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璇
(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430)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智能手機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正推動著教學課堂發生變革,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課堂,到多媒體教室,到白板技術,信息化技術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的升級帶來了教育時空的顛覆、教育方法的變革、教育質量的提升,智慧職教“云課堂”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云課堂”是通過構建“云”“網”“端”為一體的數字化教學平臺[1],利用云理念和云技術打造的一種在線開放課堂[2],它為化學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對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復習、評價反饋等產生新的啟發。筆者嘗試在中職化學教學中引入云課堂,利用云技術進行在線組課備課、在線資源推送、線上線下教學、在線評價反饋,把課堂搬到“云”端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的化學教學課堂。
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互聯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讓更多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平臺上實現共享,如國家資源庫、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可汗學院等。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互聯網+”給教師提供的平臺,調動全世界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全球化,提高組課備課的質量。
由于筆者所授課的對象為藥品專業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調用國家職業教育藥學專業教學資源庫優質的顆粒化資源,并結合無機化學教學大綱和學情,將顆粒化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形成有文本類、圖片類、視頻類、動畫類、案例類、課件類和微課類的無機化學教學資源庫,實現了在線組課備課,提高了備課的質量與效率,為高效課堂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云技術正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自主化”“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云技術支持自主學習、在線學習、在線預習將成為必然趨勢。
在線組課備課后,筆者讓學生在手機上通過掃二維碼下載“云課堂”的App,利用筆者提供的邀請碼進入云平臺上筆者構建的無機化學課程課程。在上課前一周,筆者在云平臺上從自己的教學資源庫中調用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如教學課件、微課、學案、視頻、動畫等,通過云平臺推送資源,引導學生在上課前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手機登錄云課堂進入無機化學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和在線預習。引導學生將自主學習或在線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云課堂的“討論活動”中與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在線討論交流,最后完成在線作業檢驗預習效果。筆者通過學生在云課堂上的討論交流收集學生預習過程中的問題,并通過在線預習作業檢驗學生預習效果,對學生自主預習的程度有一個初步的判斷,確定課堂教學難點,調整教學設計。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教育學生做人。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盲目信息化,而忽視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質的培養。筆者嘗試把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融合在一起,利用“云課堂”,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課程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高效率的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3]。如在“化學反應速率”這節的教學中,筆者結合云技術通過“頭腦風暴引任務—小組協作制方案—實驗探究得結論”3個環節來完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這個知識點的課堂學習。
1.3.1 “頭腦風暴”引任務 筆者利用手機在“云課堂”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進行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在手機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同時參與思考與回答。筆者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送花”“加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頭腦風暴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催化劑壓強等,再引出任務:如何探究這些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呢?進入第二環節。
1.3.2 小組協作制方案 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設計“濃度、溫度、催化劑、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驗方案,通過畫圖或表格的形式把方案畫在白紙上。利用云技術中的“拍照上墻”這個功能,將學生的方案“隨拍即投”展示在屏幕上,并讓各組派代表講解方案并解答其他組學生的疑問,“隨拍即投”將學生思考進行現場投放,實現及時反饋,可以當場解決。方案通過后方可進入第三環節。
1.3.3 實驗探究得結論 在中職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實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要讓其掌握規范的操作技能,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職業素養。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其在學中做、做中學,并利用云平臺“實物展臺”這個功能將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代表性的實驗操作和現象錄制下來并進行展示,將操作細節擴大,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點評,激發其學習興趣,強化規范的操作技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問解、解決問題等能力。
1.3.4 在線評價反饋 當學生在“云課堂”學習時,整個學習過程中系統會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到課后復習,他們的每一步學習行為都會形成一目了然的“數據”。在學生預習過程中,筆者通過云平臺可以跟蹤學生的預習情況,如學生課前是否觀看課件、微課、視頻,是否參與討論等,而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課堂活動的頻率與準確性、測試分數等都會如實地記錄在云平臺上。筆者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從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合作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全面評價學生,并提出更具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實現了真正的過程評價與全面評價,提高了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在“云課堂”教學應用中,必須解決無線網絡問題,使教師和學生能用手機通過無線網絡登錄云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要利用“云課堂”中的“實物展臺”這個功能時,必須讓筆記本電腦和手機處于同一段無線網絡,才能實現這個功能。在“云課堂”教學中,學生要用到手機、電腦進行課堂學習,而由于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進行學習時,有些學生可能會利用手機進行聊天、玩手機游戲、看電影等。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掌控能力,設計好教學環節,如在需要利用手機進行線上學習時,設計好時間限制,時間一到就自動關閉,讓學生放下手機進行線下學習,參與到課堂的各項活動中來,培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達到“共情”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把握好云技術應用的度,不能讓學生整節課都沉迷手機,而忽視線下課堂教學的優點和必要性。應結合教材內容和人才培養目標,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