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繼偉
近些年,受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影響,腹瀉發生率呈不斷升高趨勢。腹瀉一般是指人體糞便中的水分含量明顯超過85%、每日排便次數在3 次及以上或者每日排便量在200 g 以上,若病史在1 個月以上或者間歇期在14~28 d 則為慢性腹瀉[1]。慢性腹瀉作為現階段臨床的常見疾病和多發性疾病,其發病機制相對復雜,致病因多種多樣,通常與腸道感染性疾病、腸道非特異性炎癥、腫瘤、胃腸功能紊亂相關性腹瀉、消化吸收障礙以及藥源性腹瀉菌群失調等密切相關,此類患者往往伴以胸肋不舒、脹悶、情緒波動大、食欲不振以及噯氣等臨床癥狀,與此同時,該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的特點,可在一定程度上紊亂機體免疫功能,損傷肝臟和脾臟,影響機體全身健康,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對此,臨床往往給予西藥治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用藥后易出現不良反應,無法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中醫學是我國醫學國粹,在現階段臨床中的應用越發廣泛。故本次試驗嘗試對本中心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間收治的部分慢性腹瀉患者給予中藥湯劑治療,效果滿意。現作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本中心接受治療的66 例慢性腹瀉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3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0∶13,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40.35±6.78)歲;病程6 周~4 個月,平均病程(4.03±0.84)個月。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9∶14,年齡22~57 歲,平均年齡(40.33±6.11)歲;病程7 周~5 個月,平均病程(4.05±0.7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癥相關診斷標準;②大便呈稀樣、水樣或者膿便;③自愿加入,家屬同意。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近一周使用抗生素或治療慢性腹瀉藥物者;③急性腹瀉或侵襲性腹瀉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取鹽酸洛哌丁胺(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85)4 mg,口服2 次/d,餐前半小時服用即可。觀察組接受中藥湯劑治療,疏肝固腸方劑包括柴胡、枳殼、白術、陳皮、五味子、烏梅、茯苓、砂仁、佛手、黨參及法半夏各10 g,白芍、黃芪及厚樸15 g,甘草6 g、白扁豆20 g,評估患者病情狀況,適當加減藥量,對于腹脹滿疼痛、噯氣者,需要另外添加郁金、香附和木香各10 g;對于神疲乏力、脾虛患者,需另外加入10 g 山藥。水煎服500 ml,1劑/d,分3次用藥,服用時間選擇餐后2 h。兩組患者均需連續治療2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詳細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其中腹瀉、腹痛、胸脅胸悶嚴重程度記0~6 分,噯氣、矢氣頻發、雷鳴音、納差、四肢無力、情緒抑郁嚴重程度記0~3 分,舌淡紅、脈弦均表示1 分。觀察兩組治療效果,效果判定有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之分,具體判定標準如下:①痊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不見,療效指數改善超過90%;②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改善在60%~90%;③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得以減輕,療效指數改善在30%~60%;④無效:未見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癥狀積分(10.06±3.11)分低于對照組的(14.53±3.7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8例、有效6 例;觀察組痊愈12 例、顯效10 例、有效9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7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慢性腹瀉作為臨床常見且多發疾病,無年齡段發病之分,中老年人群發病率更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現代醫學中,認為慢性腹瀉的發生原因在于腸道感染性疾病(細菌、真菌、病毒等腸道內病原微生物)、腸道非特異性炎癥(炎癥性腸病及結腸憩室炎)、消化吸收障礙和胃腸功能紊亂相關性腹瀉[功能性腹瀉、甲狀腺功能亢進、腸易激綜合征(IBS)等]、腫瘤(直腸癌、結腸癌、類癌綜合征等)。另外亦有資料顯示[3]:菌群失調、化學品中毒、食物過敏、藥源性等都可導致慢性腹瀉。對此,西醫多根據腹瀉病因加以對癥治療,一般用藥時間長,一旦停藥很容易導致病情復發,而長期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亦可損傷機體肝腎系統,尤其是對于老年人群來講,損傷力度更大。雖然本文對照組所用的鹽酸洛哌丁胺可對機體腸道蠕動進行一定的抑制,緩解患者腹瀉癥狀,但是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療效一般。
中醫認為慢性腹瀉歸屬于“痢疾、腸風、腸僻、臟毒”等范疇,是濕邪入侵損傷機體脾胃或者夾有積滯所致,下注腸道,使得病情遷延不愈[4]。慢性腹瀉患者脾胃運化失健,以虛證為主;長期飲食不節、饑飽失調或者勞倦內傷、久病體虛而無法受納水谷,運化精微,聚水成濕,清濁不分,并走大腸以此致瀉[5]。所以在中醫學上,認為脾胃功能失常是導致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本文觀察組所應用的疏肝固腸方劑是專門針對肝氣乘脾型慢性腹瀉所定,可有效疏肝扶脾,調節氣血,與此同時,亦可肝脾同治,調節升降。該方劑中的柴胡和白芍具有疏肝解郁、補血養肝的效果;枳殼、陳皮、白術可行氣散結、疏暢氣機、調節肝脾升降;法半夏、厚樸與佛手具有疏肝解郁、降逆止嘔、理氣和中的功效;黨參、茯苓、黃芩均可起到固腸健脾的作用;白扁豆有化濕補脾之效;砂仁和五味子亦可固腸止瀉,甘草可對上述藥物起到中和藥效的作用。這些藥材配伍可有效保護機體胃腸黏膜,增強防御功能,抑制平滑肌收縮,降低腹瀉次數,緩解臨床癥狀,長期使用可有效調節機體肝脾,在根本上改善腹瀉癥狀[6]。本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癥狀積分(10.06±3.11)分低于對照組的(14.53±3.7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7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江山[7]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中藥湯劑對慢性腹瀉患者的治療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可改善患者癥狀,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