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曉梅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日益健全,聽障兒童的教育工作得到了重視。聽障兒童的教育,與傳統的教育不同。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如何引導聽障兒童做好康復訓練,如何引導聽障兒童健康發展,是聽障兒童學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點。當前的聽障兒童學前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針對聽障兒童學前教育管理的現狀與具體對策提出幾點見解。
【關鍵詞】聽障;學前;管理;問題;解決
前言:
針對聽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即針對聽覺障礙兒童的學前教育。這項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源于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聽障兒童的聽覺不健全,聽覺上的障礙,使這部分兒童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發展較為緩慢,且情緒難以控制,個性發展方面與正常兒童差異較大。針對聽障兒童而開展的學前教育管理工作,應當更健全、更創新、更綜合。
一、聽障兒童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
1、對聽障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的意義
對學齡前兒童融入教育并非是指讓幼兒過早地承受教育知識教育,也并不是單純地指讓幼兒在幼兒園內參與活動和游戲。學前教育是指通過具體的教育內容和實踐來教育幼兒,幫助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幫助形成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發育。通過學前教育,還可以發展幼兒對事物的興趣愛好,從中培養出發現、創造的想法,在觀察當中學會思考。幼兒的語言發展有三個階段的關鍵時期,第一個階段是在8-10個月的時候,這個階段主要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第二個階段是1歲半左右,這個階段主要發展口語能力。第三個階段是5歲半左右,這個階段主要發展對詞匯、語法的運用,以及發展綜合語言能力。可以看出,在5歲半左右時,也就是學前階段,這個時期的語言能力發展是重要的,而聽障兒童的聽力受損,要想進行聽力康復訓練,就必須要得到特殊教育和幼兒教育的綜合幫助。在這個關鍵時期為聽障兒童進行學前教育,一方面可以為聽障兒童的康復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挖掘聽障兒童的殘存聽力,獲得更多的可能性。
2、學前教育對于聽障兒童的個體意義
對聽障兒童進行早期教育,也是對聽障兒童聽力的早期干預。有研究證明,聽障兒童的聽力,和其他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尤其是語言方面。在這個聽力和語言發展的學前教育時期,聽障兒童的聽力還有殘余,以及大腦言語中樞還沒有完全定勢,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一點,對聽障兒童進行適當的、良好的刺激,重建兒童的聽覺系統,讓兒童的大腦更好地接受信息,并且還能減輕障礙的程度,不但能夠促進兒童的聽力康復,也能夠讓兒童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要趁早,在聽力沒有徹底障礙之前進行訓練,否則效果便會大打折扣。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早期的康復教育是他們聽力和語言發展的基礎,是縮短與健康兒童之間距離的重要教育方式,對聽障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3、學前教育對于聽障兒童的家庭意義
聽障兒童由于自身的殘疾情況,其父母也與孩子一起承受著壓力和心理負擔,父母很容易陷入擔憂或恐慌。而且由于需要求醫問藥,家長也會影響工作,收入會在治療當中投入不少,對工作和收入的影響較大,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這種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會導致家長心理失調,更有甚者會由于爭吵導致家庭破裂。對聽障兒童進行學前融合教育,對于孩子的康復能起到一定作用,家長在看到孩子聽力有明顯進步后,會十分高興,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擺脫心中的壓力,更加積極地參與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當中。
4、學前融合教育對于聽障兒童的社會意義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不夠健全,在與人交流中會產生一些阻礙,導致聽障兒童感覺自己和其他正常兒童不一樣,難以融入群體,從而產生孤獨感或者其他心理問題。聽障兒童也有交朋友的權利,他們也有和別人分享自己內心的需求,但是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之間的交流非常麻煩,健聽兒童很少有耐心傾聽聽障兒童,而且聽障兒童在上課時,由于聽力不好,也會導致上課無法認真,對教學的參與性較差等問題,導致聽障兒童感覺自己難以融入群體,久而久之對于聽障兒童發展社會關系造成很大的阻礙。針對聽障兒童進行學前教育,有助于他們早日“回歸社會”,享受和人溝通的樂趣,縮短與健聽兒童之間的距離,讓聽障兒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學前教育當中,與同學積極發展友誼,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社交方法,從而融入社會。
二、聽障兒童學前教育管理現狀分析
1、聽能訓練力度不足
針對聽障兒童的學前教育,最應當關注的就是其聽能訓練。在最大程度上幫助聽障學生康復,才能讓他們快速融入到集體生活與社會生活中。在當前的聽障兒童學前教育管理工作中,部分教師沒有認清教學重點。將聽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工作與正常的學前教育工作畫等號,致使教育工作缺失特點,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聽障兒童的聽覺能力。
2、生活情景引入不足
提高聽障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技巧,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目的。當前的聽障兒童學前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語言教學上,忽視了生活技能的培養。在缺少生活情景的課堂中,聽障學生所學習到的一切都得不到應用,得不到印證。給聽障兒童提供更多的語言、技能應用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鍛煉,才能完善聽障兒童的學前教育管理工作。
3、家園配合度不足
5歲半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聽障兒童來說,一般在出生后就被及時的確診了聽障的問題,也就可以盡早地展開康復訓練。大部分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康復機構來進行康復訓練,并且考慮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況,不想讓孩子在普通學校上學,擔心會受到歧視。有了康復機構和特殊學校的幫助,家長就會有放任的想法,不能夠積極配合。
三、聽障兒童學前教育管理對策分析
1、重視聽能教學
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與語言清晰度提高固然重要,但與此相比,聽障兒童的聽能訓練更為重視。一直以來,在針對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活動中,康復醫師與教育管理者都忽視了聽能訓練。聽能訓練,對學前兒童的語言輸入能力與輸出能力影響較大。只有豐富的輸入,才能促成輸出。不重視聽障兒童的聽能訓練,他們是沒有辦法獲得語言輸入的,更沒有辦法在正常的交際中做到清晰有效地表達。要想讓聽障兒童說清楚,就要先聽清晰。做好聽障兒童的聽能訓練,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專業助聽設備的使用。聽障兒童異于正常兒童,這是毋庸置疑的。借助助聽設備提高他們的聽覺,是科學且安全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了解助聽設備的屬性與特質,通過及時給小朋友們佩戴,讓他們盡早了解助聽設備下的世界,了解助聽設備在不同的聲音環境中產生的聽覺效果。在有效使用助聽設備的前提下,聽障兒童能夠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聽能訓練活動與口語交際活動。第二,創設有效的聽覺訓練環境。在聽能訓練教室中,教育管理者要利用隔音板等設施,做好環境內部的聲學處理,讓小朋友們的聽能訓練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第三,講究聽能訓練的技巧。在開展聽能訓練活動時,幼兒教育工作者要針對聽障兒童的特點,通過大聲講話或者大量重復的方式,讓聽障兒童加強感知。通過多種多樣教具的使用,吸引聽障兒童的注意力。在視聽結合的方式下,讓聽障兒童理解語言,在未來需要時,準確使用。
2、緊密聯系生活
將聽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工作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是開放聽障兒童學前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打破封閉、保守與死板的教學管理模式,引入豐富的生活元素,讓聽障兒童的學前學習活動變得開放起來,活躍起來,有趣起來,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以后的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與日常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借助生活因素積極創設課堂情境,用于優化訓練效果。有了生活情景,學生們能夠從生活進入語言學習,更能快速地從語言學習活動中融入生活,加強應用。生活場景,能夠喚醒聽障兒童的思維,促進語言與生活的緊密連接。降低其語言學習的難度,同時找到應用的方向。像在講解文明用語時,教師可以借助每天進入與離開幼兒園的情境,促進聽障兒童了解“你好、再見”的意義,并在遇到同樣的情境時加強應用。除此之外,還要積極構建個性化的教學情境。每一個或者每一個班的兒童情況不同,其生活與學習閱歷不同。教師要從他們的實際生活中選擇具有代表性、針對性的情境開展語言教學。比如,根據聽障兒童的聽力受損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情境等。
3、促進家園合作
家長對于孩子的聽障情況要正確客觀的對待,積極學習相關康復知識,配合老師開展康復訓練,不能把康復的任務全部交給老師。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會向父母學習、模仿,所以家長也一定要學習一些康復知識,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在家中時也進行康復訓練。家園合作,能夠大大降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壓力,同時能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的難題。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促進家長融入校園發揮育人作用。將校內的教育管理方法吸收到家庭教育活動中,為聽障兒童提供專業的幫助,有利于聽障兒童的健全成長。
比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組織家長和老師一起學習科學的康復方法,雙方還可以進行經驗的交流,與聽障兒童的互動方式等。園方也向家長傳遞積極的信息,讓家長對孩子在園內的情況放心,促進家長積極配合,為聽障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聽障兒童的權益得到了更多關注,也受到了更好的保護。在推進教育創新的今天,學前教育工作人員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培養聽障兒童的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使他們可以在未來學習與生活中取得個性化進步。用良好的學前教育,拉小聽障兒童與正常兒童之間的差距,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去,才是服務聽障兒童,做好學前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遠英.淺談聽障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創新策略[J].讀與寫,2019,16(18):210.
[2]梁旭.聽覺障礙兒童學前融合教育支持策略探析[J].黑龍江科學,2017,8(14):94-95.
[3]李力.聽障兒童學前教育創新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7):34-37.
[4]陳桂花.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模式實踐研究[J].赤子,2018(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