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蓮池學校 沈亭玉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意義非凡,與此同時,也是對廣大教師的一次挑戰。教師需要進行深層次的素質教育,而且要真正地落實素質教育。另外,教師要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進行滲透,保證后續的教學效果,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
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是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發展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小學是一生中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接受系統化教育的初始階段,由于學生年齡與身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顯著,學生在基礎知識的認知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學生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語文知識的魅力,感悟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陷入被動的境地當中。
教學觀念的變革和創新,是開展更加高效,更加優質的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基本保障。正所謂思維是行動的向導。面對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仍然有部分教師依舊沿襲著過去的教學經驗,習慣性的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大量的課堂時間分配于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輸出過程上,導致學生缺少自主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也相對沉悶。在這種教學環境之中,學生的學習效率難以獲得發展,學習能力難以獲得提升,甚至造成一定的反效果,無法領悟與掌握小學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
語文教材是經過教材編寫人員精心編輯、篩選而成,其內容構成合理,邏輯嚴密,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良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內容已經逐漸無法與當今的時代完全匹配。然而,有一部分教師卻依然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不能對課本內容進行拓展,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現實生活逐漸割裂開來。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過程中的“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以及“情感目標”的互相整合,在完成這些目標的同時,獲得思想、技能、觀念、品格等方面的成長。
小學語文的素養是指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熟練的掌握“聽、說、讀、寫”思想能力,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主探索語文知識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寫作風格、技巧以及相對較深的人文素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是指將小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生的思想品德、能力、價值觀念相互融合。當前,國家教育部門要求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正確道德觀念以及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保障學生語文能力得到升華。因此,教師要格外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學生們的基本能力往更深的層次發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后,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能力培養目標包含閱讀能力、文化感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在立足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做的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培養,更要基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語文課堂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內在驅動力,同時,興趣也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積極參與課堂的前提條件。另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的學習體驗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通過改善學生學習體驗來實現。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已經與教學工作進行了高度融合,為教學工作帶來了幾乎無限的資源。
例如,教師在執教《將相和》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促使學生對課文形成初步感知。隨后,教師便可以整合互聯網中的教學資源,比如,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深入的了解這篇課文所描述的故事情節,參與故事的主要人物。在這項工作完成后,教師便可以繼續帶領學生探索課文,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廉頗知錯能改,認識到藺相如的待人以寬的寶貴品質。
語文知識源自生活,并且能夠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與此同時,語文同時具備著兩種屬性,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科的兩種屬性,更要讓這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對學生產生更加全面的影響,從而促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感知更加系統化。
例如,教師在執教《落花生》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去完成教學任務。首先,教師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初步感悟課文。接下來,教師可以結合“角色扮演”游戲,請學生自主分配角色,利用幾分鐘的時間,通過表演的方式還原課文中的場景,讓學生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更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中滲透的“不為名利,只求對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產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幫助學生梳理良好的道德觀念。
閱讀和寫作都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同樣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的重點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將這二者有機結合,構建“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語文課堂,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全面提升,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進一步發展。
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為寫作積累素材。例如,教師在執教《北京的春節》一課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推薦一些描述文化民俗的文章供學生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其他傳統文化,為學生的寫作提供素材。同時,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靈活的使用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寫作素材,帶動寫作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文本進行仿寫、續寫訓練。例如,教師在執教《那個星期天》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著重講解課文中對“我”的心理變化描寫。接下來,讓學生模仿這種寫作手法,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例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變化。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的必然趨勢,教師只有在此期間付出心血,才能讓學生的核心素養獲得全面提升。