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娟 ,孫一勤 ,李 暉 ,鮑洪雅 ,肖 功
(1.紹興文理學院醫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2.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浙江 紹興 312000;3.紹興市中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之基石,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是留學生學習中醫課程的重要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留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對傳播特色鮮明、世代相傳的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發展我國對外中醫藥教育的迫切需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留學生中醫教育教學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且存在諸多問題[2]。如何因人制宜,設計與時俱進、科學高效、個性化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O-AMAS是一種有效教學模型[3],包括教學目標設計(Objective)、迅速激活(Activation)、多元學習(Multi-learning)、有效測評(Assessment)和簡要總結(Summary)5個環節,由南開大學專業教學團隊研發。O-AMAS模型通過組織有效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深入學習,以學習結果為導向,以良性互動為驅動,實現教學目標深度滲透,教學對象深度參與,其教學方法科學可行,模型層次清楚,效果可控可見,師生體驗極佳。近年來,該教學模型逐漸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應用。本文根據留學生特點,從存在問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基于O-AMAS模型,設計一系列教學手段,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進課堂互動,提高教學效率,為留學生中醫教學提供參考。
文化背景差異是橫亙在留學生與中醫藥入門教育間的一道“關”[1]。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國內學生自幼受傳統文化熏陶,對中醫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有著獨特優勢。比如天人相應、道法自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陰陽五行、精氣神等這些在留學生看來模糊費解的理論[4],國內學生卻能自然而然地理解。這種差異導致留學生較難適應現行的、與國內學生同質化的、常態化傳統中醫教育模式,更無法形成中醫思維,最終影響留學生教育效果與質量,使中醫藥文化向外傳播、對外教育、走向世界受阻。傳統文化是中醫的“根”,中醫的基本理論、臨床各科的理法方藥,均植根于此。
現有的常態化教學模式并不適合留學生中醫教育。我校近幾年招收的留學生來自各個國家,年齡跨度大、教育背景不同、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個人學習能力不同,導致其對教學目標及內容理解存在偏差,無法在短期內適應國內現行教學模式?!叭蛑埔恕笔侵嗅t基礎理論的精髓,而理想的因人制宜教學模式的建立,所需的巨大人力和物力,也是現階段無法達到的。近年來,雖然部分高校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和探索,但仍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進一步探索留學生中醫教育仍有重要意義。
O-AMAS模型在課程設計上符合SMART原則,即教學目標是具體的、可測量的、可達到的、現實的和有時間限制的。首先,教師應充分認識現代醫學與中醫理論體系的差異性,考慮西醫院校中醫教育的特殊性,明確留學生中醫教育教學目標。我校留學生的日常學習主要為現代醫學課程學習,對西醫理論體系及思維方式已有所了解。具體而言,就是西醫認識疾病,從宏觀到微觀,對疾病病理生理機制等進行研究。而中醫則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為指導,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核心,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為基礎。中西醫思維方式的截然不同,易導致西醫院校的留學生習慣以西醫思維去理解中醫知識,甚至容易進入誤區、提出質疑,懷疑中醫藥的科學性、嚴謹性,降低學習熱情及興趣。作為教師,首先應讓留學生認清中西醫思維模式的區別,認識到中醫雖以哲學思想為指導,但其科學性已經歷了千百年來實踐的考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宏觀出發認識疾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后,對西醫院校留學生中醫教育教學目標[5]進行科學定位,即在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上,認識中醫的醫學觀、疾病觀、治療觀等,將中醫作為一種特色文化教育,重點培養中醫思維。最終對中醫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認識,進而相信中醫,傳播中醫,學習中醫。
課程框架:運用南開大學研發的O-AMAS模型,以留學生為教學對象,對教學內容(45 min)、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其中,5 min用于課堂激活,30 min用于多元學習,5 min用于有效測評,最后5 min進行簡要總結。
課堂的迅速激活主要包括激活學生的身體、情感和認知3方面。激活身體,即讓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充沛精力,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課堂學習;激活情感,即讓學生與教師有親近感,與教師主動溝通,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激活認知,即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新知識。具體設計思路如下:(1)通過微信號“嗨!中醫,你好!”等下載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如穴位治療感冒),對中文字幕進行英文翻譯,在課堂上播放,引入中醫穴位治療。目的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話題參與度,潛移默化引入課程內容,傳播中醫文化思想。(2)帶入情景。詢問留學生所在地區有無民族特色治療,活躍課堂氣氛。(3)對回答踴躍、分享內容有趣者給予表揚。(4)教師簡要總結,引入課程內容。
多元學習是教師在課堂上利用直接教學、合作教學、同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學習。一般遵循直接教學占40%、小組學習占40%、個別化學習占20%的彈性教學組織原則。本課程30 min的多元學習采用直接教學20 min、同伴教學10 min的安排。以針灸章節教學為例,具體教學設計為:(1)利用錄像教學,刺激視覺。針灸操作教學有賴于教師示范。所以首先利用錄像展示規范的操作,旨在通過視覺刺激,加深留學生對針灸動作、行針技巧等的理解。(2)在教學時播放錄音,刺激聽覺。教學時播放具有濃厚中醫特色的中醫五行音樂,作為實施針灸的背景音樂,刺激學生聽覺,使學生感受中醫氛圍。(3)學生小組針灸實踐,刺激運動覺。教師示教后,學生自愿組隊,選定小組長,練習針灸操作。組內交流、討論,之后總結學習心得,全面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期間教師協助指導,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4)教師根據同伴學習情況,總結反饋。強調學生操作中的不規范之處,再次示教,強調要領要點,必要時反復示教。
美國著名學習測評專家Rick J.Stiggins說過,教師教學中應有大約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于測評及其相關活動。測評對于學生、教師和學校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測評包括測評的設計、實施、反饋3個環節。測評方法有視覺型測評、口頭測評、書面測評、操作以及項目式測評。有效反饋包括任務性反饋、過程性反饋、自我調節性反饋、自我性反饋。有效反饋具有6個特點,即與教學目標一致、具體的、可行動性、及時的、過程性、用戶友好的。有效反饋有多種方法,比如RLOLOR互動反饋模型。RLOLOR反饋在引導學生自我調節、自我反饋方面,比教師單方面反饋更加有效。
在中醫基礎理論課堂上進行RLOLOR反饋,具體操作如下:選擇一組學生進行模擬人的針刺穴位“足三里”操作,明確操作評價標準。待該組完成操作后,要求其進行反思,說出感受、好的地方,以及在練習中都注意了哪些地方。然后,其他組學生與操作者討論哪里做得好,值得學習;哪里做得不好,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最后由操作者提出改進方案。
簡要總結是每個教學單元的點睛之筆,可以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并反思深化,使所學知識轉化為可以付諸實踐的技能,真正實現“以學習產出為導向”??偨Y對于提高學習效率非常重要。教學總結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記憶留存率。記憶留存率與時間有關,如果課堂上有較多總結活動,學生就可以不斷理解、深思、擴展。因此,總結是教學實踐的必要環節。有效總結分為兩方面,即鞏固知識和反思深化。鞏固知識是向后看,回顧學習過的知識;反思深化是向前看,是把知識完全吸收后內化為汲取新知識的土壤。在進行多元學習和有效測評后,教師用5 min時間對實踐情況進行簡要總結。
總結活動中,“大家說我來猜”應用性最強,最適合某個知識點以及概念的總結,且操作簡單。具體步驟為:根據學號選擇留學生,要求其背對黑板,面向全班,教師在黑板上寫一個中醫基礎概念,其他留學生解釋這個概念,由該留學生說出概念,猜中后換下一個學生。這個活動能提高學生注意力、主動性,操作難度不大,實用性強,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理論知識,有效總結,提高學習效率。
將O-AMAS模型應用于留學生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以學習產出目標為導向,極大地激發了留學生課堂學習熱情,教學效率顯著提升。留學生在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有效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臉上有笑,眼里有光,過程有趣,學習有效”[3]。O-AMAS模型操作性強,是適合留學生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型,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