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舒 于小惠 王慶偉

摘 要:如今,城市建設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問題,生態建設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城市發展進程日益加快,城市的生態化建設愈發得到重視。面對城市公共空間緊缺問題,縣城開展公園城市建設需要做到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以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為例,利用象山縣良好的自然條件,提出增園、連脈、勾環的方法與策略,對解決新時代縣城如何開展公園城市建設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公園城市;公共空間;綠地
一、中國公園城市建設現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薄按蠡▓@建設”就是浙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打造“詩畫浙江”鮮活樣板的重要舉措。2018年2月11日,“公園城市”的全新理念和城市發展新范式被提出,這是我國在實踐層面首次提出“公園城市”這一城市建設目標。
如今,城市的公共空間缺失較為嚴重。周世宗營建汴京,尚且下詔說:“閶巷隘狹,多火燭之憂;每遇炎蒸,易生疫疾。”可見,城市建筑建設太過密集,缺少公共空間,容易導致一些災害蔓延,難以控制。近幾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開放公園建設。揚州為舉辦江蘇省第19屆運動會(2018年)和第10屆園藝博覽會(2018年),共建設有350個公園,其中,主城區共有大大小小的公園200多個,基本實現了城市居民十分鐘步行就可以到達一個公園。在公園城市的規劃建設上,揚州是中國公園城市的現實模樣,已經基本實現了公園城市的整體布局。但中國公園城市規劃建設遠遠不夠,不止城市,縣城也應開展公園城市建設,以使每一位居民都可以有休閑活動的良好空間。
二、公園城市的概念
最早體現公園城市核心思想的可以說是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公園城市是將生命、生態、生產、生活四個方面相互融合,在田園城市、花園城市等基礎上對城市綠化、生態、產業、生活、文脈等進行更好融合。公園城市是對田園城市、花園城市發展理念的更新,是近年來突出的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公園城市是基于城市公園的新概念,公園城市包括城市公園,把城市當作一個系統來看。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基本實現了公園城市的現實模樣,要從城市公園與公園之間是否具備均等可達性、便捷到達性、體系性、連通性、惠普性等來看,這些是衡量公園城市建設情況的基本標準。
三、公園城市建設策略
——以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為例
(一)象山縣概況
象山縣位于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海港交通貿易優勢突出,地處寧波都市區的南翼,距離寧波市僅0.5小時車程,往北與上海都市圈僅3小時交通,南部臨近溫州都市圈,往西與杭州都市圈僅2小時交通。在寧波都市圈內,象山縣北部臨近舟山群島新區(國家級)、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核心載體——梅山。并且,象山縣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如塔山文化、海洋文化、影視娛樂文化和各種民俗文化。
(二)象山縣打造公園城市的必然性
浙江省在新時代發展中取得重大成就,在生態文明建設、城市社區建設方面成為先行示范者。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省提出“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要求。2020年6月,浙江省委十四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在杭州舉行,會議中提出要努力將浙江省建設成為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窗口。
象山縣公園數量較少,且分布呈碎片化、孤立化狀態,缺乏連接,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及大目灣新區,其他區域分布較少。大于 10 公頃的全市性公園僅有殷夫公園、東谷湖健康主題公園。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區域性公園普遍面積較小,無法滿足居民需求,起不到區域性公園的作用。大部分公園主題不明確,有待繼續完善,并且大部分公園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帶狀綠地的道路、濱河等綠色空間的大部分景觀品質不高,不連續,且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完善的綠地系統。此外,田園景觀與城市景觀聯系性不強也是一大問題。
(三)象山縣公園城市打造方案
1.增園
增加多種尺度規模和類型的公園,增加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立體花園、郊野公園,完善象山公園系統,對城市進行綠色全覆蓋,做到市民出門見園,建設市民生活于公園中的城市。增園方式有:第一,提升改造現有公園;第二,遵循上位規劃公園用地;第三,利用現有空地;第四,將現有的部分建筑用地拆除重新建設。
增加建設五大公園群,如圖1所示,分別是古城公園群、廣場公園群、中央公園群、藍灣公園群、海堤公園群。
古城公園群:通過公園和綠地規劃,激活現有古城文化,煥發古城新活力,打造象山城市之魂。第一,打造一個古城生態綠環,通過特色行道樹種形成的古城環來表達對消失古城墻的記憶。第二,恢復一條歷史文化主軸,恢復東城河和西城河,結合九曲溪打造城市之泉,利用南街兩側底層建筑打造文化商業街區,街區地塊留出適當的綠化空間。第三,塑造一個綠色開放街區,在東街和西街一側恢復一條玉帶溪,打造兩側重要節點(蓬萊書院、蒙養書院、丹井等),對兩側建筑風貌進行統一提升,使古今元素碰撞。第四,建設四個城門主題社區公園——拱極門社區公園、賓陽門社區公園、萊薰門社區公園、迎恩門社區公園,將已經消失的城門元素融入公園中,延續歷史文脈。
廣場公園群:集聚象山主城區的商業商務辦公等功能,建設一個公園式CBD,打造屬于象山的城市之心。第一,人民廣場東邊空置地塊可采用建筑融于公園的開發模式,使整個地塊既能保留原有的規劃功能,同時也作為一個大公園存在。第二,以人民廣場為核心,用POD(以生態公園為導向)模式進行打造,實現“公園+商業商務”“公園+行政辦公”“公園+文化娛樂”等空間形態。
中央公園群:通過田園大地景觀的營造,激發鄉村新活力,實現象山鄉村振興,打造象山城市之肺。第一,針對村落進行提升改造,遵循“一村一品”的原則,根據每個村莊不同特征打造不同的特色,其中重點針對兩三個村落實行“桃花源計劃”(以德國施雷勃田園為借鑒對象),打造針對性的產品類型,實現城市反哺鄉村。第二,在村莊和田野邊界處打造“村園系統”,優化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為村民提供優質的休憩空間。第三,打造田園大地景觀,保持田園基本的生產功能不變,農忙時可形成大地景觀,農閑時可在田園中策劃多種創意活動。
藍灣公園群:圍繞藍灣進行濱水公園的打造,結合文化、產業打造獨具象山特色的高品質濱水空間,讓這里成為象山的城市之眼。第一,打造通往藍灣的綠色系統,主要由綠廊和社區公園系統組成。第二,在藍灣水面上打造獨具特色的漂浮活力公園,由漂浮泡泡單元進行組合形成不同功能的漂浮系統。
海堤公園群:第一,在海堤上置入可移動活力街區,能夠讓人們盡情享受海洋風景,同時能夠根據季節變化進行調節。第二,對現有海堤駁岸進行改造提升,打造潮汐花園,針對漲潮落潮變化做出適應性改變。
2.連脈
帶狀綠地建設——綠網織補,城園耦合。倡導綠色出行新生活,針對城市水系、綠脈、慢道系統斷點較多,不夠連續,且水系資源利用不足,帶狀綠地品質不高,慢道系統不夠完善等問題,規劃提出綠網織補策略,即通過連續與疊加手段對水系、綠脈、慢道進行整體統一規劃設計,形成連續的、生態的主題綠道系統。同時,構建城市10分鐘健身圈、城郊連道系統,以及郊野徑或遠足徑等多樣系統。倡導綠色簡約出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3.勾環
主題環綠道建設指引。主題定位:根據城市功能空間布局,結合城市規劃內容,構建八大城市主題環線,串聯城市重要節點空間,形成城市節點圈層,助力城市發展,滿足市民生活及工作需求。八大城市主題環線由老城公園環線、CBD公園環線、中央公園環線、工廠生態環線、社區生活環線、共享田園環線、海灣花園環線、濱海小鎮環線組成,形成八個不同特色的微循環體系。規劃要求:形成連續的、立體的、多樣的環線,讓騎行與步行貫通,避免出現環線斷點;對道路的主題性、可識別性加以明確,遵循生態低碳設計原則。
四、結語
建設公園城市的實踐探索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本文以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為例探索打造公園城市的方法,基于象山縣的自然條件,提出增園、連脈、勾環的方法與策略,以打造一個綠色全覆蓋、市民出門可見園、生活于公園中的城市。
參考文獻:
[1]謝正義.公園城市[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3]楊雪峰.公園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名城,2018(5):36-40.
[4]劉濱誼,陳楠,余露,等.趣水·營城:南寧建設公園城市圖徑探析[J].中國園林,2020(4):6-11.
[5]薛妍.公園城市理念下的遂寧城市新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