立“互聯網+”醫療平臺,盡快實現“互聯網+”醫療在區域范圍內的互聯互通;第二,推動建立社保卡無卡化機制,完善電子社保卡功能;第三,推動5G技術、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應用,實現大數據云計算功能;第四,推動普及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便捷化身份識別與實名認證;第五,規范醫患雙方行為,納入征信管理,實現與個人征信互通,將失信行為納入個人征信記錄;第六,利用技術手段對患者信息加密,實施權限化管理,建立數據安全防護網,嚴防數據信息泄露。
5.3? ?建立監管機制
第一,開通網絡投訴通道與舉報電話,對于“互聯網+”醫療平臺上的亂收費、亂開方、欺詐行為鼓勵群眾舉報;第二,醫保部門通過將從平臺收集到的數據整理建模分析,識別醫保欺詐行為,經查實后,對于相應行為責任人進行懲處,如責令退出平臺、吊銷職業資格證甚至刑罰措施等;第三,醫保部門通過合理設置總額預付金額,將互聯網醫院與實體醫院的撥款相結合,控制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過度醫療和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等問題。
5.4? ?完善相關立法
“互聯網+”醫療這個概念提及相對較晚,國家出臺相關文件鼓勵“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目前已有《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這在“互聯網+”醫療法制化進程當中是相當大的進步,但是試行辦法未上升至法律層面,其約束力度相對有限,目前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消費者的行為、對于市場準入的技術標準也沒有明確規定,各方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亟待解決。相關部門有必要完善立法,使得“互聯網+”醫療、醫保移動支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主要參考文獻
[1]汪鵬,吳昊.國內外移動互聯網醫療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數字醫學,2014,9(1):8-10.
[2]廖藏宜.完善互聯網醫保服務的觀點[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0(5):57.
[3]廖藏宜.“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政策風險點及其防范[J].中國社會保障,2020(5):80-81.
[4]戴先任.“互聯網+醫保”拓展線上醫療空間[N].中國消費者報,2020-03-04(1).
[5]崔文彬,顧松濤,寸待麗,等.“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后的風險及管控建議[J].中國醫院,2020,24(3):10-12.
[6]周吉芳.互聯網醫療能否助力醫保收支平衡?[N].醫藥經濟報,2020-04-23(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