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佳 劉寶 崔晨煒


摘要:為建設文化名城補短板,結合南京歷史遺跡資源的現狀條件,研究從單方面的遺跡保護轉向創建遺跡與空間的互動關系,實現歷史遺跡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共存。本文結合AHP層次分析法,評估南京市歷史遺跡的周邊氛圍提升價值,從點—線—片區三個層級甄選有價值的歷史遺跡,構建南京市歷史遺跡空間網絡,為遺跡氛圍提升提供建設性指引。
關鍵詞:歷史遺跡;層次分析;評價體系;空間網絡
0引言:歷史遺跡作為記錄城市發展軌跡的重要標記,是歷史文化發展階段性見證,也是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對城市空間形態、風貌及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從城市中的遺跡資源中選取具有提升價值的遺跡,通過遺跡保護構建周邊整體環境,再現歷史環境和歷史文化記憶,留存城市人文特色內涵。
1研究邏輯
1.1研究背景
《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對南京提出了“中華文化重要樞紐、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目標定位,但在歷史遺跡的傳承保護過程中,存在歷史遺跡標識性不強、與周邊環境融合度不高、文化吸引力不夠等問題。在此背景下,開展此研究,通過歷史遺跡周邊氛圍的提升,使歷史遺跡成為展示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標識性窗口,助力美麗古都的建設。
1.2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等上位規劃為基礎,確定主城六區的研究范圍,排除已形成完整旅游景區和保護范圍的文保單位,以253處文保單位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級保護單位192處。
1.3研究思路
研究認為提升對象應是具有代表性且相互之間具有邏輯聯系的歷史遺跡,結合城市肌理選取提升對象,并整理線狀資源,強化片區的歷史文化氛圍,對實施計劃及建設時序提出合理建議,以期在城市的文化生態和風貌塑造中發揮重要作用。
1.4研究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將歷史遺跡周邊氛圍分解為不同組成要素,并依據各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有關隸屬關系,搭建多層次的分析模型,對各個選點、選線及片區進行價值評估,確定三個層級甄選的優劣次序。
2歷史遺跡周邊氛圍提升價值分析
評價模型結構,以《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I8972-2005)、《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999)等國家規范和條例為依據,結合景觀特征要素,確定相關評價指標。
2.1分析選點
根據調查分析及研究發現,影響歷史遺跡選點價值的主要因素:遺跡本身的價值、遺跡的質量、遺跡的規模。根據變量關系可得,S=f(x),(S為遺跡選點的價值分析,X為影響S的各種因素),得出以下關系:
S點=f(+遺跡本身價值,+遺跡規模,+遺跡位置),分析立足于歷史、文化、藝術、游憩、情感特性等影響因素,得出:
S遺跡本身價值=f(+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游憩價值)
目標層A是歷史遺跡氛圍提升的選點價值分析;準則層B包括影響選點價值的要素B1、B2、B3;領域層C包括7個影響因素;指標層含有13個影響因子。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遺跡本身價值(0.61)是影響選點的主要因素,遺跡質量(0.29)和遺跡規模(0.10)是影響選點的次要因素。
結合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與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時間期限相契合,對253處文保單位的選點價值做評價分析后,保留分數前20處作為遺跡提升點備選點,包括明故宮、朝天宮、拉貝故居、南京國民大會堂舊址、頤和路民國公館、愚園、金陵機器制造局舊址、雍園民國建筑、清涼山、陳立夫公館、南京民國首都電廠、交通銀行舊址、童寯故居、傅抱石故居、南京招商局舊址、金陵兵工廠舊址、周處讀書臺、飲馬巷古民居、吳家賬房、譚延闿故居等。
2.2分析選線
根據歷史遺跡點的特色地域文化提煉選線主題,與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時間期限相契合,以7條主題線路作為歷史遺跡氛圍提升備選線路。
根據調查分析及研究發現,影響歷史遺跡選線價值的主要因素:遺跡本身的價值、遺跡的質量以及規模、遺跡周邊的開發條件。根據變量關系可得,S=f(x),(S為遺跡選線的價值分析,X為影響S的各種因素),得出以下關系:
S點=f(+遺跡本身價值,+遺跡規模規模,+遺跡周邊開發條件),分析立足于歷史、文化、藝術、游憩、情感特性、連通性、人流等影響因素,得出:
S遺跡本身價值=f(+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游憩價值);
S遺跡質量規模=f(+遺跡質量,+遺跡規模,+完整度);
S遺跡開發條件=f(+區位條件,+連通性,+遺跡密度,+基礎設施,+客流規模)
目標層A是歷史遺跡氛圍提升的選線價值分析;準則層B包括影響選線價值的要素B1、B2、B3;領域層C包括7個相關影響因素;指標層含有17個影響遺跡選線價值的因素因子。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遺跡本身價值(0.41)和遺跡開發條件(0.40)是影響遺跡選線的主要因素,遺跡質量規模(0.19)是影響遺跡選線的次要因素。對7條選線做價值分析后,分數的排名情況依次是十朝都會、氤氳文氣、珈藍香火、軍政縮影、工業昔影、名流千古、民生舊態。
2.3分析片區
分析歷史遺跡周邊片區的范圍,根據歷史遺跡的保護現狀、歷史價值以及場地規模的不同,歷史遺跡之間的文化輻射力存在差異。歷史文化片區的輻射距離以人行和車行視覺疲勞距離單元為基礎,以最低級別的輻射力進行累加,以200米的輻射圈作為歷史遺跡的基礎輻射范圍,根據保護等級、歷史價值與規模遞加車行視覺疲勞單元距離,對歷史遺跡的文化輻射距離進行累加,建立四級四類遞加的歷史遺跡文化輻射力體系,對研究對象的文化輻射力進行定量研究分析。
通過對20個選點的文化輻射力影響距離遞進累加,在老城區中可得五處集中片區,分別是大行宮片區、朝天宮片區、明故宮片區、夫子廟片區、雞鳴寺片區。
3結語
梳理出城市中具有內在邏輯的遺跡,將散落在城市各處的歷史遺跡資源結合城市肌理點狀資源、線狀資源、面狀資源進行整合,以歷史遺跡作為展示城市文化信息的關鍵節點,打造南京特有的文化品牌。通過各層級的氛圍提升手法將歷史遺跡活化利用,使歷史遺跡的文化空間更好地銜接并滲透到城市公共空間,為城市提供有意義的文化場所,實現新的城市發展愿景下對歷史遺跡保護和活化的延伸,為城市的內涵化、特色化發展蓄力。這一系列工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網絡的動態化演進提供依據,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湯雪璇,董衛.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網絡的建構-以寧波老城為例史文化名城正定旅游發展研究[B].規劃廣角,(2009)01-0085-07.
[2]馬銀戌,劉笑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輻射力調查研究-以河北正定為例[A].評價與指標體系,(2019)11-0099-06.
[3]羅巧靈,劉奇志,望開磊,丘永東.已消失歷史遺跡的價值認識、甄別方法及再利用思路探討-以武漢為例[A].城市規劃學刊,(2018)02-0106-07.
[4]丘紅巖.基于互動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研究[A].學研探索,(2020)08-0144-04.
199950118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