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生,張 良,曲發玲,張藝巍,許云帆,范照鑫,朱國旭,饒 旋,朱宇新,楊珊珊
(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意識的深入人心以及《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雖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開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何科學系統地對醫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課題。
陳小英等的調查顯示,大多數醫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很重要,能夠對自身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受專業、年級、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情況的影響,部分醫學生參與興趣和意愿較低,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學業壓力大沒有時間、缺乏教師指導以及缺少相應的平臺[1]。由于醫學生學業繁重,且大部分課程為醫學專業課,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其更注重課本知識的學習,不愿對創新創業有更深入的了解[2]。同時,醫學生就業意向明確,大部分醫學生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治病救人,認為沒有必要將醫學與創新創業聯系起來[3]。此外,許多醫學生還對創新創業認識有誤,認為創新創業就是開公司,是無法就業時的替代選擇,對創新創業知識學習與實踐重視程度不夠[4]。
部分高校認為開設幾門課程、參與一些創新創業競賽、申報幾個創新創業項目就是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根本沒有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5]。大多數醫學院校將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為選修課,課時少、學分少,且多以網絡課程形式開課,教學效果有限,也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4]。同時,多數醫學院校沒有像綜合院校一樣搭建“孵化中心”等平臺,導致學生缺乏參與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的途徑,降低了創新創業興趣和意愿。這也使得有創新創業想法的學生無法與合適的指導教師進行對接,導致想法停留在初始階段,無法進一步發展,最終不了了之。另外,醫學院校也缺乏對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的宣傳,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和興趣。
由于醫學專業課程繁多,課余時間少,導致大多數醫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創新創業能力不足[6]。專業技能、創新技能、團隊協作技能、人際協調技能、管理技能等多元技能是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保障[7],但醫學院校由于多種原因只重視專業課教學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培養,導致學生缺乏相關技能[8],大大影響了創新創業的興趣。
由于現階段醫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足、興趣不高,各高校應加強對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興趣的培養,深化其對創新創業的了解和認識。學校應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創新創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9]。如組織學生參加學術報告、學術演講等活動,激發其對本專業領域或跨專業創新創業的興趣;組織低年級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學科競賽等賽事的后勤輔助工作,通過親身經歷加強對創新創業的了解和認識;在專業課程教學課件中加入創新創業內容,以全面滲透方式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對于學生假期見習也可做一定規劃,使學生充分利用見習機會來開闊視野、開放思想,打破專業的局限。Katharina Fellnhofer 等研究發現,創業榜樣對學生創業意愿和創業自我效能感都有積極影響[10],而創業激情在創業榜樣對創業意愿的積極影響中起中介作用[11],Liu Xianyue 等研究發現創業自我效能感也對創業意向和態度有積極作用[12]。另外,多媒體敘事被認為是宣傳創業榜樣的有效手段[12-13]。因此,早期組織創新創業活動、全面滲透創新創業知識以及樹立創新創業榜樣,都有助于激發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
由于專業限制,醫學生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難以在專業領域進行創新創業,同時由于醫學專業壁壘高,跨學科創新創業對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家庭支持、資源、師資、時間和精力不足,也為醫學生創新創業增加了阻力[14]。因此,要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讓創新創業能力成為伴隨其終身的能力,以便在將來適合的時候把握住創新創業機會,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不能一概而論。如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來說,由于專業指向強,將來主要從事臨床工作,對病人的需求有著獨特的洞察力,善于發現并解決問題[15],因此可以依托崗位開展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教育[16];而對于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由于其專業相對開放,多屬于臨床醫學與其他專業的交叉融合,常需要將醫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而產出成果,支持醫學的發展,因此可以開展全面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多元技能是創新創業的重要保障,不僅可以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率,還可以提高醫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參與積極性。因此,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不同階段,還應注意逐步開展相關基礎知識及多元技能的培養[17]。除創新創業技能外,專業技能訓練也至關重要[18]。醫學院校可充分利用實驗室等資源開設相關技能培訓課程,搭建起教學和科研之間的橋梁,提升醫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科研思維,以便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個人作用,減少阻力。
Blake A Niccum 等的研究顯示,美國化療醫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方法主要為積極學習和跨學科教學,其中跨學科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本專業外的經驗[19]。多學科—問題驅動性研究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非常有益,而該研究需要具備3 個基本要素:高質量的人才、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以及高質量的合作[20]。由于專業的限制,醫學生不熟悉本專業外的知識,所以促進醫學生尤其是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溝通交流很有必要。同時,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可以參考綜合性院校建立“孵化中心”等交流平臺,或與綜合院校聯合開發網絡或實體平臺,加強醫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的合作學習。在線上或線下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可以分批次組織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上課,將不同專業學生分入同一小組,讓各專業學生發揮本專業特長的同時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促進溝通交流和思維碰撞。舉行各類學科競賽時,也可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組隊參加。這也拓展了醫學生的人際關系網,積累了創新創業人力資源,為跨專業組隊創業奠定了基礎,也為終身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分階段進行。田鑫等構建了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模式[6],將創新創業教育分為3 個階段:基本技能儲備階段,創新資源積累、創新技能儲備階段,創新創業實踐階段。但考慮到醫學生學業壓力大、課余時間少、專業壁壘高以及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應該對培養模式做出相應調整。Mariola Laguna 等研究發現,真正的領導力、員工的個人主動性和員工的工作參與度均可以激發員工創新[21]。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與初創企業相似,其創新力量來自全體人員,因而提高隊員的主動性和工作參與度能夠有效提高團隊的創新能力。同時,Wei Xingjian 等發現人際網絡、個人影響力、社會敏銳度、表面誠意等政治素養和創新創業機會識別能力,在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和進行創新實踐之間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可以從提升個人主動性、工作參與度、領導力、政治素養和創新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等方面著手,結合醫學專業特點探索全面全程培養模式。
大學一年級學生可通過學習創新創業基礎、創造性思維等通識課程,同時早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后勤工作等,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基礎知識,并能逐步深入認識創新創業。此階段以培養醫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創新創業意愿為主,并通過樹立榜樣等措施開展創新創業精神教育,從而達到提高個人參與主動性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
大學二、三年級時可開設醫學統計學、醫學論文寫作等醫學科研相關課程以及管理、法律等跨學科課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在本專業知識學習中,還應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基本實驗技能培訓,提高醫學生的實踐能力。此階段應以培養醫學生的實用技能為主,以便有能力參與到創新創業實踐中[22]。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醫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在進行各種技能尤其是跨學科技能訓練時,如果短期內無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廣泛教學、突出重點”的策略。即不以在本門課程教學階段讓學生熟練掌握技能為目的,而是讓醫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多了解本門課程,掌握基礎和重點內容,在以后的創新創業實踐中“以用促學”,逐步掌握相關技能。
大學四、五年級時充分利用第二課堂,依托各項學科競賽、實踐訓練來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相關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應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高校可適時開展課間實習,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強化認識;同時,組織學生參與基礎科研訓練等活動,對前期所學科研技能進行應用,培養科研及實踐能力;最后,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學科競賽,促進學生將所學的基本知識及技能應用于實踐[23],從實踐中總結、反思、再學習,以此訓練領導能力、政治素養和機會識別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此外,在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可適當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以提高醫學生對創新創業技能的熟練程度,從而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
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全面全程培養模式需要配套的課程體系做支撐,應該結合醫學生的特點構建合適的課程體系[24]。在一年級開設通識性基礎課程,培養醫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并結合各類創新創業宣傳活動激發醫學生的參與意愿;二、三年級開展相關創新創業技能教學以及專業實踐教學,尤其是三年級可適時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訓練醫學生熟練應用創新創業技能;四、五年級可以依托學科競賽進一步提升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17]。同時,在各專業日常教學活動中以全面滲透方式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以臨床問題、學科前沿啟發醫學生思考。此外,學校還可將部分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并設置相應的學分,以引起學生的重視[25]。
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也會限制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因此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也是醫學院校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Hsin Te Wu 等探索開設由擁有專業技能的教授、行業專家和擁有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共同主持的創業實踐課程[26],導師和商業管理專業人員提出建設性意見來提高創業團隊的成功率,鼓勵企業界與學術界合作,共同培養人才。這種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不僅可以通過實訓提高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能夠加強醫學院校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張金波等也提到可以建立雙師型師資,形成有精力、有激情、有系統的創新創業理論專業型師資和有創業經驗、熟悉市場、熟悉政策的合作型師資兩大類師資體系[16]。因此,可以建設由熟悉醫學專業的臨床醫生和熟悉創新創業專業知識的指導教師組成的雙指導教師隊伍,指導醫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帶領醫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不同于其他專業理論與實踐經常出現脫節,醫學的臨床問題常常能快速反映到教學中,這是因為醫學院校通常擁有自己的附屬醫院或合作醫院,具備校企聯合的先天優勢。現階段可充分發揮醫學院校附屬醫院的優勢,組織學生參加假期見習、課間實習,理論結合實踐,從實踐中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鍛煉實踐能力。在假期見習、課間實習過程中,有條件的學生也可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組隊,以加強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醫學院校的創新創業資源通常有限,無法給醫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6],因而可以利用醫學院校的校企聯合、實驗室等先天優勢,與其他學校開展校校聯合,促進各學科創新創業資源共享,為醫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大的助力和更多的機會。
Daniel P McCarthy 等發現臨床外科醫生常常缺乏創新創業相關基礎知識,很難投入大量時間來接受創新教育[27]。而Al Musawi Safa 等則提到醫生對病人的需求都有獨到的見解,因此最適合發現并解決問題[15]。因此,筆者考慮可以依托創新創業大賽、學科競賽等平臺建立一個由臨床教師發現問題、雙指導教師帶領大學生團隊解決的“臨床難點—創新創業”實踐體系,以此鍛煉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醫學院校具有校企聯合優勢,臨床問題也能快速反映到醫學教學中,這就為“臨床難點—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臨床難點—創新創業”實踐體系: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即為“臨床難點”,可迅速反饋到醫學生日常教學中,引起醫學生思考。指導教師帶領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以“臨床難點”為主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制訂詳細的項目計劃書,吸引社會低額投資或政府扶持款項。最后團隊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借助創新創業大賽、學科競賽等平臺和契機,將解決方案完善為具有可行性的優質項目,并得出初步成果。對于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優質項目,可繼續吸引社會力量投資,進一步發展成初創企業,逐步實現成果轉化,進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價值。
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助力,醫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更是醫學院校的重要目標。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應結合醫學專業特點和醫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全面全程教育,依靠現有條件,發揮醫學院校自身優勢,科學系統地培養醫學生,而不是脫離醫學進行簡單意義上的創新創業教育。同時,各專業也具有自身特點,如何結合本專業特點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應隨著畢業或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的結束而結束,而應終身堅持,同時醫學院校也要提供資源和條件,幫助醫學生在畢業后、就業后繼續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總之,醫學院校應摸索出適合醫學生的創新創業培養模式,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發展提供創新型人才,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