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召旻


摘要:隨著百家湖中心片區經濟產業的不斷提升,交通系統的規劃與建設也不斷升級,在對城市空間的拓展和優化發揮巨大支撐作用的同時,百家湖中心片區的交通問題也日益突出。論文通過分析片區交通基本特征與問題,在充分把握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突出重點、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積極推進”的總體指導思想,并以此制定出針對道路、公交、慢行、停車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措施,為同類城市中心片區交通環境改善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心片區 以人為本 交通改善 交通規劃設計
1. 城市與交通發展現狀
百家湖中心片區位于江寧區東山新城的中部,東起竹山路,西至機場高速,北抵秦淮新河,南以牛首山河為界,是江寧區的門戶地區。百家湖中心片區依山傍水,生態優越,經過近30年的發展,百家湖中心片區已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逐漸轉型發展為綜合型新城區。
1.1交通運行狀況
百家湖中心片區緊密承接主城區南拓,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集聚了江寧區的主要商業、居住及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開發強度高,功能集聚,高峰時段穿越交通、出入交通、地區集散交通、公共交通與個體交通、機動車與慢行交通紐結在一起,高峰期雙龍大道以東區域內部節點、關鍵路段擁堵逐步演變為區域擁堵的趨勢。
片區當前與老城的聯系道路以及關鍵通道的交通壓力較大,南北方向的交通量都集中在雙龍大道和河定橋等幾條干路。東西方向交通量主要集中在金箔路—秦淮路、勝太路、天元路幾條干道上。另外,區域內部,由于交通集中、運行效率低等問題,部分干路節點交通壓力也較大。
1.2交通問題分析
1.2.1道路系統容量不足
百家湖中心片區對外通道容量不足,干路網存在瓶頸,干路網基本成型,但仍存在瓶頸路段。次干路基本為雙向2車道,建設標準低;包括譚園路、楊家圩路等多處存在丁字路斷頭路,影響了路網的通達效率。支路網密度不足,系統性較差,貫通性支路較少,錯位、斷頭路等問題比較突出,難以組織單向交通,未有效發揮交通微循環作用。道路節點容量不匹配,導致關鍵節點產生交通擁堵。
1.2.2公交系統發展緩慢
軌道站點交通可達性弱,不能發揮地鐵、公交網絡的最大效益。受“大路網、大街區”、快速干道及河流阻隔等影響,車站周邊500m覆蓋的范圍僅1.8m2,占比12%。部分軌道站點公交接駁設施不足,常規公交線路服務均質化,高效率快線、支線不足;客流走廊效率較低,公交競爭力不足。公交出行時耗長,可靠性不高。
1.2.3靜態交通發展滯后
靜態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停車設施結構不合理,路外公共停車場不足,僅占停車供給4%。停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路內停車收費標準低,智能停車系統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智能化管理水平落后。
1.2.4慢行系統有待完善
路權保障不足,與公共交通銜接不暢。片區慢行通道缺失,約40.8%的道路無人行道或人行道鋪裝差;26.2%的道路機非混行。立體過街設施缺失、過街干擾嚴重。
2. 交通現狀面臨的挑戰
百家湖中心片區交通現狀主要面臨如下挑戰:(1)與主城區向心交通聯系強度最大,職住分離,跨區通勤特征明顯,大量潮汐交通導致進城通道擁堵。(2)干道布局與中心區功能重疊,貫通性道路缺乏,外部尚未形成分流道路,截流與疏解功能失效。(3)高速公路、河道、鐵路割據,軌道、公交、路網布局受限,重要走廊交通高度集中。
在此背景下,現階段應優先打通斷頭路,建設跨區通道,消除干路瓶頸,因地制宜提升支路、街巷功能,優化交通組織。加快建設快速路、快速軌道,地面公交緊抓重點,強化停車調控,強化交通需求管理。重點研究步行、自行車系統如何在五年交通治堵中發揮重要作用。
3. 交通改善理念與策略
3.1改善理念
公交優先——重點突出公交優先的理念,并貫徹始終。加強交通精細化管理,以人為本,強調慢行交通環境的安全、優質、連續。
慢行優質——加強交通精細化管理,以人為本,強調慢行交通環境的安全、優質、連續。
系統疏解——從路網系統上入手,強調次、支道路的路網分擔。
需求管理——對交通問題發生的產生源進行調控,強調交通模式的優化、提升。
軟硬結合——交通管理與設施建設相結合,保障交通運行的暢達性。
3.2改善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通過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傾斜,緩解中心區交通矛盾;以需求為導向,合理預控重大設施,提升江寧副城能級。
(1)完善路網、優化路權
遵循“小街區、密路網”理念,構筑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相協調、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道路網體系。
遵循“以人為本、綠色低碳”理念,道路時空路權優先保障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主動引導出行結構向綠色交通方式轉變。
(2)公交優先、改善服務
持續大力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奠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導地位。落實公交銜接設施、保障公交路權、完善公交設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統的可靠性和可達性。
應根據道路條件,積極設置公共汽車優先車道,保障公共汽車的運行速度;積極探索常規公共汽車在交叉口的優先措施,在主要道路交叉口為常規公共汽車提供優先通過條件。
(3)慢行友好、綠色出行
打造自行車暢騎廊道,并公交最后一公里接駁,打造可步行、可騎行、可生活、可持續的便捷綠色慢行體系。完善可到達、可欣賞、可體驗、可轉換的休閑健身慢行體系。
(4)以靜制動、調控需求
合理供應:在停車困難區域,合理增供公共停車場,緩解停車供需矛盾。
以靜制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實行停車車位差別化供給,以價格杠桿為主,調節停車需求,加強停車秩序管理。
加強管理:嚴控泊位設置,保障道路通行功能。提高停車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數據優化停車資源布局,加強信息公開和共享,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
(5)管理提升、交通減量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交通需求管理,優化交通組織,引導綠色出行方式,提升道路使用效率。
4. 交通改善規劃
4.1完善路網、優化路權
優先打通斷頭路,建設跨區通道,消除干路瓶頸,因地制宜提升支路、街巷功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構建外圍分流網絡,建議取消天元大道快速路。(2)加強跨區通道建設,打通跨秦淮河通道瓶頸,優化跨牛首山河(雙龍大道-蘇源大道通道優化)。(3)消除干路網瓶頸,結合跨河通道建設、瓶頸打通、優化主要分流通道等拓寬1條主干路、改造7條次干路、新建2條次干路。(4)近期以緩解相鄰主次干路的交通壓力為主,建設貫通性支路,形成干路分流通道;同時結合片區地塊開發,加密支路網絡,增強路網可達性。
4.2公交優先、提質提速
以提高公交對小汽車的競爭力為核心,構建“體系完備、運行高效、服務優質、市民樂乘”的公共交通體系。落實公交銜接設施、保障公交路權、完善公交設施、提升公交品質、提高面向高峰通勤出行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升公共交通系統的可靠性和可達性:(1)規劃“三橫一縱”的公交專用道,規模合計17.1km:保留雙龍大道等既有公交專用道,新增秦淮路-金箔路和勝太路兩條公交專用道。(2)新增2處公交首末站,調整1處,減短公交線路長度,提高公交運行時間可靠度。(3)推進公交信息化建設,立足服務乘客、奉獻社會的宗旨,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手段,以智能化、信息化建設為引領,有效提升運營效率、服務質量,打造市民滿意的現代化公交。
4.3慢行友好、綠色出行
圍繞15min慢行生活圈、公交最后一公里接駁,打造可步行、可騎行、可生活、可持續的便捷綠色慢行體系。圍繞公交最后一公里換乘,結合道路環境整治,采取以點突破、盡快成線、逐步成網的思路,改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的路權和環境。結合生活圈、河道、綠地、公共開放空間等開辟成環成網的休閑綠道。
4.4以靜制動、調控需求
通過近期建設公共停車場,緩解停車供需矛盾,減少路內隨意停放,改善重點片區交通擁堵情況。充分考慮地塊可利用情況,增設公共停車場。優化路內停車設施,針對現狀存在影響動態交通、機非沖突嚴重、福利化供給等問題的路內泊位,結合公共停車場建設、地塊更新,進行調整。
4.5管理提升、智慧引導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交通需求管理,優化交通組織,引導綠色出行方式,提升道路使用效率。通過政策、交通信息的引導,均衡交通流在城市的時空分布;加強占用道路資源的路內停車泊位的強制性管理,全面實施收費管理。
5. 結語
本文以江寧區百家湖中心片區交通改善規劃為例,通過梳理現狀情況,分析問題成因,在深入研判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改善思路和策略,并結合江寧區百家湖中心片區的實際情況,指定有效的改善措施,對于其他城市片區交通改善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江寧區百家湖中心區交通改善研究[R],2019.
[2] 羅湖區蓮塘片區交通問題分析及改善對策研究[J].市政·交通·水利工程設計.2018(1):108
[3]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城市核心區交通改善策略——以重慶市彩云湖片區為例 [C].交叉創新與轉型重構——2017 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論文集.2017
25115005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