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實踐能力;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一)注重理論教學環節
在推動《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前,要對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切實的提升教學工作的質量。《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中存在著過于注重理論教學環節忽視實踐教學工作的現象,這就導致在課堂中實踐教學工作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而在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師沒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學生在進入崗位后不能根據自身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完成自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學生的發展。
(二)實踐課時較少
實踐課時較少是《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應對該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并積極改進自身工作。由于學校會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考核,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將多數時間應用于理論知識講解中,導致學生的實踐課時較少[1]。另外,具有理論知識實踐指導能力的教師數量較少,因此,教師能指導的班級數量有限,導致學生長時間不能跟隨指導教師的步伐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并不能依靠自身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進行實踐,不利于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
(三)案例教學法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使用案例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以期學生可以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逐漸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案例,而且選擇的案例多數為內容枯燥、趣味性不高的案例,這種情況下,案例難以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學生難以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更多的是傾聽教師對案例的分析,而不是根據自身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探討,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課程改革工作開展情況并不理想。
二、基于實踐能力提高《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引導學生自己選擇案例
在明確《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改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后,教師根據其問題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學,減少相關問題對學生造成的限制,提升在基于實踐能力提高《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質量,保證相關課程對學生日后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上課前,教師要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簡短的介紹,要求學生在課下選擇合適的例子,在掌握例子中的內容后,引導學生在課上對例子內容進行講解,為學生提供在課堂上展示自我的機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可以快速的融入到課程中,進而提升教學改革工作的質量。
(二)組織模擬法庭
在學生展示完自身的案例后,教師為提升學生對案例的認識、引導學生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組織模擬法庭的方式帶來學生進行學習,并在法庭模擬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模擬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各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并根據案例的具體內容選擇合適的學生扮演相關角色,確保學生在該角色中可以體會到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以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2]。在模擬法庭工作結束后,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模擬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勇于在教學模式上創新,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工作,確保學生可以在開放式教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教師在開放式教學模式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法庭,帶領學生去旁聽,而在旁聽前,教師要對可能會涉及到的知識進行初步的梳理,降低學生旁聽學習相關知識的難度,幫助學生在旁聽中可以明確哪些部分是對《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知識的應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帶領學生走進法庭也可以使得學生感受著真正法庭的氛圍,對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有著較大的幫助。
(四)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創新實踐平臺是教學改革工作必須經過的一步。在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該領域內成功人士講解經驗,并通過座談會、宣講會等方式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另外,在創設實踐平臺的過程中,學校要積極的幫助教師建立校企聯盟,保證可以通過企業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平臺,確保學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在建立校企聯盟時,學校應注意保護學生的權益,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對企業的活動進行監管,防止學生在企業中的合法權益被侵犯。
結論:教師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改革工作中要明確現階段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到教師更加注重理論教學環節、實踐課時較少、案例教學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等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要引導學生自己選擇案例,確保案例對學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工作中來。另外,教師要組織學生模擬法庭,使其感受法庭的氛圍,豐富課堂內容。教師應注意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積極的創新實踐教學平臺,保證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笑鶴. 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0):109-110.
[2]嚴怡.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模塊化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
鐘瑜(1984?6)女,漢族,籍貫:廣東省佛山市,學歷:本科,單位:廣州工商學院,主要從事:高校教師工作(或者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與勞動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