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宇 徐旭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1)
從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心理問題而產生的心理疾病已經變成高校學生休學和退學,甚至形成犯罪或者輕生的關鍵原因。近些年,伴隨高等院校貧困生與獨身子女的不斷增多,以及因學業、經濟、情感、人際交往與職業選擇形成的心理問題非常普遍,而且還有一小部學生出現人格障礙,更嚴重者患有精神疾病,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問題非常嚴峻,所以,本文針對不同運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作用展開探討,期望可以協助學生擺脫困境。
體育源于運動,其伴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形成?,F如今,體育鍛煉涵義缺少統一具體的定義。CasPersen等人覺得體育鍛煉囊括以下兩個要素,首先,由骨骼肌形成的身體唯一;其次,引起能量有最初的低到高變化的一個消耗過程,體育鍛煉是將保持與提升體質作為目標,有計劃、有目標、有內容、有方向的安排與重復從事的一種身體運動。而席玉寶覺得體育鍛煉就是將身體練習以及運動負荷作為方式,將健身健美、保持健康以及娛樂休閑作為主要內容,為提高體質、增強身心健康,提升與保持身體機能而開展的一種體育運動。在《體育詞典》中提出,體育鍛煉是完成體育目標與體育任務的基礎路徑之一,利用各種各樣的體育方法與自然力結合來鍛煉身體,從而達到增進健康、強化體質這一目標。在中國,體育身體鍛煉即是將健身、娛樂休閑以及醫療衛生作為目標的身體活動。體育鍛煉是實現體育目標與體育任務的有效方式,不但是群眾體育的基礎活動模式與方法,亦是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重要活動模式與方式。總體而言,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與提升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各項功能,提升身體機能工作能力,消除身體疲勞,調解內心情感,讓人感到身心愉悅,對預防以及治療諸多心理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意義。
在古代時期,健康代表著強壯、結實與完整。最早時期,人類對健康問題的了解和認識只是單一的從生物學角度出發,覺得健康即是沒有缺陷與疾病。伴隨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持續進步,人類對健康的了解和認識亦產生巨大改變,逐漸了解到沒有疾病就是健康此種理念具有的極端性和單一性。健康不但應囊括身體的健康,還囊括健康的心理以及優秀的社會適應能力。WHO將健康定義為:不但指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或者心理變態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而且囊括人格的健全以及心理潛能的全面發揮,在客觀條件下發揮出個人心境的最好狀態。故而,對健康的認識不應當只停滯在身體層面,需要囊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健康匯集為一體的嶄新概念。心理健康是一個非常復雜且多樣的概念,其不僅涉及到醫學現象,還會涉及到心理及社會現象,而且不同學科的相關學者亦對心理健康存有差異性看法。
關于大學生心里問題的不同運動項目干預作用的探究主要是長時間不同運動干預效應的探究,所謂長期運動干預即是每一天或者定期開展運動鍛煉活動,而且此種運動鍛煉活動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研究的長期運動干預時間一般在1到12個月左右。通過對大學習學習與生活特征以及運動干預可行性的了解,在探討運動干預6周與12周這兩個時間段對大學生心理問題起到的作用得知,成效最明顯的即是持續12周的運動干預。由此可見,長期不間斷的運動有利于改善與調節大學生心理問題。
大學實施的運動項目各種各樣,囊括球類項目、水上運動項目、田徑運動項目以及體操運動項目等。在針對籃球、排球與健美操運動項目的探究中得知,不同運動項目對學生心理問題改善與調節作用均不相同。各個體育項目于學生壓抑維度、抱怨、逃避與退縮等情緒取向及回避類干預應對方式具有十分明顯的主效應。其中,籃球項目對于學生逃避、退縮、情緒取向與回避方面的心理問題干預,以及健美操對于學生壓抑情緒的干預均有著顯著影響。
情感和情緒是人類對客觀現實態度的一種體驗,也能夠代表人實際心理健康情況。人并非是生活真空狀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發展迅速且變化多端的社會中。伴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工作壓力與各種憂愁煩惱的增多、社會環境的繁雜以及神經非常緊張的人們,時常會出現憂郁、難過以及緊張等不良情緒。而體育運動不僅能夠轉移人們不愉快、高度緊張的意識、情緒以及行為,讓人們從痛苦與煩惱中掙脫出來,并且還能使人們的消極情緒及郁悶心情獲得及時有效的發泄。此外,人們的情緒即指對客觀事物能否符合自身需求而形成的體驗,只要符合自身需求就能夠形成愉快情緒,如若未能符合自己的需要則會出現煩惱、痛苦以及憂郁等消極情緒。在大學中,因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加之學生相互之間存在的競爭與對就業分配產生的擔憂,均會使學生呈現出各種消極的精神狀態,比如,煩躁、擔憂、焦急、暴躁與固執等。而且每一個挫折與失敗,都會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強刺激,進而引出一個興奮灶,讓學生陷入到困苦與懊悔中,但是如若能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訓練就能夠將大腦皮層存有的興奮中心進行轉移。換句話而言,學生在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時一般只會注意身體四肢的運動,從而把煩惱與痛苦拋在腦后,發揮轉移與分散注意力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大腦活動的有效調節。持續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和自信心,即能夠讓學生生活與學習充滿生機活力,使學生情感世界更加豐富美好,而且可以依靠自身的勤奮和智慧獲得成功。
意志品質即指一個人具有的果斷性、堅毅性、主動獨立以及奮勇拼搏等良好品質。意志品質不僅能在學生克服困難的進程中呈現出來,而且還能在克服困難與問題的進程中培育起來。在不同體育運動項目中,應當持續克服各種客觀困難,比如,氣候因素、動作難度以及外部障礙等多方面,還要注重克服主觀困難,如畏怯與退縮的心理、疲憊與動作損傷等多方面,在打敗自我的基礎上,努力克服各種主觀與客觀方面存在的困難,就能夠更好、更有效培育自身優秀的意志品質?,F如今,一些人想展開運動,但是缺少毅力,無法克服惰性,難以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故而無法獲得較好的成效?;诖?,大學生應當根據體育運動鍛煉來培訓自身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提升戰勝學習以及工作過程中困難與挫折的自信心及勇氣。除此之外,體育運動還能推動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培育良好的人際關系。所謂自我,即是對自身的一個正確評價,是根據各種環境和各種條件對自我的真正認識。而且,開展體育運動需要空間與環境的支持,總會與他人產生一定交往與聯系。體育運動教學生們聚集在同一個體育場中,彼此間根據平等、友善、和諧的訓練與比賽,學生相互之間會形成親近感與信任感。不需要用語言,一個動作或者眼神就能夠直接或是間接的傳遞信息,交流想法,形成一種極強的默契,特別在集體運動項目中更為明顯。故而,這個過程有助于所有參與的學生以及間接參與的學生對自身產生一個相對客觀且清晰的自我認識,根據體育運動交往更多朋友,讓所有人均融入到這個大集體中,為自身成為大集體中的一份子而感到心情愉悅、精神振奮。因此,學生可以在輕松自由的體育運動訓練中讓自身心情變得愉悅開朗,使身體表現更為完美,從而根據體育運動鍛煉推動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自我觀念,改善并調節學生的人際關系。
所謂自我概念,即指個體在主觀層面對自身身體、心理、思維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其主要由多個自我認識構成。因為體育運動鍛煉需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開展,其與人群聯系密切,相互交往、相互溝通,所以,學生可以根據體育訓練來達到加強體質、提升自身適應環境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推動自我概念的重新構造,提高自信心,改善與調節各種心理問題。根據諸多調查研究得知,體育運動和自我概念聯系密切??瓶藙P爾迪等人在1900年提出:“體育鍛煉已成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對一些心理醫生展開調查得出,有2/3的心理醫生覺得應該把體育活動當做治療焦慮癥、暴躁一種方式,有4/5的心理醫生覺得身體活動能夠有效治療抑郁癥。由此可見,體育鍛煉能夠改善各種心理問題,為大學生積極健康成長奠定牢固基礎。
疲勞屬于一種綜合性癥狀,和人們的心理、生理因素息息相關。在激烈復雜的社會競爭以及生活壓力過于繁重時,人們會出現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故而在生理與心理方面就會出現疲勞感,進而造成憂郁、困惑、孤獨、難過等心理問題的產生,對世間各種事物形成逆反心理。在這時,根據鍛煉自身喜愛的運動項目,可以改善與調節自己的生理機能以及身體素養,使身心得到放松,進而減輕疲勞感,形成積極健康的成就感,加強自信心與自豪感,擺脫痛苦、悲觀、難過等多種消極情緒,戰勝心理障礙。由此可見,現代體育運動已被人們作為一種可以治療心理問題的特殊手段。另外,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眾所周知,自信心是一種非??少F高尚的品質,其可以讓人們在困難與挫折中重新站起來。體育比賽不但是體育與身體機能、運動技能以及智慧之間的較量,亦是對所有運動員心理素養、意志品質的綜合考驗。在獲得比賽勝利后,所有人均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讓學生形成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在文化理論知識學習中成績較差,致使他們在其他優秀學生面前容易產生自卑,缺少自信,進而產生自閉的性格,但是當這些學生在自身非常擅長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取得成功,或是比其他學生略勝一籌時,即會受到其他學生的追捧或是羨慕,變得更加愛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優勢,進而根據體育運動項目讓他們在生活中變得更加自信。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在調整與改善心理問題方面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同運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改善與調整有著不一樣的效果。有氧運動在改善學生暴躁、易怒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而傳統運動可以協助學生改善身體衰弱以及緊張困惑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積極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