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橋東中心橋園小學 沈惠瓊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生活,要在生活中尋找教育。”同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對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規范與要求。生活化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其不僅要求教師要把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完成教學任務與教學大綱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小學語文教學更加豐富,使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更加優化,為其將來能夠更高效地參與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筆者立足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就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運用進行相關闡述如下,以期能夠帶給一線教育同仁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小學生雖然年齡相對比較小,但是其心思敏感,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比較強。同時,“環境”相當于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的第三任“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學環境進行生活化的設計與布置,以在增進學生熟悉感的同時,使其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且高效率地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既促成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又助力學生學習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提前指導班上的學生搜集家里與春節相關的物品,如上一年春節留下的窗花、對聯、燈籠等,并將其帶到教室里來,然后在課上先與學生一起按照當地過節的風俗習慣等對教室環境進行布置,使教室充滿春節的喜慶氛圍。教師再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里在春節的時候有哪些習俗、有哪些自己喜歡的又有趣的事情,并給學生教唱過年順口溜:“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豬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以在優化教學環境與教學氛圍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學習。這樣學生在了解北京春節“老規矩”的過程中,既能夠生動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形象理解文章所體現的內涵,又能夠在助力課堂學習效率提升的同時,有效增加對我國民俗文化的了解。
新課標引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講解上。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大綱、教學主題,豐富教學內容,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有意識地將生活化內容引入課堂中,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刻感知生活中的語文,感知語文中的生活元素,在開闊其知識視野的同時,助力其語文學習熱情的激發,也助力“學以致用”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內容,更好地認識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里有爬山虎)教師便可以帶領全班學生走出教室,到操場上觀察圍墻上的爬山虎,觀察爬山虎在不同時期長出的葉片的大小、顏色、形狀,實際找一找爬山虎的“腳”,看其是不是像課文中所描寫的一樣“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進而借助生活中的真實內容強化學生對爬山虎的認知,并使學生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獲得觀察能力的有效鍛煉,激發對課文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不管是理解能力還是認知能力都相對不足,時常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課本語言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場景為小朋友進行教學場景的再現,以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學習體驗的同時,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其內心的語文學習激情,并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和理解文章背后所蘊含的情感,縮減形象思維帶來的抽象學習“障礙”。例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課文時,學生不能很好地想象出“梧桐樹葉被雨水打濕粘在水泥道上”的場景,也不是特別理解課文題目的內涵。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以視頻或者動態圖畫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呈現梧桐樹葉掉落在水泥路上的畫面,以便學生能夠直觀感知這一景象,明白為什么作者會把樹葉看成“金色的巴掌”,使其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與課文展現出的場景,在加深其學習印象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刻感知文章作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在生活化教學場景再現的過程中,不斷增加學生的認知及其探索自然規律和大自然奧秘的欲望。
“作業”在任何學段、任何學科都是其中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不例外。但是在新型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指引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制定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借助操作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作業內容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能夠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知課上所學知識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并從中獲取學習成就感。例如,在指導學生書寫觀察日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實踐類作業——植物種植,即引導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將其種植在花盆里,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植物進行每日照護(澆水、施肥、拔草、松土……),并且要求學生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可以以照片的形式,也可以用繪畫的形式,然后將植物的生長過程以文字的形式寫入觀察日記中。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的實踐感受與實踐體驗,還能有效優化小朋友的觀察日記書寫質量,促成其作文書寫能力的提升,更使其能夠在實際的生活體驗中,深刻感知大自然生命的真實意義,從而懂得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綜上所述,語文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生活,而學生學到的語文知識也終將運用于生活中。將生活化教學方式運用于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對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要求的貫徹與落實,能夠給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命力”,在優化教學氛圍、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進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語文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并在提升其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同時,助力小學生的高質量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