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光,武 為
(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是對課程思政的科學概括和集中闡述,也是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引入價值觀教育,以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醫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具備終身學習能力、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因此,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在醫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三觀”教育及職業道德教育,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良好途徑。本文從病理學課程特點出發,挖掘病理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與病理學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推進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
病理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為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在培養醫學生成為合格臨床醫生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病理學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對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病理學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1]:教學內容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疾病發展中的損傷與抗損傷規律,炎癥時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科學性和客觀性強,學習時往往需要追根溯源、融會貫通;指導性和實用性強:患者出現的癥狀和體征、病情的演變等均可用病理學知識來分析解釋。由此可見,病理學蘊含辯證法、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唯物主義思想以及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等豐富的思政元素,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提供了教學素材。
以往在病理學教學中也有人文教育的融入,但缺乏思政教育目標以及科學系統的教學設計。病理學教師雖然經過長期醫學專業訓練及臨床實踐,但缺乏思政理論背景,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傳授,忽視從思政角度對學生因材施教,因而達不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目標。
結合臨床醫學專業特點,根據病理學課程內容修訂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在原來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基礎上,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豐富課程內涵。(1)學習應用病理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培養臨床思維能力;(2)提升科學素養,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3)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與人際溝通能力,為緩解醫患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挖掘教學內容中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設計教學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
在病理學緒論教學時,列舉對該學科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的故事,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學生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和科學自信。例如,在病理學研究方法的學習中,介紹病理學家沈瓊教授研制“食管細胞采取器”的艱難歷程,以及為食道癌早期篩查做出的巨大貢獻。
在感染性疾病教學中,介紹我國疾病譜和死亡率的變化,尤其是寄生蟲病的流行狀況。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加大傳染病及寄生蟲病防治工作力度,該類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大大降低。通過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懷。
通過介紹醫學前輩的事跡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在講授淋巴瘤相關知識時,介紹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主任醫師陸獻瑜不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診斷疑難病例,糾正了許多錯誤診斷,減輕社會和患者負擔,還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用于醫學教育,將一生奉獻給國家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學習前輩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和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防病治病、救死扶傷是醫生的神圣職責。通過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關愛生命的意識和自覺性。在介紹空氣栓塞原因時,培養學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耐心細致的優良作風;通過視頻介紹其死亡機制時,融入實驗動物倫理教育,強調實驗動物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學生尊重、關愛、善待實驗動物,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潛移默化中規范學生職業行為,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在介紹老年性癡呆和帕金森病等疾病時,讓學生了解該類疾病的臨床表現及發展進程,培養學生對患者的關愛之情。
在課程教學中融入醫學與人文思想,培養學生醫學人文情懷,使其成為有溫度的醫務工作者。在呼吸系統疾病章節的學習中介紹醫務人員奔赴武漢災區防控疫情的案例。危急關頭,一批批來自不同地區的平凡的醫生、護士沖在醫療最前線,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通過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的事跡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的奉獻精神。在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章節學習中,介紹長期臥床患者血流速度減慢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要求學生在臨床工作中多關心患者,避免并發癥的出現,增強學生責任心,為打造和諧醫患關系奠定基礎。
臨床工作具有復雜、精細等特點,需要醫生間、醫護間以及不同部門配合,因此,團隊合作非常重要。在介紹良惡性腫瘤的區別時,先讓學生明確病理診斷的任務是通過病理特點判斷腫瘤良惡性,進而對其生物學行為和預后進行評估,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但是,腫瘤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因素很多,病理科醫生觀察到的只是一個方面,手術前和診斷時需要與手術醫生做好溝通;反過來,治療時臨床醫生也需要征求病理科醫生的意見。讓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大局意識、團隊合作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能為醫學發展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病理學教學內容中,無不滲透唯物辯證法。如炎癥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急性炎癥的不同結局均可以說明損傷與抗損傷、整體與局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授課過程中貫穿唯物辯證法思想,讓學生深入理解病理學表現出的事物普遍聯系觀點、發展變化觀點、對立統一觀點等哲學思想,在正確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辯證分析病情演變、疾病轉歸及解決臨床診療中的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通過在病理學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行,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但是要想提高病理學課程思政效果,“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還需加強以下幾方面。
專業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取決于任課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專業課教師要認識到育人不只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也是專業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這需要學校組織相關培訓,增強教師育人意識,提升教師育人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專業課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因此,課程思政的核心是提高教師思想覺悟、師德水平及人文素養,給學生做好榜樣。
醫學是一門貼近生活的科學,教師可通過PBL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采用問題引導、啟發、討論等形式,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性,發揮課堂立德樹人的功能。
總之,教師要始終保持學習熱情,緊跟時代發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和價值共鳴,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主戰場,為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