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星亞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之于國人,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據記載,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樹最早的國家[1]。從神農嘗百草到陸羽的《茶經》;從種茶、制茶到烹茶、飲茶,茶文化伴隨中國五千年文明,已經沉淀為中國非物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3年10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文化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立法工作小組;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傳統技術”類別中,將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花茶等制作工藝納入國家級非遺保護之列。2011年6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目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包含六大茶類的42項傳統制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足見國家對于我國傳統茶葉制作技藝傳承和保護的重視,同時這更是茶產業的福音。
六堡茶歷史悠久,據康熙三十六年(1697)《蒼梧縣志》記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六堡茶以其“紅、濃、陳、醇”四絕著稱,耐于久藏,越陳年越好,與其他黑茶類相比,其獨特的“金花”(菌花)和檳榔香氣頗受青睞。
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同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的制茶技術依然脈絡清晰,初制工藝需經殺青、揉捻、漚堆、復揉和烘干等工序,每次制茶需重復此套工序4~5次,把茶葉揉至成魚鉤形狀方成。復制工藝為過篩整形、揀梗揀片、拼堆、冷發酵、上蒸和踩簍涼置陳化,涼置陳化是制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經此工序后,傳統工藝的六堡茶方可得之[2]。
產業的興衰牽動著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六堡茶產業發展曲折起伏,晚清時期,作為有名的僑銷茶,六堡茶跟隨勞工下過南洋,出口貿易創下高峰;抗戰爆發后,出口渠道部分中斷,六堡茶產業陷入低迷;新中國成立后,在廣西政府推動下,重振六堡茶產業,產量有所回升;20世紀50年代,受3年自然災害影響,六堡茶產業再次陷入低潮;到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梧州茶廠和中茶梧州分公司等少數茶企承擔著六堡茶的產銷貿易。2000年后,隨著普洱茶的熱銷,同屬于黑茶的六堡茶被重新看好;2014年11月,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成為廣西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為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掀開了新的篇章,也給六堡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之爭始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焦點。曾擔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的烏丙安表示“部分非遺項目是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的,不必要追求產業化開發。”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庫是實行動態管理的,如果不按照非遺法規定進行保護,將在非遺名錄庫中取消該項目[3]。傳統技藝類制茶工藝,往往是純手工操作,工作強度大,對于操作人手藝要求高,需要有一定的經驗、相當的耐心、能夠花時間鉆研,才能擔起傳承的擔子[4]。但是,隨著現代制茶技藝的發展,機器操作程度越來越高,在產量與效益的制衡下,傳統制茶群體規模越來越小。加上地理性標志產品標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一些手工技藝產品的銷路。雖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過程中,當地政府也建立了傳承體系,創建相關資源庫,并開展相關培訓,但是整體的傳承系譜還是比較簡單,傳承人隊伍規模小,加上缺少產業的助力,更加難擔負起傳承的重擔。
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文化內涵,還是工藝特色、或是其保健功效都顯著區別于其他茶類。但是隨著國內其他區域茶產業的崛起,六堡茶在國內的知名度不及于東南亞地區,并沒有展現出其應有的產業風貌和文化內涵,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及國內的消費者熟知度并不高。終端的認知度低,自然需求量就不高,產業生產動力也相應不足,人們對其保護的意識就相對淡薄。加之部分當地茶企認識高度不夠,沒有意識到傳統制作技藝的內涵,只跟隨市場導向,不惜丟掉傳統六堡茶制作技藝中的特色和精華,轉而運用其他手法或品種,如此循環,不利于傳承和保護。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文化的挖掘和推廣不僅能助推產業發展,還能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命力。針對目前六堡茶產業,從政府層面上看,也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并沒有通過一系列規劃研究來深入挖掘六堡茶民間茶俗、宣傳六堡茶歷史文化軌跡等,進而提升六堡茶的品位,推動六堡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從企業層面上看,其更注重企業自我品牌的宣傳,忽略產品本身文化的推廣,企業之間難以形成合力;從行業層面來看,一些協會和團體處于相對松散的狀態,各自為戰。整體來說,還處在相對較薄弱的開發階段,沒有強有力的整合力,缺乏進一步壯大的生命力。
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現代產業的發展,表面上看是相互制衡的,傳統手工技藝商業化后,必將跟隨市場的指揮棒進退;商業化程度越高,對于工業化大生產的依賴就越強,對于傳統手工技藝的堅持就越弱。實際上,辯證地看待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就會發現,各有千秋,相互依賴,并不相悖。傳統手工技藝從古到今,積淀的是千年來勞動人民的飲食智慧,生存的學問,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彰顯的是一種民族內涵。現代產業是從手工技藝發展而來,同樣是勞動者創新的成果,也是將產品商業化、大眾化,惠及更多人的一種途徑。但是其產品的本源是離不開傳統手工技藝的,無論如何大生產,都攜帶有傳統技藝的基因、內涵和痕跡,或者說都離不開傳統技藝的文化渲染。那么,正確處理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與現代產業的發展壯大之間的關系,讓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是六堡茶傳統技藝傳承創新和六堡茶產業發展的關鍵。
六堡茶最初之所以能夠“下南洋”,成為“勞工茶”,主要原因還是它的醫藥價值。19世紀中后,隨著殖民擴張,大批閩粵地區的“契約華工”來到馬來西亞,人們為了解決當地水土不服、維生素缺乏、傳染病泛濫等問題,急需一種可以滿足生存需求的食品,而六堡茶以其既為食又為藥的自然特性成為首選。在當時的馬來西亞,很長一段時間里,礦場老板以能提供六堡茶來招攬礦工,而礦工則以飲茶來保持健康[5]。
2017年,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2021年9月30日,自治區民政廳、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了《廣西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桂民發﹝2021﹞40號)加強對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全面推動廣西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儼然,大健康時代正快步到來,作為廣西最有文化內涵的茶葉代表——六堡茶,其最本質的食養價值與大健康的理念非常接近,是對各大健康產業的重要切入點,需要進行整理,宣傳。利用各種文化宣傳媒介,加大對飲六堡茶健康生活理念的宣傳,讓這種傳統健康飲品為更多人認識,讓更多人了解其茶養價值,這對于推進大健康背景下的六堡茶產業的發展與壯大意義重大。
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不僅值得去宣傳,更值得系統地傳播,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歷史文化素材。
1989年,莊晚芳先生在上海《茶報》上首次提出了“廉、美、和、敬”的中國茶德,對六堡茶,有學者提出修身立德,自強不息的茶德;也有學者認為六堡茶具有厚積薄發(味),謙卑懷仁(形)的茶德[6]。茶本無德,人賦予之。六堡茶德實際上是人們追求高尚品格在“六堡茶”這種自然物上的投射,也是六堡茶德育價值的呈現。同時,六堡茶的美育價值也值得挖掘,其形美、味美、包裝美、茶藝美,各美所在,皆有可學,是學校美育的一部分。
目前,全國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茶學專業,肩負起茶學專業人才培育的使命,承擔起了傳承和弘揚中華茶文化的重擔。將六堡茶傳統技藝引入高校,借助高校專業平臺,將傳統技藝教授給學生,同時邀請傳承人開展六堡茶歷史文化軌跡、六堡茶茶學內涵等的交流講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六堡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增強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的動力和活力。
文旅結合,是六堡茶傳統技藝傳承和六堡茶產業發展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思路。將茶文化、茶旅游、茶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互動共榮。隨著我國“旅游+”戰略的實施,近年關于“茶+康養+旅游”模式的探索已有一定成果。深入挖掘六堡茶的文化內涵,將傳統手工技藝制茶體驗設計成為旅游項目的一部分,讓更多游客知道六堡茶、認識六堡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驗六堡茶養生價值,傳導和培育飲用六堡茶的健康生活理念,進一步提高六堡茶知名度,拉動消費量,實現產業擴大。這其實是利用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內涵來提升現代產業的品牌效益,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辟了新路徑,也為產業的發展打通了新通道,實現良性互動。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制茶技藝是文化本源,也是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所在,值得人們去傳播、保護和傳承。作為廣西重要的茶葉代表,六堡茶承載著歷史和文化,其傳統制作技藝在傳承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困境和問題,需要進一步理順和解決。面對全球經濟新常態,深挖六堡茶的健康價值、教育價值和旅游價值,探索出適應文化傳承與產業升級的新路子,是實現六堡茶傳統手工技藝創新傳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