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北京 100081)
跨界民族在“一帶一路”策略中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相近的價值取向以及一脈相承的社會習俗和習慣法,在推進“一帶一路”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倡議付諸實踐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如恐怖主義、宗教勢力等因素的阻撓,讓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揮極具優勢的交流互動功能顯得尤為關鍵。為此,本文從“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邏輯出發,分析機遇與挑戰,提出跨界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跨界民族傳統體育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將國家以及地方層面的傾向性政策運用于體育文化節之中,發揮跨界民族在文化背景、價值認同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優勢,為“一帶一路”奠定政治互信與文化認同。
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不再是宣揚國威,如果跨界民族體育文化建設一味強調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因素,不能達成交流的目的,甚至會破壞邊疆穩定。推動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實踐主體中形成認同,需要先明確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實踐過程中“全球相關”這一實質。主要表現在國內外學者都在探索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對于發展較好的民族傳統體育全球學者都在學習其發展過程,爭取塑造更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在此基礎上,推動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各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實踐中得到認同。可以更好地落實責任意識,同時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相關主體融入到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意識之中。
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活動群眾基礎好、社會影響大,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小,具有良好的外交效果。
共同治理跨界民族問題,打造國際范例。跨界民族問題治理就是解決跨界民族與國家間的矛盾,反對跨界民族的分離主義,增強跨界民族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同時要研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跨界民族現象和處理跨界民族問題的經驗,借助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一“軟實力”來相互交流,增強跨界民族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并對跨界民族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形成二次傳播,增強沿線各國對“一帶一路”的政治認同。
深化改革與創新,加強體育外交的內生力。一是借助“一帶一路”發展契機,讓跨界民族體育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打造一批精品品牌向全球傳遞跨界民族體育的文化價值。同時要完善運動項目、代表隊以及體育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政策服務,不再因繁瑣的手續而影響眾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二是發揮體育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外援助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沿線國家的援助規模和數量,提供訓練培訓、運營指導等軟件援助,體育場館建設等硬件援助,助推體育融合發展。
自古以來就有以武會友,跨界民族以球會友、以箭會友,通過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提升了人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在互動交流中樹立了大國形象,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多樣化和全球化的趨勢,通過舉辦跨國賽事、深入體育文化產業合作等互動路徑,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多樣化與全球化發展的統一。
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政府加大跨界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通過大型傳統節日、跨國精品賽事等形式,讓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更多“露臉”的機會,形成跨界民族體育活動在“一帶一路”沿線“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局面。
引入市場主導,打造精品賽事。一要樹立賽事品牌意識,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做好宣傳工作,擴大賽事的認可度;二要擴大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精品賽事的受眾,加強賽事吸引力,以打造賽事品牌為目標;三要豐富體育賽事項目設置,不局限與某一運動項目當中,將跨界民族體育賽事發展為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
擴大交流范圍,促進賽事常態化。首先,跨界民族體育賽事要通過建立開放有序的體育賽事交流平臺,促進跨界民族體育賽事常態化運行;其次,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加強學術交流,通過學術研討會、論壇、在線直播等形式推進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的科研工作,促進研究成果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轉化。例如,中越瑤族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研究瑤族傳統體育賽事的未來發展路徑。最后,互派教練員學習考察,學習彼此優勢,了解國際最新賽事動向。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政策性的引導以及市場化的競爭,大浪淘沙,民族體育精品賽事會越發顯得光彩熠熠。
跨界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經濟產業布局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該產業的興旺發達并將帶動跨界民族及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為“一帶一路”全產業建設起到紐帶的作用。
整合體育產業資源,建立區域大產業格局。一是對以往和現有的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進行挖掘和資源整合,開發出迎合時代潮流且極具民族特色的體育小鎮、體育旅游、體育賽事等產業;二是充分市場化,將跨界民族體育產業在市場競爭中得以發展,發揮資源集聚效應,打破地域限制。調整跨界民族體育產業市場布局,形成產業集聚,將促進跨界民族體育產業更加國際化、規范化。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文旅優勢相互結合。一是傳統節慶像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歌圩節等可以整合為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的節慶活動,打造更多的中緬胞潑狂歡節這樣的品牌活動;二是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文旅產品,近年來在市場上大受游客喜愛。人們在休閑度假的同時,感受不同的民族習俗、民族特色,并且促進當地文旅產業經濟的增長。
跨界民族體育文化產業依靠優秀的特色傳統體育項目,伴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和體育旅游的興起,必定能開拓出跨界民族體育文化項目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
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寄托于民族傳統文化之上,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寶。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立足,必須要進一步挖掘和整理跨界民族體育文化,提升跨文化傳播技巧,建立多維傳播渠道
跨界民族的體育文化交流不是封閉存在的,體育文化交流可以走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型”革新和自下而上的“社會自組織型”繼承兩條道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指向性挖掘和互動機制研究工作。
挖掘和整理跨界民族體育文化的自身特點和優勢。發掘跨界民族體育文化中具有亮點、容易宣傳、特色鮮明的文化信息進行著重宣傳。創新文化資源的整合手段,拓展跨界民族體育文化內涵,突出和弘揚自身特色文化。
逐步完善跨界民族體育文化互動機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應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建構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跨界民族體育文化具有同源性,在多民族文化互動機制基礎上,成立學會、論壇,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直播等形式讓更多民族參與其中,促進跨界民族體育文化的互動。利用媒體做好信息的溝通和宣傳,在民族節慶之前,邀請國內外媒體參加新聞發布會,對賽事或活動進行全面的宣傳、報道。
中國的傳媒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襲“對外宣傳”的思路和方法,現在必須轉變為“對外傳播”,即從以我為主到以受眾為主,從重觀點演繹到重事實歸納,從重官方發布到重媒介傳播和民眾傳播,從單向灌輸到雙向溝通,從“后發制人轉向先發制人”。
提升跨文化傳播技巧,注重傳播藝術。其一,避免空而大的宣傳內容,對實際事例進行加工。國外受眾多喜歡身邊小事而引發的故事性內容,因此在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設計中,可以從個人故事入手,以情動人、以事感人;其二,注重傳播藝術,加強宣傳內容的翻譯工作。對于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較為抽象的表達方式,如“白鶴亮翅”等成語國外受眾不理解,應多采用背景介紹和聲畫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播。
建立多維傳播渠道,與全民健身相融合。其一,媒體宣傳能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認知,跨界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借力媒介,擴大社會影響力。可以建立體育文化產品網上銷售模式,提供互聯網便捷式服務,打造網上體驗式旅游,以虛擬逼真的動畫制作,使游客仿佛身臨其境。自媒體是當下每個人都擁有現代性的傳播內容生產和擴散能力,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以及海外的推特等進行跨界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其二,跨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與全民健身相互融合,例如,中俄邊境的赫哲族傳統舞蹈可以通過舞蹈、音樂改編等形式,融入到廣場舞之中。
“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不僅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對沿線參與國家來說也是國家發展歷程上重要的轉折點。“一帶一路”倡議對于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猶如雪中送炭,以積極有力的幫扶政策為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注入強勁的政治動力,日漸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為跨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為跨界民族傳統體育搭建了一個全球性的平臺,營造積極且良性的發展氛圍。增強“一帶一路”上跨界民族文化認同,力促民心互通,有助于加強跨界民族大團結,建設邊疆區域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