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永
缺血性腦血管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是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總稱[1]。臨床類型主要包括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失(RIND)、PS、CS、WI、LI。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案不同,其預后也不同,因此疾病的診斷就成為治療的關鍵[2]。MRA 和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是目前臨床上診斷腦血管疾病較先進的影像學診斷技術,為了比較兩種技術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和臨床價值,本院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52 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DSA 檢查確定診斷。其中男37 例,女15 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2.15±7.31)歲;類型:TIA 14例,PS 11例,CS 13例,LI 14例。排除合并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禁忌證的患者,發病12 h 內完成磁共振檢查(MR)檢查,MR 檢查前未行相關治療。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顱腦平掃、MRA 和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檢查。儀器為GE 公司生產的Discovery MR 750 3.0T 超導型磁共振儀,標準的頭頸部聯合相控陣線圈,掃描方位以橫軸位為主,掃描范圍從枕骨大孔下緣至顱頂。3D 時間飛躍技術(3D-TOF) MRA掃描參數為重復時間(TR)21 ms,回波時間(TE)2.5 ms,層厚1.4 mm,層間距0,層數128。3D-ASL 掃描參數為TR 4632 ms,TE 10.54 ms,層厚4 mm,層數72,標記后延遲時間(PLD)1525 ms,視野240 mm×240 mm,矩陣512×8,掃描時間4 min 29 s。所采集的原始圖像傳輸至GE 公司的ADW 4.6 工作站,3D-TOF MRA 用3D MIP 處理,3D-ASL 用Fun-tool 處理。分別統計MRA與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的診斷結果。由兩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對所得到的影像分別進行分析,如果診斷結果不一致,則協商后確定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以DSA 為金標準,比較MRA 與3D-ASL 的診斷準確率、誤診率和漏診率,比較MRA 與3D-ASL 對各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的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的診斷準確率為96.15%,高于MRA 的84.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法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52)
2.2 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對TIA 的診斷準確率92.86%高于MRA 的5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法對PS、CS、LI 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復雜,臨床尚未完全明確。既往研究認為與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改變以及血流動力學變化密切相關[3]。根據病變的輕重程度和累及的部位可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病變的治療方案差異較大,如TIA 是短暫性的神經功能缺失,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而CS 則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嚴重患者需要手術治療。但是不同診斷方法所得到的準確性也不同。DSA 雖然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其為有創性診斷方式,且價格昂貴,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率,因此無法作為常規檢查手段[4]。
MRA 是目前在臨床應用廣泛的血管成像方法,MRA 的數據采集技術主要包括TOF 和相位對比技術(PC),其中TOF 更為常用,其原理是利用MR 特殊的“流動效應”,在成像過程中通過RF 脈沖作用使作用層面的靜止組織質子處于飽和狀態,縱向磁化消失。當流入血液時質子會處于非飽和狀態,縱向磁化程度增高,因此飽和的靜止組織和未飽和的流入血液之間會出現顯著差異,以此為基礎進行MRA。與冠狀動脈CT 造影(CTA)、DSA 相比,其優勢包括無創、無輻射、不需要造影劑,顯像模式靈活,圖像分辨率高,明確血管的走行,檢測腦血管的狹窄情況[5]。
ASL 以自身動脈血內自由彌散的水質子作為內源性示蹤劑,并將標記前后采集的圖像進行對比,從而能夠獲得反映組織血流灌注情況的檢查方法,傳統的ASL 是使用EPI 信號采集技術,有明顯的磁敏感偽影,影響了診斷的準確性。此外,2D 條件下的ASL 成像范圍有效,對運動偽影敏感。而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是采用FSE 信號進行采集,有效的克服了EPI 所帶來的磁敏感偽影。3D 采集顯著的增加了成像范圍,通過Spiral 采集達到高效和快速的目的,進而避免了運動偽影的出現。同時,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具有完全無創、存在出血病灶或腎功能不全者仍可以進行檢查等優勢,且可重復性強,簡單易行,對于腦血流、腦代謝狀態的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的診斷準確率為96.15%,高于MRA 的84.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法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具有更高的準確性。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對TIA 的診斷準確率92.86%高于MRA 的5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法對PS、CS、LI 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在TIA 診斷中應用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更有意義。這是因為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能夠顯示腦灰質和腦白質中不同的血流分布,所得到的圖像為彩色圖像,信號清晰、定位準確、采集速度快,因此提高了TIA 診斷的準確性。但是對于PS、CS、LI 等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來說,兩種診斷方法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這與郭慧敏等[7]的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3.0T MRA 與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顯著,但是3D-ASL腦灌注成像技術的整體診斷準確性和對TIA 的診斷準確性要優于MRA 檢查,而對于PS、CS、LI 的診斷3.0T MRA 與3D-ASL 腦灌注成像技術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是由于本次研究受研究樣本較少的影響,兩種診斷方法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誤診率和漏診率分析未出現差異,因此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本次研究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