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素珍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52)
2020年初,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爆發,各行各業各族人民都積極投身抗疫隊伍中,涌現出很多感人事跡,特別是醫務工作者,奮不顧身、逆向前行,展現了醫護人員的使命和擔當。同時,也讓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醫療衛生行業、醫務工作人員以及醫學院校學生身上。藥學專業學生作為醫學生中的一員,更應該繼承和弘揚無私奉獻的抗疫精神和愛國精神。因此,疫情背景下,提升藥學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課程思政要列為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并提出思政工作要切實合理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課程思政工作應該抓住這次契機,真正做到“因事而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醫務人員或即將從醫的醫學生是一場特殊的考驗,考驗醫學生心理素質、職業態度及愛國情懷。王麗瓊等[1]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醫學生擇業就業心態影響及結果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明顯增強了醫學生的職業自豪感,醫護人員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人們把更多的目光和希望聚焦到醫護人員身上,而醫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崗位和職業認同感提高,這有利于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未來職業發展。張惠娟等[2]的調查顯示,疫情下,大多數醫學生領悟到了不畏生死、勇于奉獻的醫者精神,而且專業思想穩定、職業態度優良,為其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職業素養。池莉莎等[3]也表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完全可以把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作為案例,融入家國情懷、無私奉獻等思政元素。因此,此次疫情作為契機,在醫藥衛生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效果顯著,意義深遠。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首次提出課程思政,其內涵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各類課程要互相協調、配合,以構建全程、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其實質就是在各種專業課、通識課中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4]。藥理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藥學之間的橋梁學科,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而藥學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關系到其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的認識和態度,甚至關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因此,在藥理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藥理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唯物辯證、愛國情懷、奉獻精神、責任意識、法治觀念、生命觀念、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等精神,覆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個方面。藥理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備課,查找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自然銜接與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思想政治素質。
藥理學課程中,有多個章節的內容涉及愛國主義精神。緒論中,有關我國在藥學著作上的研究進展,展現了我國藥學研究的悠久歷史,特別是《本草綱目》被翻譯為多國語言,為促進我國及世界藥物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內容的講述,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民族自豪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教師在開始講授藥理學緒論時,可以結合中醫藥在抗病毒中起到的療效和重要作用,從而提升學生對藥理學的學習興趣和對中醫藥的認識及民族自豪感。在講述各論部分具體藥物時,涉及我國自行研發合成的藥物,如東莨菪堿、抗癲靈、結晶牛胰島素、屠呦呦與青蒿素、陳克恢與麻黃堿,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事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在講解“藥物效應動力學”這一章節中有關藥物的防治作用與不良反應時,可以介紹唯物主義辯證法,介紹事物的兩面性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講解中樞神經系統藥物時,比較中樞鎮痛藥與解熱鎮痛抗炎藥的異同點,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通過辯證思維的引導,有利于科學世界觀的形成[5]。
“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這一章節中,講解心理因素對藥物效應的影響,列舉“安慰劑”案例,啟發學生作為醫護人員應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治療,用自己良好的語言、態度和行為去開展心理工作,培養學生仁愛、有責任、有擔當的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講解傳出神經系統藥物沙丁胺醇,引用“瘦肉精”案例,提醒學生在掌握先進技術的同時,更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真正將先進的醫學技術用于促進人類健康。講解糖皮質激素時,列舉2003年“非典”期間我國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再結合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過程中涌現的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跡,進一步深化奉獻、愛崗敬業精神。
講解糖皮質激素藥物時,引入2021年1月7日網絡上備受關注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引起的“大頭娃娃”事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強化責任意識、法治觀念。在講解緒論這一章時,通過介紹我國藥品相關法律法規,如《新藥審批辦法》《藥品注冊管理辦法》《藥品管理法》,加強藥學專業學生的責任和規范意識。講解麻黃堿時,介紹麻黃堿是合成冰毒的成分,目前全身麻醉藥的使用已列入《麻醉藥品管理規范》,鎮靜催眠藥的使用已列入《精神藥品管理規范》,將責任意識和法治觀念深植于學生心中。
緒論中,藥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實驗過程中的科學、嚴謹和創新精神至關重要。講解抗心絞痛藥硝酸甘油作用機制時,列舉科學家追求真理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事例,引導學生樹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理性精神[5]。講解抗瘧藥青蒿素的發現過程,結合屠呦呦團隊勇于探索創新,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挖掘藥理學課程思政元素,是實現課程思政的第一步,需要教師利用適當的方法,將課程理論知識與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和結合。首先,要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政素質。專業教師不僅要掌握藥理學等藥學專業相關知識,更應該利用書籍、網絡、新聞廣播等媒體豐富自身思政理論知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其次,教師要認真備課,教案要有可操作性。再次,恰當的方法很重要,教師可以利用傳統講授法,深入淺出地講解;也可以利用案例教學法,列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關注度高的一些實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在討論中思考和學習;教學過程中采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然融入思政教育[5]。最后,科學的評價是促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動力。對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能激發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因此,院校要合理規劃專業教學評價與思政教育評價的占比,將以往過于偏重專業教學評價轉變為專業教學評價與思政教育評價并重[4]。加強職業道德尤其是師德建設,是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內在動力,完善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則是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外在動力。只有內外結合,才能激發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