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新型的企業成長模式,導致了傳統企業同樣加快了互聯網化和數字化,我們進入到全新數字化時代。信息爆炸的時代里職場新生代更容易對工作本身產生質疑,流動性遠超社會平均水平,這已經成為各行業的共同問題。本文基于問卷調查發現“00后”大學生呈現出新的特征,對應進行擇業價值引導,促進大學生理性就業,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組織行為學
一、“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研究背景與意義
成長環境對個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塑造性,大學生擇價值取向與社會環境影響息息相關。在信息爆炸時代,“00后”更是在新時代逐漸成長起來,他們具有著十分強烈的自我意識、重視個性與自我價值,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成就感。大學生擇業取向的影響因素有外界干擾,也有內部因素。基于此,辯證的、客觀的,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來教化,需要對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與剖析。
培養具有健康價值觀人才的迫切需求,應對互聯網技術背景下企業的生態邏輯,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信息爆炸的時代里職場新生代更容易對工作本身產生質疑,流動性遠超社會平均水平,這已經成為各行業的共同問題。因此,當下對“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進行研究,以期將個人價值取向的教育與養成融入到大學生涯中,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性的擇業觀。
二、“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表現特點
本文基于《“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問卷》關于“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表現特點,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問卷調研,得到調研結果。調查對象包括大一到研一的“00后”大學生,在進行調研時,從大一到研一基本均有涉及,并且在性別方面男女比例為43.48:56.52,基本未出現比例失調的情況,說明問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共收集了來自山東省各地市不同高校大學生的755份問卷,經篩查,回收的有效問卷690份,有效回收率為91.39%。
調查結果顯示“00后”大學生呈現出信息性、矛盾性、自信性、目的性與保守性等新生代的新特征。
(一)信息性
“00后”作為網生代,接觸手機和互聯網更早且接觸時長較長,從調查數據來看,近半數43.48%的大學生在初中時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7.25%從小學1-4年級則開始使用;每天使用5小時以上的大學生占比59.42%,3.5小時的在33.33%左右。
在提及“00后”成長背景時,正如預期的一樣,網生代72.46%的大學生認為移動互聯網和內容大爆炸更為符合自己的成長背景,另外52.17%的大學生則認為家校管理更為民主,但也有39.13%的大學生認為課業負擔更重了、23.19%的大學生認為物質生活優越且17.39%的大學生能夠獨享更多的愛。
與此同時,在獲取信息渠道方面,而對于網生代“00后”的信息獲取渠道呈現網絡性和多樣性,72.46%的大學生選擇了社交網絡,另外60%以上的選擇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網頁網站,還有42.03%的大學生選擇了朋友家人和21.74%的大學生選擇了雜志報紙等傳統方式。
(二)矛盾性
在價值觀念方面,在提及“00后”比較認同哪些價值觀時,平等、關懷、包容、現實、適應占比分別為84.06%、81.16%、78.26%、76.81和73.91%,當然也存在半數即49.28%的自我。事實上,在“00后”的內心里,有平等、關懷和包容,也有現實、適應和自我。這些關鍵詞之間,有一定的矛盾性,也有辯證統一性。
在事實上,“00后”一方面認為努力奮斗、個人天賦等內因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分別占比94.20%和69.57%;同時他們認為良好機遇、良師指導等外部因素是重要條件,分別占比86.96%、76.81%。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實踐方面,可以參與勞動的機會和意愿不足,僅有75.36%的大學生參與到暑期社會實踐,而其他則以校內公寓衛生、教室衛生及校外兼職為主。
(三)自信性
接下來在與工作、就業相關的題目中,“00后”的特點突顯出來。在問及工作中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優勢時,68.12%的大學生選擇了團隊協作能力,66.67%的大學生選擇了新事物學習能力,53.62%的大學生選擇了人際交往能力,另外33.33%的大學生選擇的是創新革新能力。
(四)目的性
問及擇業觀,排名靠前的三個因素分別是職業發展前景占比73.91%,團隊氛圍占比66.67%以及工作和生活平衡占比65.22%。個人興趣和目前薪資居后,另外還有學習機會豐富、喜歡的品牌、培訓體系完善、工作充滿挑戰等因素。
會讓“00后”工作起來更開心的因素則是85.51%的關懷、81.16%的信任、73.91%的正面反饋、71.01%的自由和69.57%的未來發展等要素。
(五)保守性
對“00后”大學生調研,發現他們在選擇理想的工作地點時體現出他們擇業思想的保守性。希望待在熟悉的城市工作的占比43.48%,認為二三四線城市同樣充滿機會28.98%,希望通過工作去到更多的地方的占比僅為20.29%,而認為一線城市工作才能實現價值占比7.25%。而在具體的就業去向,則更多的體現在“鐵飯碗”“國企”“體面”“穩定”等關鍵詞上。
三、“00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
(一)信息爆炸時代社交網絡的影響
當今的中國年輕人,幾乎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成長起來的,被稱之為“網生代”?!?0后”大學生作為網生代,具有一定的信息性,提升“知網、懂網、馭網”的網絡素養在信息時代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時,在擇業價值取向的形成過程中,也容易受到信息爆炸的干擾和影響。日益優越的物質生活使得“00后”對自己所處的“移動互聯網和內容大爆炸”頗為認同,并且不斷地融入和追逐這種信息化的潮流。更能夠在調查結果中發現,社交網絡的影響遠大于朋友家人的勸告以及傳統信息媒界的宣傳。盡管如此,但大學生也需要面對另外一個現實,即信息不對稱。
(二)內驅動力與外部環境的影響
“00后”面臨的環境日新月異,他們目睹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創業成功人士事跡諸多,這些外界因素都成為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的內驅動力,而新生代員工在工作中普遍表現出了更強的自我意識,重視個性和自我價值,因此與組織價值觀的匹配程度也成為眾多新生代員工考慮離職時的重要參考之一。另一方面,大學的實踐機會與個人的實踐意愿出現矛盾。勤于想而懶于行的現狀需要在大學培養中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引導,可以使“00后”在舉棋不定的思想斗爭中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正確的行為導向。
(三)自信心與現實機遇的矛盾
“00后”在物質生活優越的當下,對自己的估計也是比較充分的,具有一定的自信心。但是這種自信有可能會與現實的機遇形成矛盾,因此,這種自信心需要不斷地培養的同時,也需要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自我評估做好鍛煉與引導。尤其是對于創新革新能力,需要不斷的培養與增強。
(四)職業發展前景的影響
“00后”擇業目的明確,尤其關注職業發展前景,并且對于自己想要的非常明確,職業發展前景是他們非常關注的擇業因素之一。同時,相對于物質的豐厚和環境的優越,他們更加需要精神上的關懷與信任。因此,在進行校企合作和學生實習實踐推薦的時候,需要對企業文化尤其是人文關懷方面進行考察。對組織內部而言,個人與組織價值觀的匹配程度可以直接影響到員工對組織的依賴程度,并反映為組織承諾水平;對組織外部而言,外部環境對員工的吸引力也影響員工對離職效益的判斷,反映為感知外在工作機會。當組織內外同時作用時,個人—組織價值觀匹配、組織承諾、感知外在工作機會都會對員工的離職傾向產生或正或負的影響。
四、小結
綜上所述,基于“00后”大學生擇業現狀及其信息性、矛盾性、自信性、目的性以及保守性等五個方面的鮮明特點,在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應當包含擇業價值取向在課程教學及“大思政”教學中對其進行過程性培養,實施正確的策略,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有利于“00后”正確價值觀的塑造,也有利于解決社會中的擇業就業問題,以緩解日益嚴峻的勞動力供需矛盾。建議但不止于以下幾個方面,諸如: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正確引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以及科學正確的擇業觀;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不僅限于對于信息的檢索,還有對信息以及自我的辯識能力;提升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課本以及課堂講授,增加勞動實踐機會;最后,提升自信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現大學生積極性、創造性,以更好的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張慧峰.信息時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研究[D].遼寧大學,2013(5).
[2]田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3]何志紅,謝秀齊.基于第五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取向創新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9(02).
[4]高建麗,張同全.個體-組織文化契合對敬業度的作用路徑研究--以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量[J].中國軟科學,2015(05).
[5]趙慧娟.個人-組織匹配對新生代員工敬業度的作用機理--基于職業延遲滿足的視角[J].經濟管理,2013,35(12).
[6]宋曉梅,李傲,李紅勛.基于個人-工作契合度對員工敬業度的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9,27(06).
[7]時鐘濤,朱惠娟.大學生勞動價值觀與擇業觀的相關性實證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1,33(02):93-97.
[8]符丹.農林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調查分析——基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證研究[J].大學(研究版),2019(10):57-63+48.
[9]豆阿妮.新生代員工個體特征及擇業觀實證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9(27):44.
本文是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個體價值取向在組織行為學課程中的過程性培養研究”(項目編號ysjy201923)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于春欣,女,山東濟南 1974-9,漢族,學歷:碩士,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