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林
(武警警官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高等教育總體規模和質量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飛躍,高等學校近年的招生規模接近1000萬人,這也為選拔培養高素質的體育運動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前高校體育訓練教育在各方面也有較大的改觀,無論是師資力量配備、訓練場地和器材供給還是學生整體素質上,受益于經濟基礎的帶動,都有了較大提升,不過與國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體育訓練的普惠性不強,學生的整體體育素質還有待提高,這需要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實現體育運動的普及和質量的增強,促進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
所謂體育運動訓練的概念,通常來說是由專業性的教練者向受訓練人員教授相關體育理論知識,并對體育技能進行示范、指導、練習,使其掌握一定的運動能力的過程,在鍛煉的過程中,受訓者的身體機能和運動技藝會有一定的提升,同時在經歷長期重復性的練習后,他們的意志力和耐力以及精神風貌都有所改觀,在開展專業性的體育運動訓練時要非常注意運動員必須有教練人員的指導和觀察下進行,自己獨立訓練的風險比較高。普通大眾對于體育訓練常常存在偏見,認為搞體育的人都是 “四肢發達、知識匱乏”,這實則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體育運動不僅是身體技能上的提升,還需要以科學的體育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同時運動員的理論素養、思想道德水平和身體素質都要具備,這也是高等學校體育教學中提高有效性所遵循的原則和目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三方面內容的融合協調開展。而在體育綜合能力的提升培養中,學校也要同時對運動技能和身體機能進行培育鍛煉,否則就會導致體能水平跟不上運動節奏的要求,受訓人員有一定的運動技藝,但是爆發力和耐力不夠無法到位的做出來或者是難以持續,這在網球、羽毛球、體操、跳水、游泳等田徑、水上項目中的訓練中顯得尤為突出,身體素質不強的情況下進行大量高強度的訓練還容易導致受訓人員的身體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所以高校體育運動訓練要根據學生的身體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因人而異,實施差異化訓練措施,切不可一刀切,反而有效性受到影響。
一是在體育訓練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儲備上,大學的知識學習能力和知識量都比較欠缺,高等學校的教學制度偏向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生的選修課程較多,都是根據其自身興趣開展的,但是受限于我國的體育運動氛圍不強,很多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都是專注于學習,對于體育鍛煉的涉獵較少,即使有些同學關注過體育比賽,參與了體育活動,都是不全面不系統的,因此在高校中選修體育課程受關注度低,同時必修的體育課程中,學生的理論基礎和身體基礎普遍較弱,受制于體育課程的課時的限制,老師也無法在短期內將系統性專業性的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也難以有效理解掌握訓練的要點和重點,這就難以有效達到預期的訓練目標,學生體育技能也很難提升上去,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實現較好的訓練效果;
二是在高校各年級的體育運動訓練課程設計的總體安排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沒有結合學生的身體實際統籌開展,課程設置的內容過于老舊,遠不能跟上體育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很多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體育訓練教學沒有開展,同時在體育競技市場化的大潮中,對職業性體育運動員的要求更高,其競爭也更激烈,而高等學校中傳統的職業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在訓練節奏力度、訓練方法上還沒有轉變,這就使得職業運動員存在市場輸送斷檔的風險。
生活質量的提升,青少年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當前課業負擔的加重,很多學生在大學之前的體育運動較少,同時大量高油脂、高糖分食物的攝入,也給他們的身體帶來了巨大負擔,肥胖等情況屢見不鮮,學生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爆發力、耐力、力量指標都有較大的退步,這就讓大學的體育訓練開展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如果再從身體素質專項提升開展,就需要更多的時間,那么專業性的體育運動技能教學也很難達到一定的成果。
很多高校在體育設施建設上投入不足,導致許多體育場地和地面設備常年失修,老化變形,同時新的專業化設備供應也不到位,缺乏硬件設施的保障,部分的專業性訓練和運動鍛煉項目不能按照標準要求開展,也會對學生的訓練帶來一定的身體安全威脅,而學生在面對這些老舊設施時,也會有一定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也會下降。此外,在很多公共區域特別是農村地區,僅靠中國體育福利機構捐贈和社會力量自助的體育設施,很難有效的開展課后的體育訓練鞏固工作,很多農村大學生在學校了解了專業體育知識,也進行了適當的訓練,而放假后回到家中卻鮮有機會再去鞏固,已取得的技能也會逐漸荒廢。
改革興學,制度先行,高等學校體育教學要實現突破,就要對當下與體育事業發展實際匹配的制度內容開展深入改革,一是要加強運動訓練管理的制度性建設,在參與范圍、師資保障、資金渠道、設施投入、信息系統建設方面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校領導要牽頭,體育部門、黨支部、團委、學生會以及其他院系要積極配合,將制度落實到實處;二是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緊盯當前體育產業化新趨勢,尋求與市場向銜接的體育訓練教學創新點,通過制度化的規范教學,吸引社會力量與高校合作開展體育運動教學和職業化的運動員培養,解決體育教學方面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
注重引才和內強相結合,運用多種渠道來保障體育教學的師資力量。既要加大現有體育教師的培訓教育力度,加強教學的監督與教學效果的考核評價,建立合理的教學激勵約束制度,引導體育老師緊跟當前時代步伐,改進教學方式,增強自身職業素養,努力學習體育領域的先進理念和訓練技巧,同時要對體育老師的工資結構實施改革,提高整體的教師福利待遇水平,讓體育老師留得下,教得好,又要持續推進新鮮血液的補充,從多方向,多渠道邀請和聘請專業教練、運動員和體育專家學者前來為師生開展體育講座和體育項目的實際訓練的指導,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建立高層次體育人才引進制度,鼓勵現有老師積極參與,調動他們的教學積極性。
體育精神的形成是推動受訓大學生提升鍛煉意志力的關鍵抓手,體育訓練會有大量的身體運動,將耗費大量的體力,身體上承受了較大壓力,但是適當的運動量可以對相應的肌肉關節適當的舒展潤滑,能夠將以前松弛的肌肉注入活力,有助于減少在劇烈運動中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當前一代大學生生活環境較好,常受到家庭的過分關愛,吃苦耐勞的品質普遍不具備,而體育訓練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的,很多學生具有較好的運動天賦,但因不適應高強度訓練半途而廢。所以在體育的過程中,德育很關鍵,要大力弘揚正向的體育精神,體育精神包含了運動員在訓練和競技中表現出的能力水平、精神風貌和規則意識,即更高更快更強的拼搏精神和公平公正公開的競技意識,同時涵蓋了在為達到目標在訓練過程中形成的毅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等,在團隊競技中具有良好的協作意識等等。高校體育課程應以理論教學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組織開展體育健將主題報告會,體育座談會,現場觀看體育比賽,觀看體育紀錄片,打造體育精神培育基地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的魅力,秉持體育精神為自身生活和未來發展起到的長遠積極影響,以此來強化大學生的體育精神的培育。
體育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有志于從事體育事業的運動員要長期忍受孤獨、高強度的訓練環境,久而久之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傳導至日常的訓練和后續的比賽當中,會對訓練成效造成很大負面效應,有時甚至危及身體健康。此外,有些運動員本身的心理素質不強,在比賽中很容易受到干擾,也有的運動員心理較為脆弱,當遇到失利的問題時就會一蹶不振。鑒于上述情況,高校要分層次的設立體育運動心理健康課,對于普通學生,主要以引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鍛煉意志為目的進行心理干預,培養他們樂觀積極開朗的生活心態,而對于職業運動員的培養上,就要運用專業的心理學教學方法,例如,催眠、心理干預等方式,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調試心理狀態的能力,使他們在運動訓練和比賽中以寵辱不驚的心態穩定發揮,不因精神狀態問題而導致比賽失利,留下較大的遺憾。良好的心態也能激發其更強的運動活力,甚至是超常發揮。
當前主流的調適能力提升方式是對人體的本體感覺開展相應的研究分析,研究人類在對身體的各器官組織如肌肉筋骨、關節神經等在瓶平穩和運動狀態時的感知情況,本體感覺也是人體感知系統的一部分,它的發揮效能對運動員的體育技能發揮和提升有著較大的影響,無論是在訓練還是在實際的比賽中,本體感覺較好的學生可以更為快速精準的知曉不同動作和強度下身體的變化程度,盡管這些感知情況不能明顯地在運動項目的外在表現中顯示出來,但是在日常的訓練中如果可以較好地培養出本體感覺,運動員就能更好的控制能量的釋放、動作幅度的有效控制,使得自身的動作姿勢更加協調,力量輸出更加順暢,力量爆發與蓄積更加符合科學節奏,以此來提升運動員的賽場的綜合應對能力。
綜上所示,在體育產業化,市場化資源配置主導體育事業發展的今天,高校作為體育人才輸出的重要培養基地,要針對傳統的體育運動訓練體系的弊端開展針對性的改革和完善,重點在體育習慣培養、體育精神樹立和體育方法創新上下功夫,使體育鍛煉更專業和實際,符合市場需求,著力提升訓練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