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曉剛,劉 哲,苗得慶
(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
自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以來,盡管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食品安全依然存在重大風險隱患,全國學校教學秩序也受到了影響,因此構建高校食品安全風險檢測預警體系勢在必行。2009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了實施監督管理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預警等方面的科學依據,初步從制度層面建立了監測、評估為基礎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食品安全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食品安全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不容樂觀。食品安全作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險管理預警所依賴的工作體制機制、技術支持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收集、整合、分析食品安全全鏈條數據信息,深入查找存在問題,在復雜的食品供應鏈中尋找風險線索和苗頭,提升食品安全重大風險隱患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置、早化解能力,是快速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并推動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關口前移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大數據作為時代背景特點,分析當前高校產生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的現狀,重點透視發現高校大數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的欠缺,提升高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的實際效能從而制定高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將是未來高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工作發展的主流方向。探索符合高校大數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為高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具有社會價值和理論意義。
目前,對食品安全監測研究主要以食品安全監測、監測數據為研究對象,構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框架,為食品安全監管和研究提供依據支持和基礎保障。通過對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數與監測、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數模型以及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模型4個關鍵技術的研究,實現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數與風險監測,為食品安全的科學監管提供了全新支撐,為食品安全的科學監管提供高效的手段[1]。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加強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各環節的質量把控,使風險監測工作的運行得到持續改進[2]。另外,監測不同食品流通環節采集各類樣品進行監測,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3]。通過分析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現狀,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有效防范和應對食品安全危機,建立科學有效又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機制,更好的發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作用[4]。
針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需要始終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理念,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主體的協同治理作用,從法律、監測、預警和監督等方面入手,從而創新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以期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5]。研究證實,食品安全預警主要是指通過對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量化分析等,創建起一套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功能體系,通過探索我國食品安全預警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我國食品安全預警系統進行完善的建議[6]。通過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視角,著力探索研究我國食品安全監測信息采集、安全預警防控實踐,總結歸納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防控中的突出問題,創制有效應對食品安全重大風險預警舉措,從而實現有效防控機制建設[7]。
國內學者對高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進行了諸多的研究,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安全監管機制、風險預警、風險分析預警方法、風險防范以及HACCP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等方面。通過對目前高校推廣O2O模式經營理念的現狀分析,探討O2O模式應用于高校食堂的優勢[8]。通過觀察O2O模式下高校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來尋找O2O模式下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管理手段和策略。另外,通過分析我國學校食品安全風險存在問題并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常規風險預警、突發事件為視角研究學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并對安全風險建立分級管理機制、信用等級機制等措施,從而綜合協同實現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9]。研究表明,高校食堂作為高校師生的主要飲食場所,處于食品供應鏈的末端環節,存在并將長期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風險。為有效防范和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切實保障高校師生飲食安全,通過借鑒和落實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辦法,為實現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風險分級管理提供參考依據[10]。
信息數據封閉,無法流通利用,數據共享機制不完善。監管平臺采集食品企業產業供應鏈數據的過程中,由于存在管理規范缺失、權限、技術不成熟、商業安全以及商業價值等諸多問題,與此同時也會涉及數據采集中安全、隱私的問題,進而導致數據開放共享中數據流通、數據時效性、數據價值交易等問題。信息平臺落后,導致出現食品質量問題無法溯源。信息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機制不完善,導致數據質量不高,可利用率低,進而信息無法及時有效利用,導致出現食品質量問題無法溯源。
現階段部分監測任務可集中下發,但在實施過程鮮有考慮工作的科學性及有效性,只為被動執行完成任務。現行所謂的食品安全預警評估依據檢測數據,通過召開專家會議判斷食品安全存在風險并做出預警,預警指標設置簡單機械,風險預警快速時效的發布機制無法體現,且缺乏科學性、嚴謹性。加上貴州大多高校仍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發布機制,廣大師生對食品安全風險、規避風險相關的信息了解甚少。總之,通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監管部門應該根據不同高校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達成行之有效的監管目標。
綜合看來,首先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提高和改進貴州高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評估系統的制度建設;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同時促進建設統一的標準體系、分級組織實施的原則,穩步前進、加大投入,逐步建成科學運行、統一運行的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
通過構建大數據、云平臺等形式,構建貴州高校食品安全共享平臺,融合協調高校食堂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參與信息平臺、共享機制,實現食品供應鏈內部的信息共享、成本節約。以數據信息共享協議為基礎,更大程度的挖掘供應鏈各個環節最大價值,促進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的總體收益穩中求進,最終使得數據開放共享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質量。
為對高校食品供應鏈實施高質量全程跟蹤監控,使該體系各環節正向流通管控在特定的路徑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確保發生食品安全事故能夠快速從供應鏈逆向流通進行溯源,因此必須強化供應鏈中安全路徑運行的薄弱環節,從而使其跟蹤與追溯對策更有針對性,進一步提高食品供應鏈的質量管理能力。通過構建大數據、云平臺等形式,形成互聯互通貴州高校食品安全質量可追溯體系,不僅可以追溯鏈條中食品的各個供應環節、甚至可延伸消費環節,實現從田間到餐桌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智慧平臺。與此同時既緩解中小餐飲企業的成本壓力,也解決其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為貴州高校食品安全協同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必須建立在數據分析基礎之上,確保有效的提高檢測資源的整合、合理配置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加強對預警閾值、信息處理模型等問題的研究,制定適合的風險分析與預警運作程序。大數據背景下貴州高校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可通過構建食品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制定食品安全狀況等級與預警指標,結合專家知識,建立神經網絡專家模型,在海量、復雜多樣的數據中進行訓練目標函數,從而挖掘關鍵數據價值、揭示潛在的關系,進而對貴州高校食品安全狀態、食源預測預警,最終構建出適應貴州高校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食品行業的沖擊甚大,食品安全的風險監測預警運行的工作機制、技術支撐同樣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食品安全工作必須盡快研究改進辦法,建立完善貴州高校食品安全的風險檢測預警機制,不斷夯實貴州高校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防控基礎。隨著大數據相關支持政策的推進以及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不斷規范,完善大數據視角下的貴州高校食品安全監測預警機制研究成果,為擴展研究成果應用范圍提供理論基礎,并進一步實現理論和政策研究成果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