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熙,韓一平,黃 怡,董宇超,白 沖
(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上海 200433)
呼吸系統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患病人數多、醫療負擔重,隨時出現的突發、疑難、危重呼吸系統疾病日益成為臨床醫生面臨的嚴峻挑戰。呼吸專科醫生無論在日常醫療工作還是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急危重癥救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成為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學融合型人才已成為呼吸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務。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專培)是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礎上形成的一項針對亞專科醫師培養的畢業后醫學教育手段,旨在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特色鮮明、能夠獨立且規范從事專科疾病診療工作的專科臨床醫師,被認為是培養專科醫務人員、全面建設呼吸與重癥醫學(PCCM)專科醫師人才梯隊的重要途徑。自2018 年起,我科在專培過程中逐步建立能力標準、課程體系、培訓證書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課證融合教學改革構想,堅持課證融合、學賽互促、項目引導、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員順利通過考核,獲得PCCM 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現介紹如下。
課證融合是指以專科培訓合格證書為導向,以實現學員充分就業和有效就業為目標,將考證項目、就職崗位與課程體系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要求課程設計與培訓對應,課程教材、教學內容與考證內容一致,通過課程學習,幫助學員獲得培訓合格證書[1-2]。課證融合中的“課”,指圍繞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的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計劃,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學活動;“證”即證書,是指專科培訓合格證書,表明持證者的操作能力和職業勝任力。《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細則(試行)》規定,PCCM專培學員培訓結束后應達到高年資呼吸科主治醫師水平,通過考核者獲得PCCM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該證書是其職業生涯發展及未來求職的一項重要證明。既往職業教育相關領域的文獻[3-4]表明,課證融合教學模式是實現“勝任力導向”的重要途徑,直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和培訓合格率。對于同樣具有專業技能培訓屬性的PCCM專培項目而言,開展課證融合教學模式有助于學員在培訓中明確方向、把握目標、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專培的顯著特點是與職業崗位要求緊密結合,能直接、準確地反映特定職業的技能標準和操作規范。課證融合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勝任力導向”為原則,融“證”于“課”,以“課”為主,讓學員盡快適應未來就業崗位,實現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對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升學員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我們根據PCCM專培方案和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在科主任帶領下,成立PCCM 師資隊伍,邀請呼吸學科相關領域的院內外專家組成多學科師資團隊,其中包含心血管內科、急診內科、外科ICU、神經內科ICU 等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高級職稱教員,下設亞專業小組組長,建立多學科導師小組。定期召開教學討論會,組織學習《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細則(試行)》[5]。各亞專業組長結合教學大綱及學科最新進展,梳理教學重點,明確學員應具備的崗位勝任力,確定PCCM課程(包括理論課及實踐課),編寫《醫師考核培訓規范教程(呼吸內科分冊)》及《PCCM專培醫師常用臨床技能掌中寶(袖珍版和微信版)》等內部教材,方便專培學員隨身攜帶,及時查閱復習。
教學改革,教員先行。教學能力提升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為了加強師資培訓,分批次組織多名教員參加呼吸學科建設明道講壇等學術會議,組織教員赴北京、上海、廣東的多家PCCM 示范基地觀摩學習,開闊教員視野、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及培養標準,讓參加培訓的教員進行科室匯報,以便全體教員及時了解前沿知識,增進對教學改革的認識。將PCCM專培中的教學任務整合分類,專培期間(3 年)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安排教學內容,采用模塊化、階段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開展機械通氣、ECMO、重癥醫學呼吸管理、支氣管鏡應用、肺癌診治進展、氣道疾病基礎研究、肺部影像學檢查等專題系列講座,由亞專業組長集中教學。集中學習有助于學員圍繞相關專題拓展思路、強化記憶及靈活應用。每周舉行疑難典型病例教學查房,以學員討論為主,交流診治經驗,吸取教訓。還可通過微信進行理論考核,評價教學效果。如果把專培內容比作一張拼圖,不同模塊內容就像大小不等的圖塊,只需一塊塊地學習、掌握,最后就能拼成完整的圖畫。教學過程中針對成人能自我激勵和自我指導,目標明確,將經驗帶入學習,更喜歡有相關性、實踐性很強的內容等特征,創新教學設計,綜合運用PBL、CBL[6]、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充分利用醫院現有教學資源,通過課前預習、模型演練、臨床實踐,讓學員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技能培養是PCCM專培的重要環節。我們結合PCCM學員特點,寓教于樂,讓學員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通過不斷參加比賽幫助學員樹立自信、加強團隊協作、實現自我提升[7],讓學員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綜合素質。基地組織開展多種競賽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并對優秀學員給予獎勵。教員在指導學員參賽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學員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學習動力得到激發,學習潛力得以發揮。
基地教員堅持“以就業崗位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資格認證為載體”原則,鼓勵學員參加教員、科室的研究項目(藥物臨床試驗、多中心臨床研究)或申請科研課題。學員受項目驅動、任務驅使,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例如,通過負責臨床試驗,掌握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在篩選患者、臨床用藥、定期隨訪過程中掌握臨床試驗的倫理準則、規范操作、病情評估方法、醫患溝通技巧等。實踐中,教員實時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對學員專業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還能幫助其早日獲得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合格證書,為日后從事臨床試驗工作奠定基礎。與學員的互動激發了教員的教學熱情,營造了“處處是課堂,事事依證行”的氛圍,有助于提高學員學習積極性,培養學員工作獨立性、規范性及嚴謹性。
主觀能動性是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讓學員互相學習、交流比個人摸索前進更有效[8]。定期召開教學聯系會,營造學員交流經驗、提出意見與建議的良好氛圍。在臨床實踐時,由PCCM 學員自主成立互助小組,例如,支氣管鏡檢查、深靜脈置管、氣管插管、超聲或CT 引導下穿刺時,在教員指導下互為操作者及助手,既能提高操作安全性,又能培養協作精神;定期舉辦PCCM學員小論壇,分享個人遇到的有意義的病例,討論可完善及改進之處;成立思維導圖訓練營,要求每位學員針對臨床問題查閱文獻,繪制思維導圖,拓展思維,形成知識網絡,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青年醫師培養,使其成為呼吸醫學的中堅力量及推動呼吸學科發展的生力軍是PCCM專培的宗旨。建立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成為國家意志[9]。目前,PCCM專培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制度還需不斷完善,課證融合作為一種新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在PCCM專培中的應用經驗有限。作為PCCM專培工作的參與者,筆者希望借此機會進一步探索課證融合教學模式,夯實教學基礎,提高教學質量,做好PCCM專培工作,為培養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呼吸專科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