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永帥,金 姍,張丹參,吳蘭芳,張瑞娟,王非凡,李 蘭,李佳瑛,鄭玉光*
(1.河北科技大學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8;2.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200)
藥用植物資源是中醫藥產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藥用植物資源是維持生態物種多樣性的重要環節。近十多年來,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中藥材用量急劇增加,生存環境的變化及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致使藥用植物資源分布與棲息地發生改變,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面臨巨大危機。
為了解我國中藥資源本底情況,建立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庫,對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保護和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9 年開始籌備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并按照統一普查技術規范和進度要求開展普查工作。河北省從2012 年開展40 個項目縣的普查試點工作,2017 年、2018 年和2019 年每年均新增24 個項目縣[1-2]。筆者作為河北省中藥資源普查第五普查隊成員,承擔河北省康保縣、博野縣、深澤縣和元氏縣等7 個縣的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在普查過程中調研相應縣域藥用植物資源分布情況,發現一些縣域存在藥用植物資源遷移及被破壞等現象,對目前藥用植物資源現狀進行思考和分析,總結藥用植物資源面臨的問題,在資源保護和開發方面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參考。
河北省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燥大陸季風性氣候,溫度適宜,降水集中,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資源豐富。近年來,全球氣溫增幅上升,河北省一些地區的氣候也發生了變化,導致藥用植物資源日漸減少。比如,河北省深澤縣地處平原,沒有山,河流較多,土地基本上是沙壤土和黃沙土,多為農田,種植作物以玉米為主,防護林基本上是楊樹和柳樹。隨著全球氣溫變暖,深澤縣的氣候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氣溫逐步升高,降水量呈波動性下降,導致深澤縣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惡化,破壞了植物資源野生棲息地和繁衍環境,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日益減少,部分物種瀕臨滅絕。另外,河北省康保縣地處冀蒙結合部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位于西北部的壩上草原,屬陰山穹折帶,其災害性天氣多發,以干旱最為常見,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生長在康保縣的龍膽科植物達烏里秦艽(根入藥,中藥名秦艽)是一種珍稀的野生藥用植物。由于天氣干旱,氣溫偏低,植物生長緩慢,導致該藥材的數量越來越少。在康保縣存在類似情況的野生藥用植物還有桔梗科植物沙參或輪葉沙參(根入藥,中藥名南沙參)和唇形科植物黃芩(根入藥,中藥名黃芩)等。
藥用植物有其生長規律和周期,部分藥用植物再生能力較弱,生長周期長,人們在利益的驅使下不顧植物生長規律過度采挖,破壞了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甚至使一些珍稀藥用植物瀕臨滅絕。筆者在普查過程中發現很多鄉鎮存在濫采濫挖野生藥用植物現象。例如,普查康保縣時,通過探訪當地居民得知當地的野生藥用資源有豆科植物甘草(根和根莖入藥,中藥名為甘草),大戟科植物狼毒(根入藥,中藥名為狼毒),麻黃科植物草麻黃(草質莖入藥,中藥名為麻黃)等。由于甘草、狼毒及麻黃等藥材用藥部位特殊,需要將植株全部挖出,而其又是多年生植物,生長周期較長,所以要合理控制采挖量[3]。但是,筆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當地居民經常“斬草除根”地采挖,致使許多野生藥用植物越來越少。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重心不斷從城市轉移到偏遠郊區,導致野生藥用植物的棲息地與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部分高污染企業為了謀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將未進行處理的“三廢”違規排放到大氣、土壤、地下水和河道中,極大地影響了藥用植物的生長和生態平衡。例如,2019 年在進行藥用植物資源普查時發現,滹沱河部分區域河水顏色異常,可能由于企業在河水中排放化工廢水導致河水變色,影響當地居民正常飲用,附近的莊稼以及野生植物生長也受到影響。在滹沱河附近,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的植物(如廖科植物萹蓄、車前科植物車前、禾本科植物狗尾草等)都無法生長,而那些對氣候、濕度、土地酸堿度等條件極其敏感的珍貴野生藥用植物更是不復存在。
多年來村民大面積開墾荒地,農田面積逐年擴大,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導致土壤污染、土質下降、作物生長受抑等,這些變化影響了藥用植物的正常生長。筆者在普查時了解到博野縣曾有一座植物繁多、植被豐富的土山,由于要開墾農田,便將其鏟除變為農田;境內一條河流也因過度灌溉農田而枯竭,影響了當地藥用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另外,筆者在普查過程中經常可以看到牧民放牧,這些牛羊以草本植物為食,牲畜過度啃食后,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當地藥用植物品種減少。筆者在康保縣普查時發現,當地畜牧業發達,牧民過度放牧導致大部分植物植株平均高度不超過20 cm,草地植被覆蓋率低,藥用植物資源品種相對于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時有所減少。
中藥栽培是維持中藥資源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途徑,中藥栽培品質量嚴重影響中藥材市場秩序與中醫藥行業發展[4]。河北省安國縣素有“藥都”之稱,其周邊的博野縣也有許多藥農種植中藥,然而筆者在普查過程中發現,由于沒有科學的藥材種植知識與技術支撐,導致出現引種藥材來源不明、品種混亂等問題,以至于藥材質量參差不齊。除此之外,有些不懂種植的農戶盲目跟風,違背藥用植物生長習性,而不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也會影響中藥材品質。
建立一套完善的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管理法規,是推進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證。自1984 年以來,國務院先后頒布《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5]。中藥資源保護與管理雖已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但監管人員數量和執法力度相對不足。針對這一現象,各地政府應逐步完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的地方法規和實施細則,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障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工作正常開展。
建立自然保護區和藥用植物園是對藥用植物資源尤其是瀕危物種最切實可行的保護手段[6]。此次普查中發現,河北省康保縣有許多牧民放牧,但是過度放牧會影響草原植物群落類型、蓋度、生物量及土壤特性,引起土壤質量退化,藥用植物生長困難等。筆者建議將受破壞嚴重的地點設為禁牧區,發布禁牧令,明確草原禁牧區域、禁牧期限,使藥用植物恢復生長;在當地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危及被破壞的藥用植物,增強當地居民保護意識。
合理的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植被。筆者建議,對一些坡度較大的農田,應合理退耕還林還草,防止山體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物種的多樣性。
了解野生藥用植物生長周期以及生長特點,逐步恢復某些道地藥材的野生環境,進行野生撫育,保證其藥效及質量[7]。對于某些生長周期短的野生藥用植物,制訂采收計劃,合理采挖,采集留種。從長遠出發,尋求可持續發展,保證野生資源繁衍生息。此外,對各類型保護區、植物園、種質基因庫和中藥材生產收購部門進行綜合管理,協調合作,平衡資源的產出、投入,將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結合起來,在充分利用資源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更好地發揮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區對保存物種資源、維持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
針對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過程中發現的中藥材種植栽培中存在的問題,參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進行安全、優質、高產、穩定、可控的規范種植。現場檢測和分析水、土、大氣,實時管控中藥材生長環境;制定種質種苗質量評價標準,選育優良種苗進行良種繁育;禁止使用高毒、劇毒農藥,合理施肥;活性成分動態檢測,明確采收期,科學采收。對藥農進行種植知識培訓,通過科學種植和培育,逐步提高中藥栽培品的質量,滿足生產需要。從源頭上保證中藥材質量,進而提高栽培藥材資源的儲量,促進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河北省大部分縣的經濟以農業為主,村民對中藥資源相關知識了解有限,“藥用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許多人的錯誤觀念,極大地影響了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因此,政府要建立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機構,承擔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和監督管理職責,在中藥經營過程中加強立法監督,與其他部門相互配合,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對保護藥用植物資源的宣傳,使人們意識到中藥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以及生態穩定的重要性,增強公眾中藥資源保護意識,實現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藥用植物資源是中藥產業的根基,關乎民生和社會穩定,關乎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是全球競爭中國家優勢的體現,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當前藥用植物資源現狀嚴峻,許多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處于枯竭狀態,致使中醫藥持續發展受到制約。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行政管理體系、技術措施、經濟措施,才能更好地實現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藥用植物資源是中醫藥行業的生命線,只有合理利用和保護,才能促進中醫藥行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