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俊 李玲
摘 ?要:在環境管理成分中,生態環境監測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為環保以及區域開發的技術支撐,促使管理和決策更為有效。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文章對有關含義進行概述,根據質量管理一些常見的問題,給出了有關的改進建議,旨在能為有關人士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常見問題;有效建議
引言:
通過環境監測結果,可以很好體現區域環境情況,彰顯出環境質量基本狀況,為多項工作開展的根本以及前提,比如污染物管控。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通過開展全過程質控,旨在確保監測數據的全面和有效,以整個監測過程來看,可以發揮相當關鍵的作用。
1.相關概述
(1)生態環境監測。通常指根據法律法規要求,針對某區域,持續監測環境以及污染物排放等。采取多樣化方式,比如采樣以及評估等,追蹤大氣、光熱與輻射等,伴隨科技的進步,使得過程性監測體系得以誕生,有效符合環保工作進行的需要,為該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
(2)全程質量管理。它為涉及監測全程的質量保證以及質控體系,其中包含著諸多方面的內容,比如監測方法以及監測儀器設備,科學管控這些流程,能夠更好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切實提高監測效果。
2.主要問題分析
在環境監測全程質量管理過程中,對于一些常見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也就是人員素質有高有低、分析方法體系有待健全、設施管理不夠規范、監管體系需要健全、監督力度有待強化,以期能為有關人士提供參考。
(1)人員素質有高有低。監測者的綜合素質高低不一,特別是一些檢測機構技術者,所具備的經驗不夠豐富,存在一定的流動性,沒有深入了解設備性能,在人員培訓方面所給予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監測人員沒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發生種種不良行為,比如偽造數據。
(2)分析方法體系有待健全。現如今的環境質量標準體系還有著一定的不足,伴隨監測技術的更新,引進了很多的現代化設備,用來對環境數據進行監測。實際上,針對現代化環境監測技術,現有的操作機制還需要深入健全,操作規避的缺失,有礙于提高監測效果,造成監測精準性下降。如一些工作者當開展監測作業時,因為不具備有關的操作規范,僅憑借個人經驗來操作與采集數據,這提高了數據獲取發生差錯的可能性,不利于環境監測的進行,并且有礙于確定環保決策。
(3)設施管理不夠規范。一些監測設備在應用中,有著管理不到位的現象。比如未充分根據技術要求,對參數進行校對,此現象的發生,導致設備準確性下降。另外,一些設備未落實好維修以及保養,被損壞的幾率較大。
(4)監管體系需要健全。以當下的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而言,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有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尤其是采樣中質控相對缺失[2]。比如未深入規定采樣流程以及要求,針對有關的采樣工作者,未對他們的職責進行明確。
(5)監督力度有待強化。平常質量監督管理不夠全面,未覆蓋監測全程。比如未對監測方法與記錄進行監督。未強化對核心環節的監督,未加強對新進行項目質量監督。
3.相關對策研究
(1)強化實驗室環境管理。環境監測過程中,無論是樣品分析質量,還是監測數據精準性,都與環境原因息息相關,有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環境監測全程質控中,針對實驗室內外的環境要素,需要充分管控,使一些基礎條件處于適當范圍,比如溫、濕度。并且在內部,需要認真做好對功能分區的劃分,充分根據技術規范,將有關的工作落實到位,比如樣品制備與保存。另外在有關的區域,放置相應的設備設施,以便能夠建立理想的監測環境。
(2)注重設施設備管理。從數量配備上來看,應該符合技術標準對布點以及測試要求,確定利用以及管理要求,認真做好對設備的維護與保養,避免它的功能出現退化。根據相關的要求,有效進行計量檢定標準,不得出現沒有根據規定而開展檢定校準的情況。
(3)提高人員素質,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準入門檻,引入優秀的人才來組建監測團隊。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訓體系,全面貫徹培訓機制,注重對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的培訓,切實提高技術水準以及綜合素養。對于有關的監測人員來講,需要積極參加培訓以及考核,同時做到持證上崗。沒有達到考核要求的人員,或者新員工,不可以單獨上崗,需按照有關的教育與經驗等,開展資格確認同時予以授權。需要構建且健全培訓機制,確定與培訓有關的內容,比如培訓周期以及流程,確保培訓能夠順利進行。
(4)完善質量監管制度。為了更好管理監測數據,特別是原始數據,應當進行全程記錄,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有效完成有關的工作,比如數據采集與保存。達到全程質量控制,保證監測結果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精準性。提高質量意識,塑造質量第一的思想,全面落實監測技術規范,提高監測報告的科學性。充分根據管理系統要求,將質控落實到位。加大對細節管理的關注力度,尤其是采樣記錄與維修記錄等,避免出現不良現狀,比如重視監測數據,忽視監測過程。健全遠程質控系統,建立科學合理的視頻監控系統,全方位監管,避免發生偽造數據的情況。
(5)強化監督,避免出現弄虛作假。對監測者開展監督,尤其是新員工以及被培訓者,更需要做好質量監督,確保其專業水平、綜合素養符合檢驗監測要求。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對他們開展考核,對有著違規作業的,應當實施相應懲罰,對態度端正、表現不錯的,應當提供適當獎勵,將考核成績與工資進行聯系,以便讓他們能夠更加重視環境監測。
(6)積極引入高新技術。積極引入新技術,有助于進一步強化監測能力[3]。比如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在它們的支撐之下,可以促使監測體系更加靈敏,切實提高服務水平,比如基于有關技術的引導,能夠持續監控環境狀況,能夠短時間內找到異常數據。
(7)強化采樣質量控制。對于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來講,樣本采集是非常重要的。具體采集中,會被諸多因素所干擾,不易實現預期目的。所以處于環境監測環節,需要落實好采樣質量管控,不斷完善管理體系,充分管控監測活動。1)制定全面的監測計劃。正式進行監測前,確定好工作計劃,據此科學調度技術資源,向監測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需要事先采集好材料,按照所獲取的數據,確定行之有效的監測計劃,據此科學調度設備,保證監測活動能夠正常進行。2)落實好現場管理。需要按照計劃來進行有關活動,不可以私自更改采樣區域以及時間。針對采樣行為,根據有關標準開展,確保采樣的合理性,避免出現風險。落實好質控措施,對于可能被污染的、相對敏感的項目,需要加采空白樣以及平行樣,確定采樣以及儲運有沒有問題。3)落實好樣品保存以及運輸質控。在完成采集之后,因為會被諸多因素所干擾,比如溫度、密封與陽光,會引起性質的改變,對此,需要實施科學合理的保存措施。現如今,可供選用的保存技術較多,比如冷凍、防腐等。運輸中因為保管沒有到位,會發生種種問題,比如破損與變質,需要采取合理的運輸方式,同時實施有關的措施,比如防震以及低溫,需要短時間內送到實驗室開展樣品分析。
結論:總而言之,環境監測能力的強弱,除了能夠直接決定工作效果,也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能夠影響到環保事業的成功或者失敗。對于環境監測全程質控,需要加大關注力度,遵守合理性與綜合性原則,確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手段,全方位提升監測成效以及質控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浩昌.生態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化工管理,2021,(32):34-35.
[2]壽婕.探究生態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低碳世界,2021,11(07):17-18.
[3]張倩.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升環境監測水平[J].南方農機,2020,49(16):199.
142350078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