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偉,程 琦,馬永超,徐 琳,王 寧,趙志軍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目前中國人的健康大數據不容樂觀,70%的國人存在過勞死危險,76%的白領處于亞健康狀態,20%的國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死亡率占86%,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大部分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存在過勞死危險。這些健康問題與不科學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生活狀態、工作方式及保健知識匱乏有關,因此我們培養只能單純針對疾病治療的醫學生是遠遠不夠的。
醫學高等教育要改革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轉變,讓醫學生不僅能開藥物處方,也能開運動處方和膳食處方,通過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不科學的運動習慣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因此我們首先通過修訂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專業課程及教學標準,開展“三張處方”實踐教學活動,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管理監督評價機制,培養符合大健康時代發展趨勢的醫學高等人才。
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積極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衛生、計生、體育等行業要主動適應人民健康需求,引導群眾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響人民健康的生活行為因素。國家衛健委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提出,把提升健康素養作為增進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據不同人群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與促進健康教育,倡導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養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一體化服務。
因此臨床醫生不僅僅只依靠藥物、刀片、儀器來治療疾病,還要指導患者通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建立針對不同疾病、不同人群的膳食治療方案庫,提出合理膳食、科學搭配、營養均衡的治療方案;還要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治療方案庫,形成體醫結合的健康管理與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康復保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1-2]。
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具備良好人文素養、醫德醫風和創新意識,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能夠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高素質實用型醫學人才。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包括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和公共基礎選修課程。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與專業拓展課程,并涵蓋有關實踐性教學環節,核心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采用筆試、口試、操作、模擬臨床考核等多種形式。
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定位是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助理執業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畢業時具備疾病診療、健康指導及預防保健的基本素養,成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醫學人才,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目前大多數院校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專科教育仍然采取“2+1”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2年,醫院實習1年,教學安排基本上是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臨床實習“老三段”模式,課程主要是與臨床崗位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主要為怎樣診治疾病,同時加入人文素養、創新創業、思政等教育元素。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節奏的加快、人民群眾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傳統的醫療模式也需向“防、治、養”模式轉變,但是目前醫學教育還沒有清晰的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培養的醫學生還未形成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健康保健、改善習慣的大健康思想,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也不完全適應基層醫療衛生崗位需求,人才培養模式也未能很好地體現大健康時代發展趨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
這里我們提出要培養具備能開出“三張處方”能力的臨床醫學生,其中“三張處方”是指藥物處方、運動處方、膳食處方。藥物處方是指由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所需開出的包括用藥名稱、用量、用法并由藥師審核、調配、核對,并作為患者用藥憑證的醫療文書。運動處方是指對從事體育鍛煉者或患者,根據醫學檢查資料,按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用處方的形式規定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提出運動時的注意事項,同時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地鍛煉的一種方法[3]。膳食處方是指對患者的年齡、病情、胃腸道功能、營養代謝狀態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與診斷,計算每人每天所吃的食物總量與食物結構的配比[4-5]。
我們結合基層居民健康生活需要和基層醫療人員工作崗位需求,以培養能開藥物處方、運動處方、膳食處方的醫學人才為目標,修訂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專業課程及教學標準,建立“三張處方”實踐教學基地,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管理監督評價機制,構建專科層次醫學生培養體系,培養的醫學生不僅能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初步診治,同時能給予患者健康指導,通過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不科學的運動習慣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其健康保駕護航。
(1)課程體系增設健康素養模塊。專業課程除開設有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臨床實踐技能等核心課程外,圍繞專業培養定位和三個習慣、開好“三張處方”人才培養目標,開設急診醫學、傳染病學、全科醫學概論、社區康復醫學、中醫學等課程。增設專業拓展方向,開設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社區康復、運動與健康、飲食與健康、中醫膳食等相關課程,建立健康課程群。公共選修課開設有優秀傳統文化模塊、健康與保健模塊、職業素養提升模塊、人文與藝術模塊、創新創業模塊五大模塊,其中優秀傳統文化模塊和健康與保健模塊為限選模塊。
(2)“三張處方”理念融入教學標準。結合大健康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內容融入運動和膳食知識,完善課程標準。體育課程加入運動健身知識,開展導引術、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多種運動項目,達到防治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讓醫學生形成自主自律、熱愛運動、追求健康的良好習慣。整合專業知識,在內外科等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體育健身、科學膳食等有關知識,讓醫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臨床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還能學會運用臨床營養干預和運動健身知識對不同人群開展健康指導[6-7]。
(3)建設“三張處方”基地,打造健康教育團隊。學校從附屬醫院及預防、康復、中醫、食品、體育等部門遴選健康教育師資,打造一支高水平復合型“臨床醫生+營養專家+運動專家”健康教育師資團隊。依托體育實驗室、附屬醫院檢驗科及康復科,共同建立健康體能實訓基地,配置運動能力測試、實驗室檢測等專業儀器設備,開展運動處方培訓。依托預防醫學專業、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附屬醫院營養門診,建立健康營養實訓基地,開展人體營養儲備、營養攝入及血液營養等指標評價,開展常見病及各類人群膳食指導。依托社區醫院建成具有全科醫學特色的健康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社區服務大講堂、營養治療門診、健康沙龍、健康教育培訓等社會服務。
(4)開展“三張處方”實踐教學活動。校內實驗實訓室主要開展基礎實驗和內、外、婦、兒科常見診療技術訓練,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在二級甲等及以上合作醫院及附屬醫院完成,在整個實驗、見習和實習過程中加入對運動及營養知識的綜合實踐,讓學生能夠掌握運動醫學、醫學營養學基礎知識,實驗考核、出科考試中加入運動處方、膳食處方試題,培養學生對不同人群開展運動及膳食指導的能力。社會實踐教育環節緊密結合“三張處方”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社區、鄉鎮衛生院宣傳健康生活、營養與健康、運動與健康等知識并開展義務診治活動,將相關活動列為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在校期間,每學期安排一定時間到社區醫院見習。
(5)規范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成立有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和校、系兩級督導組織,制定二級督導制度、聽課制度、師資培訓制度、教學質量檢查制度及教師教學評價、學生評教、課程考核辦法等規章制度,完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標準、實訓操作標準、實習標準、考試工作標準等環節標準,堅持教考分離、嚴進嚴出基本原則,嚴格考試過程管理,積極推行課程考核改革,采用“1+2+N”考試形式,強化過程考核,嚴格出科考核并定期到實習醫院進行實習生理論和操作考核評價,制定完善的教師教學評價及學生評價辦法,利用信息平臺開展網上評教和評學,規范人才培養過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修訂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專業課程及教學標準,建設“三張處方”實踐教學基地,打造健康教育師資團隊,開展“三張處方”實踐教學活動,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管理監督評價機制,培養出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素養,系統掌握臨床醫學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醫療、保健及公共衛生管理工作,能開醫療處方、運動處方、飲食處方“三張處方”,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健康中國所急需的新型實用型醫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